小麦抗灾增产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亳州市谯城区从2005年秋种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实现了小麦连续7年增产目标,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调查,分析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提出抗灾增产技术对策,以为下一步谯城区小麦增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灾害影响;抗灾;增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26;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42-02隨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几年天气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2005年秋种到2010年午季,亳州市谯城区遭遇秋种高温干旱、秋冬冻害、倒春寒、成熟前高温逼熟及大风倒伏等自然灾害,但小麦仍实现连续5年增产,从2005年的平均单产5 820 kg/hm2提高到2010年的6 945 kg/hm2,5年增产19.3%,年均增产3.9%,其中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达到9 000 kg/hm2、2万hm2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达到8 250 kg/hm2左右。
  1 5年小麦产量结构变化趋势
  统计表明,2006—2010年,小麦平均成穗数在547.5万~615.0万穗/hm2,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加15万穗/hm2左右;穗粒数在31.5~34.0粒,相差2.5粒,年际间变化没有规律性;千粒重在40.1~42.3 g,相差2.2 g,年际间变化不大,也没有规律。由此可以看出,谯城区小麦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成穗数的增加。
  2 天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分析2006—2010年小麦生产形势,气候变化异常。在小麦生育期间遭遇播种干旱、秋冬冻旱叠加、倒春寒、干热风、灌浆期大风倒伏等恶劣天气灾害,对小麦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限制小麦单产的大幅度提高。
  2.1 冬春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据统计,5年间出现冻害和春霜冻害、冷害的次数达15次之多,连续出现的冬春冻害和倒春寒天气,对小麦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影响较大。
  2.1.1 秋冬冻害造成小麦亩穗数减少。①2005年12月3—5日气温骤降到-5.5 ℃,造成大面积小麦受冻,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9%。新麦18等抗寒性差的品种,穗数减少150万穗/hm2以上,减产30%左右。②2007年12月底至2008年2月16日,小麦遭遇50年一遇罕见低温天气。但由于土壤墒情较好,壮苗越冬、抗寒能力增强,冻害程度较轻,对单位面积成穗数影响相对较小。③2008年11月下旬至2009年2月,谯城区多次遭受寒潮天气袭击,旱冻叠加,部分麦田麦苗枯黄,苗情逆转,严重限制当年成穗数的增加。④2009年11月初提前降温,导致麦苗年前生长量不足,主茎叶较正常年份少0.4片,群体减少538.5万株/hm2。
  2.1.2 倒春寒造成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减少。①2006年3月12日至4月11—13日连续多次遭受冷空气,新麦18等抗寒性差的品种,部分麦穗因受冻出现白穗、半截穗、半边穗、哑铃穗或无穗等现象,穗粒数减少5~10粒。②2007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连续出现4次大风降温天气,气温由零上骤降至-5 ℃左右,造成春性品种、弱春性品种和抗寒性较差的品种出现不抽穗、抽白穗或穗子不同部位受冻,半冬性品种减产5%,春性品种减产50%左右。③2009年3月中旬出现倒春寒天气,导致新麦18等品种小穗受冻。④2010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的春霜冻和晚霜冷害,穗粒数减少3~5粒。严重的减产2 250~3 000 kg/hm2。同时,3—4月谯城区气温持续偏低,造成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推迟,成熟期较正常年份晚熟10 d以上。
  2.2 秋种高温干旱及灌浆期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005年秋种到2010年午收的5年间,出现时间较长、危害较大的干旱天气6次,其中秋种干旱4次,开花、灌浆期2次。干旱的频繁发生,对小麦正常播种、出苗和开花灌浆等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危害。
  2.2.1 秋种和苗期干旱造成小麦不能适期播种,播期拉长,且出苗不齐、不匀,缺苗断垄,分蘖缺位,长势不均衡,对成穗数增加和小麦均衡生长影响较大。
  2.2.2 灌浆期高温干旱造成小麦早衰,千粒重降低。2006年 5月下旬高温干热风天气,造成小麦早衰,千粒重下降1~4 g,减产较多。2010年5月上旬在小麦开花时遭遇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达到35 ℃以上,造成部分抗性差的品种形成尖穗,穗粒数减少5~7粒。
  2.3 生长中后期出现大风天气,造成小麦倒伏,千粒重下降
  2007年4月下旬末出现雷阵雨大风天气,造成局部地区麦田发生根倒伏,千粒重降低4.5 g左右。2008年5月中下旬2次大风雷阵雨天气,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千粒重平均下降5.4 g,减产975 kg/hm2左右,减幅13%左右。2009年6月上旬在小麦成熟收获前出现大风雷雨天气,造成大面积小麦倒伏,倒伏虽对产量影响不大,但造成品质下降、收获成本增加750元/hm2左右。2010年在小麦成熟前出现降雨和大风天气,倒伏麦田千粒重降低1~2 g,减产150~300 kg/hm2。
  3 抗灾增产技术对策
  (1)调整种植品种种性结构,扩大半冬性品种,压缩春性或弱春性品种面积,增强品种的抗灾能力。在小麦品种选择上改变过去追求高产的思想观念,增强品种的高产、稳产和抗灾增产意识。淮北地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适当搭配弱冬性及少量弱春性品种,做到早、中、晚茬口兼顾,预防因年前高温可能出现旺长、拔节而引发冻害减产[1];同时尽量选择矮秆、茎粗、抗倒品种和茎秆弹性较韧的品种,增强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2)适期足墒播种,达到一播全苗,苗齐、苗匀、苗壮,增强麦田整体抗灾能力。在秋种小麦适播期内,土壤墒情较好时要趁墒抢时播种;秋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一定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抢墒播种的麦田要在播种后视天气和土壤墒情,及时微喷补水,确保不发生缺苗断垄、分蘖缺位现象,实现整田均衡生长[2]。   (3)推广精少量机播技术,降低播种量,培育冬前壮苗,增强植株的抗灾能力。根据小麦品种特性,视播期、土壤墒情调整播种量,做到精少量机播,促进多分蘖、多长根,培育壮苗越冬[3]。做到4个对应:一是播量与播期对应,在適期早播情况下适当减少播量,晚播适量增加播量;二是播量与土壤墒情对应,在土壤黑墒时适当减少播量,遇旱时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三是播量与品种对应,分蘖力强的品种、小粒品种适应减少播量,而分蘖力弱、大粒品种、发芽率低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量;四是播量与土壤质地对应,砂土、两合土地块适当减少播量,淤土地块要适当增加播量。一般要求半冬性品种播种量在105~135 kg/hm2,平均127.5 kg/hm2左右,基本苗在225万~270万株/hm2;行距扩大到20 cm以上,一般在23~25 cm,播种深度在5 cm左右。
  (4)推广深耕(深松) 旋耕、旋耕 镇压作业技术,提高麦田整地作业质量,增强土壤的抗灾能力。秋种整地,彻底改变单一采用旋耕整地方式,推广深耕(深松) 旋耕。采用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新型农机具,通过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更多地吸纳雨水,并促进小麦根系下扎,防旱、防冻、防倒;通过镇压,踏实土壤,减少漏风失墒和冷空气侵入,提高土壤防寒抗冻、抗旱效果[4]。一般要求2~3年旋耕加1年深耕(深松)作业。
  (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小麦茎秆的抗灾能力。一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锌、硼等微肥,实行氮肥后移和叶面喷肥。一般要求氮肥的40%在小麦拔节期追施,防旺长、防早衰、增粒重。二是推广施用控释肥料,应对农民外出打工采用“一炮轰”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肥效,减轻劳动强度。
  (6)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效,增强植株体抗灾能力。在重点抓好土壤消毒处理和药剂拌种的基础上,以农机、植保、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实行统一购药、统一喷药、按地收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防治效果。据调查,及时喷药防治穗蚜的麦田,较未喷药的千粒重高14 g;较喷药不及时的千粒重高2~3 g。
  (7)实施化学调控,降低株高,增强茎秆的抗倒能力。对高秆品种麦田,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喷施小麦矮丰、壮丰安等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预防中后期倒伏。据试验,在小麦起身期喷施小麦矮丰的麦田,株高(65 cm)较未喷施的株高降低15 cm左右,未发生倒伏,而没有喷施小麦矮丰的麦田全部倒伏。
  4 参考文献
  [1] 商兆堂.江苏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单产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9(S2):185-188,192.
  [2] 陈立春,郭磊,宋波,等.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15779-15782.
  [3] 房稳静,张雪芬,赵龙,等.河南省冬小麦干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2):61-63.
  [4] 赵苗稳,张国莉,尚晓立.气候变化对豫西旱地冬小麦生育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15776-15778.
其他文献
摘要 订单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大幅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订单农业发展方面将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和相关资料,借鉴台湾农会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并对建议实施的可预见风险做出分析。最终通过对合作社的规范实现订单农业在我国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订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台湾农会  中图分类号
摘要阐述了嘉优2号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嘉优2号连作晚稻机械化插秧高产技术,包括种子消毒、育秧方法、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浇水等内容,以期为嘉优2号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水稻;嘉优2号;机械化插秧;高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082-01    嘉优2号(原名嘉优嘉优04-1)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绍兴市农业科学院
摘要 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是确保消费安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该文通过分析海安县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为加强海安县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建设;消费安全;江苏海安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81-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安全消费意识的提高
摘要 设施蔬菜产业是一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可实现高产出、高回报的农业朝阳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大好势头下,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文主要阐述了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并针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设施蔬菜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摘要 介绍海安县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推动当地花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花木产业;问题;发展对策;江苏海安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9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木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1]。近年来,世界花卉消费量以20%~25%的
摘要通过3%啶虫脒乳油、20%好年冬乳油防治小麦蚜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小麦蚜虫上,3%啶虫脒乳油600g/hm2,对水1 125kg,于小麦防治适期进行喷雾防治的效果优于20%好年冬,药后3d,3%啶虫脒乳油平均防效为86.47%,20%好年冬乳油1 200倍液平均防效为75.62%,3%啶虫脒乳油防效平均高出20%好年冬乳油10.85个百分点,推荐在生产中使用3%啶虫脒乳油。  关键词3%
摘要 通过开展黔南州农区鼠害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黔南农区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和小家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各种生境均有分布;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农田,在州内由南向北逐渐增多,南部低海拔区为稀有种类;各害鼠繁殖活动高峰在春、秋2季,春季重于秋季。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土壤、作物、环境和天敌;防治上应采取“春季主治压基数、秋季挑治保丰收”的策略,措施上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生态、
摘要 从选种及种子处理、精细整地、播种、科学用肥、清沟排渍等方面总结了鄂麦27大面积的示范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鄂麦27;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48-01  小麦是湖北省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1],近几年种植面积连续恢复性增加,2012年达到106.7万hm2。但距全国小麦
摘要通过对机插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徐稻3号的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徐稻3号产量高、品质良、抗病性强,在东海地区施N量以264.00~285.75kg/hm2为宜,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4.5或6.0∶4.0;栽插密度以74.25~99.00万株/hm2为宜。  关键词机插;徐稻3号;施氮量;栽插密度  中图分类号S511.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
摘要 介绍了海南岛油茶发展历程,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海南油茶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历程;问题;展望;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 S794.4;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74-01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有生产价值的油用物种,广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