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 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_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在总结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五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正确处理四大关系的建议,即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经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关系。
  关键词:城乡统筹;美丽乡村;桐庐;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26-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根据这一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就现阶段而言,就是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二是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三是要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因此,城乡统筹是现阶段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一项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工作机制。浙江的城乡一体化工作,需要总结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经验为突破,推进全省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背景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现阶段发展实际,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进行总体布局,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对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给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浙江人多地少,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短缺,人均耕地仅0.57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坚持城乡统筹,必须按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强化农业基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生态环境,推进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关于这一问题,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指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一套创新做法。
  1.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65%人口的家在农村,近半人口还常住在农村,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等生态屏障绝大部分在农村,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建设美丽乡村。2013年10月9日在浙江桐庐召开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汪洋副总理指出:“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林茂粮丰的自然景观,还要有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宜居环境,这才能构成和谐宜人的田园风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最起码的就是要做到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堆的脏乱差状况,为农民群众建设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家园”。从浙江的实践看,近年来,我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取得了重大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一方面,随着农民增收和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农村的发展依然滞后,“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在不少地方仍有存在。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全面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进一步丰富拓展其内涵和领域,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的水平,努力打造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发展环境。
  2.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我省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较为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民群众经济发展权和生态保护权益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3.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离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就不可能建成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和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与辐射提供有效通道,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就是统筹城乡规划和制定完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村庄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过程,也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的过程。通过建设,可以统筹多方面涉农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建设,可以带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精神面貌变化。因此,利用好这一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会大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二、浙江省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介绍和分析
  在浙江经济的版图上,农村始终是最活跃的板块,这里率先鼓励农民“洗脚上岸”、“背包进城”,让农民各显神通;率先推进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下山圆梦;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放手创造农民的神话。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绘就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样本。总体来说,浙江的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2007年,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从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过5年的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 181个、整治村10 303个,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第二阶段是从2008—201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过五年努力,完成16 486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较好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的变化。第三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正式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决策,明确了从内涵提升上推进四个美(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建设,至去年底已经成功培育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4个,农村面貌逐步发生质的变化。
  当前,我省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其中,有以安吉、桐庐等县(市、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地区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桐庐人口40万,县域总面积1 825平方公里,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结构。2012年,财政总收入34.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2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 237元。今后一个时期,桐庐县确定了 “一个目标、五大桐庐”的奋斗方向,即围绕建设最美的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全力打造风景桐庐、低碳桐庐、人文桐庐、开放桐庐、幸福桐庐。该县按照“美丽中国,桐庐先行”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美丽乡村的深化拓展工作,以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为战略,更新理念、大胆创新,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以普惠为基础,精品为引领,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综合改革示范区。桐庐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和亮点:一是形成了“三个宁可”的发展共识。即桐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桐庐最重的任务是发展,宁可各线荣誉少一点,也要合力抓经济;桐庐最高的标准是惠民,宁可政府支出紧一点,也要挤钱惠民生;不求大而求精,不求快而求优,不求全而求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桐庐特色的绿色崛起、转型发展之路。提出了一个“2+1”的“桐庐梦”,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桃花源记和经济强县,建设生态优良、城乡如画、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经济富裕、人民幸福、共建共享的新桐庐。二是引入了“全域景区”的先进理念。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桐庐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在此引领下,立足桐庐全域,按照“县城(中等城市)—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先后编制完成了5大层次的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并重点细化和完善了4个中心镇、两个风情小镇、32个中心村、25个特色村和50个精品村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体系。三是把握了“四个原则”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城像城、村像村,不大拆大建,保持农村原有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生态;坚持惠民利民,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实现共建共享;坚持精细精致,因地制宜,打造节点,做成精品;坚持文化传承,注重保护开发,让美丽乡村有内涵、有故事,永葆生机活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精品村、精品线和精品区块”的要求,着力构建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生态美为基础、以城乡美为特色、以产业美为支撑、以人文美为内涵、以生活美为目标的“五美”并进的发展实践。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立足“三个确保”,打造山明水秀的生态之美。即围绕“确保水质提升(每条河道由能游泳向能饮用转变)、确保大气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以优良天数为主向优质天气为主转变)、确保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创建成功(工作标准由试点示范区向达标示范区转变)”等“三个确保”的目标,大力开展“清水治污、大气整治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努力使桐庐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二是融入风景元素,打造全域景区的城乡之美。立足“最美城乡”标准,以风景桐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风景城镇、风景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工厂建设,逐步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如画风光。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点面结合、重在惠民”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巩固提升5条风情带、5大风情节和25个风情特色村的建设成果,做好串点、成线、连片文章,着力打造4条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两个精品区块,有序推进50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32个中心村和3个风情小镇建设;大力推进“四边三化”行动,以路边、山边、河边和景边为重点区块,着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打造沿线靓丽田园风光带;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监管,大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机制,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沟渠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三是创新发展驱动,打造绿色低碳的产业之美。紧扣“绿色、低碳、高效”导向,大力培育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产业,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坚持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有效挖掘开发特色村落,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与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通过举办“山花节”、“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浙江森林旅游节”等活动,向市场推出“4+1”美丽乡村游项目,环溪、荻浦、芦茨、阳山畈、中门等精品特色村的旅游开发开始起步。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一乡一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和“电子农贸”,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农民网店,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去年,农家乐接待游客157.4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0.97亿元,分别增长45%和42%。四是突出文化引领,打造崇文尚德的人文之美。坚持挖掘、提炼和弘扬生态文化,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以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为载体,开展生态文明使者评选、生态文明家庭评比、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生态内涵,推动本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开发整合小品、故事、越剧、剪纸等地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药圣”桐君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隐圣”严光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江南时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积极培育社会生态文化,增强群众的现代文明意识。加强公共文化的发展和惠民,扎实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完善县图书馆、博物馆、叶浅予艺术馆、工人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五是推进共建共享,打造幸福和谐的生活之美。按照普惠性、公益性、贴近性原则,大力实施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积极践行“三个不让”理念(即:不让桐庐的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不让桐庐的群众因为大病而过不上温饱生活,不让桐庐的老人因为空巢而无人照顾),不断创新老年人春节慰问金、大病致贫困难群众帮扶公益金等惠民载体,为老百姓构筑一条更加安全、牢固、可靠的生活保障底线。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深化“桐庐百姓日”、“政府开放日”和“平安桐庐”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积极倡导弘扬“最美”现象,深入开展 “最美桐庐人”系列活动,进一步唱响“最美声音”、倡导“最美精神”。深化“知我桐庐、爱我桐庐”、“感动桐庐”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释放正能量,增强全民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的和美幸福。
  从桐庐的具体实践分析,我们觉得美丽乡村建设需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一是必须重视条件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桐庐就是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前提下,将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成功之路。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坚持城像城、村像村,保持农村原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态风貌,切不可像城市那样建高楼大厦、花园广场。否则,搞得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不伦不类、不土不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从各地农村实际出发,注意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与各级财力承受度、农民群众接受度的关系,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更多地注重村庄的特色与个性,因势利导,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总之,我们要建设的,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
  二是必须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坚持节点把握,打造精品。近年来,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不少地方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热衷于拆旧建新、异地搬迁、“农民被上楼”,不仅浪费了资金、破坏了农村生态和文化环境,更导致大量优质耕地的流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置换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对此,我们必须坚决予以遏制和纠正。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这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提高投入效益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符合规律不折腾”,避免走“翻烧饼”的弯路。安吉、江山和桐庐的做法启示我们,做好规划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次投入、长久收益”。为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着心于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注意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不断完善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的各项机制,科学处理好各级政府、设计单位、建设业主与农民群众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关系,把规划贯穿中建设的全过程。要科学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努力达到总体规划明方向、专项规划相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落地的要求。坚持全域规划理念,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注重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应注重加强和整合规划力量,除聘请中国美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大院名家参与编制规划外,可以参照桐庐模式聘用专兼职村级规划员,在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编制完成后还要实行社会公示,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要注重打造精品节点,以“精品村”打造为重点,整体推进沿路、沿河、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打造个性精品亮点。
  三是必须重视环境的关键性,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安吉、江山和桐庐等地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有力地带动了绿色产业、休闲旅游、来料加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明显增强了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于着力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工作重点,建立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这两个影响农村环境面貌的重点环节。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管理与维护,充分认识“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物的美丽”与“人的美丽”并重,坚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村庄整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
  四是必须重视文脉的传承性,坚持保护开发,综合利用。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源,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传统村落和遗存至今的古村落、古民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和标志符号。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是“形”、文化是“神”,只有形神兼备,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安吉、江山和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核心,才使那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挖掘传承文化,突出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保护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优化周边环境,凸显古意古韵。要深入挖掘乡村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同时,要深化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弘扬传统美德、时代新风,倡导诚信、友善、责任、奉献的价值取向,努力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的良好风尚。
  五是必须重视内涵的丰富性,坚持产业为基,富民为本。实现村美民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追求。安吉、江山和桐庐通过鼓励农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从而不断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着重于强调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坚持结合起来,开拓农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门路,开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渠道,不断增强农村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政策要求严、利益调整难、推进标准高。因此,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从各地建设的实效来看,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体现普惠,做到全面兼顾,惠及全体农民;又要突出重点,避免资金分散,影响建设效果。要正确处理好抓点与抓面的关系,体现全面惠及与抓出亮点的双重效果。我们认为,全面惠及着重体现在:规划全方位,让所有农民心中有数,看到建设发展方向;服务全覆盖,让农民共享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全享受,基本的农村基础设施要通村达户,农民能具备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重点扶持要求:在项目上,要重点扶持那些事关美丽乡村建设的导向性、趋势性、品牌性的项目,突出把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基础性项目、农房改造建设作为重要途径、中心村培育作为重要平台、美丽乡村创建作为最终目标来进行重点扶持、投入;在方法上,要统筹兼顾,强化资源整合。比如,桐庐县全面启动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着力打造12条精品线路和13个精品区块。其中,今年重点实施江南古风民俗带、富春江诗画山水带两条精品线路和深澳古建筑保护区1个精品区块建设。这样一来,“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达到点上出彩,线上美丽,整体出彩的效果。
  2.正确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增强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意。要切实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用足用好建设资金,充分挖掘村庄发展潜力,把快速改变村庄面貌与促进村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村庄定位,围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全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注重做精做优乡村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村庄整理复垦、搬迁安置等契机,挖掘村庄发展空间,留有村庄发展余地,优化村域产业布局。要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发展村级集体物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农民集聚工程、农村集体搬迁、城中村改造等的收益或空间,规划建设一批集体物业,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稳定的收入来源。要顺应城市居民向往乡村、回归自然的趋势,大力做好经营美丽乡村文章,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例如,全省不少的县(市、区)尝试通过几种形式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一是村里造物业,充分利用现有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和鼓励其在本村开发建设村级物业。二是县城、中心镇联建联购物业,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建设、合作经营、收入归村”的模式,在县城、中心镇集中联建或联购一批标准厂房、专业(综合)市场、综合商务楼、仓储物流设施、三产经营用房等物业项目。
  3.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经营的关系。村庄整治建设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为村庄长远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牢固树立“建设新农村与经营新农村并重”理念,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特色项目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农家乐产业和休闲乡村旅游业,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例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涌现了以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为主的旅游经济,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等为主的养生经济,以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为主的运动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4.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关系。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表明,凡是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我们的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取得预期成效;凡是违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即使具有良好的出发点,也会事倍功半乃至半路夭折。因此,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关系。首先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各县(市、区)要根据省市的统一要求,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作用,在工作部署、规划引导、政策推动、资金投入、力量整合上加强领导。镇、村是美丽乡村实施主体,要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上下功夫。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指导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全面建设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加快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研究制定运用财政资金吸引各种资本投向“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激励政策。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反弹、监督控制村级债务增长。其次是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真正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自2003年以来,全省村集体和农民投入已占总投入的57%。最后是社会力量的参与。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广泛动员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如桐庐县桐君街道君山村首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君山模式”,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钟山乡子胥村在外从事快递企业的人员,为村里美丽乡村建设捐资500余万元,建成申通大礼堂、村老年食堂、村办公和服务中心,并且还捐资500万元建设困难人群集聚公寓房。另外还应注重与农民的合作关系,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政府在配给经费的同时,可引导各类民间组织直接向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提出项目申请,经过评估申请项目的可行性及社会效用后,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此举将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发育相辅相成,美丽乡村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齐头并进,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收稿日期:2014-04-09
  作者简介:吴玉凤(1973-),女,浙江桐庐人,副书记,校长,硕士,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这是党在新时期对各级党校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明确的新任务。  关键词:地方党校;科学发展;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4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这是党在新时期对各级党校提出的新要求,明确的新任务
期刊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具有快速、原位、在线、全元素分析等独特优势,目前已初步应用在冶金工业、环境保护、地质勘探,太空探索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自吸收效应会导致光谱强度减弱,严重的情况下,谱线中心产生下凹,形成双峰,称为“自蚀”。自吸收效应导致谱线强度与元素浓度的线性关系恶化,降低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严重影响了LIBS系统的分析性能,制约了该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本论文针对自吸收效应这一
摘 要:南通市凡人善举立足于生活、扎根于群众,易于学习、便于仿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凡人善举滚雪球效应。她用来自普通群众的好人好事引领群众自觉投身道德实践,具有道德示范与引领意义,同时在道德榜样的选树、培育、宣传、学习上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也在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凡人善举;道德榜样;典型示范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
期刊
工业煤质分析对于火力发电行业中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电力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工业煤质分析方法通常只能在化验室中对煤样进行离线检测,因此难以快速、原位地获得入炉煤各项分析指标的数据来监控电厂锅炉的运行。激光探针技术(简称LIBS)是一种新型的元素分析技术,该技术在工业煤质快速检测上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然而激光探针技术至今仍未被大规模应用于燃煤电厂中煤质在线分析,究其原因在于该技术所涉及的一些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广泛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围绕工业煤质激光探针在线分析系统开展研究,并以其中的软件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与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节能减排成为了当今世界所关注的主题。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具有低功耗,主动调控太阳辐射等优势,在建筑节能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然而大面积电致变色智能窗商业化并不成熟,以磁控溅射等物理沉积法制备的薄膜成本高,光调制幅度小,响应慢。二维材料极薄的厚度使其具有高比表面积,短离子扩散距离,可提升电致变色性能。同时,二维材料自身可堆叠形成薄膜,较大的横向尺寸使其对衬底的附着力强。进一步地,将二维形貌的电致变色材料制成墨水,通过基于液相加工的印刷电子技术可低成本高效制备薄膜。为此,本文围
摘 要:社区矫正是一项新事物,是我国探索刑罚执行制度的重大尝试,因此,社区矫正制度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支持下,将社区矫正列为训练项目,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对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流动人口适用社区矫正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社区矫正;流动人口;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DF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96-02
期刊
采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作为光源的相干布居囚禁(Coherent Population Trapping,CPT)原子钟具有小体积、低功耗等优点,结合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制造技术,可实现小型化、芯片化,在便携式移动设备、GPS接收机、小型水下通信器等小型设备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CPT原子钟目前的方案普遍采用单一圆偏振光与碱金属原子作用,从透射光中提取
摘要: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旅游圈理论成为当今旅游学术研究的热点。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圈开发已成为“大湘南”示范区经济合作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目前构建“大湘南”旅游圈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不仅具有地缘关系上的紧密性、旅游资源的互补性,而且具有旅游发展上的共生性。建议:成立协作机构,对“大湘南”旅游圈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汲取成熟旅游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经验教训,采用旅游圈的发展
期刊
近期,病毒的吸入式传播和严重的空气污染给社会生活和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时刻受到严重威胁。可穿戴健康管理器件,尤其是轻便、柔性、透气的可穿戴健康防护和健康监测器件备受关注。构建高性能可穿戴健康管理器件,对实现有效个人防护、精确实时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有重大意义。如何提升这些设备的防护效果和监测能力并为其有效供能是目前研究的重难点。目前,针对病毒和空气污染的健康防护设备的核心为熔喷驻
摘要:实验教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而现实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金融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四重四轻”的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课程安排重理论课轻实验课、教学方式重传统方式轻现代方式、激励考核机制重科研轻教学和实验室建设重硬件轻软件。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校应从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激励机制和软件配套设施四个方面着力进行改革,推动实验教学的大力应用和创新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