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指导高等学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坚持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一、科学规划发展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从实践看来,高校规模的适当扩大是合理的,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办学风险。一是教育质量风险加大,二是债务风险加大,三是就业风险加大,四是专业设置风险加大。加快高校的发展规模,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办学效益是必要的,但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水平适度发展。
  首先,办学规模要与学校的办学资源相适应。高校的办学资源包括教学条件、住宿条件、文体场馆设施、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办学的硬件条件。具备充足的办学资源,是保证办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源的匮乏必然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影响办学效益,也就是高投入低产出;相反资源过剩必然导致浪费,影响办学效益,也就是低投入低产出。因此要在对学校资源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量力而行,适度发展,做到资源和规模的最佳配置,达到最佳的办学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办学规模要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相适应。高校的规模要根据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来发展,新专业不要盲目开设,要经过专家的论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高校为了发展规模盲目增设新专业必然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使毕业生很难就业,收不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要加大对旧专业的改造力度,对一些与社会的需求不相符的旧专业和学科应进行合理调整。
  最后,办学规模要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GDP水平并不高,如果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无限度的扩大规模,我国的经济实力势必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高等学校的规模,经济社会发展也很难充分满足如此快速增加的、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就业的需求。一些高校为追求规模,不考虑当地和学校的经济实际,举债发展,背负严重的经济包袱,举步维艰,扩张规模的结果必然与发展初衷相背离。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资源、规模与社会需求、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高等学校才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保证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学把握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自身的发展定位问题,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高校在发展定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确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时,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互攀比、盲目升格,规模越搞越大,似乎规模越大,就越是“一流大学”。像这样办学定位趋同,特色优势降低,最终只能导致办学质量下降。高校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实现准确的发展定位。
  首先,高校的发展定位要考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高等教育必须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放在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高校的学科建设、规模发展、校园建设等方面,都应立足于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在整体把握上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高校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胸怀全局,服务全局,为实现各项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其次,高校的发展定位要符合国内外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结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和竞争环境,把自己放在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前沿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否则,高校的发展将失去方向,在国际国内高校的竞争舞台上就没有立足之地。
  最后,高校的发展定位要彰显自身优势和自身特色。创建优秀大学关键要做好发展定位,办适合自身特色的大学。高校的特色是高校的旗帜,高校的生命。特色体现在功能性、专业性、学科性定位上。定位准,方向明,做到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就能创办出高校的特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坚持“不求全能,只求特色”的理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通过找出自身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定位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形成“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以特色来促进学校发展。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既要全面实施,更要抓住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重点推进。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高校要采取科研和教学并重的发展方针,鼓励名师上课堂,学校的福利、职称评定等政策要向教学一线倾斜,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创新和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办学规律、教学规律,既要继承学术和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适应时代进步和科教发展的需要,用新眼光、新思维、新举措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秩序、教学设施等,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其次,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要实行政府投入与高校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各地区各高校要赢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校区建设、仪器设备的更新等方面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控制盲目的贷款发展,要根据高校现有基础、在校生人数及经批准的发展规划,明确投入计划,适度、科学、稳定的发展。在建设内容上实行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建设相结合,以内在条件建设为主。保证和改善教学条件,要解决教室、实验室、阅览室、运动场地等外在条件不足的问题,努力使这些教学条件特别是内在条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强管理,严肃纪律,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反对铺张浪费,要厉行节约,创建节约型校园,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
  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完善教育监控体系。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既要有学校外部监控,更要有学校内部的自我监控。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教学质量的测量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提高测量和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围绕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对毕业生质量的监控和评价这两个方面,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包括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价考核项目及指标,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评价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估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四、注重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规模与高校教育迅速发展相比还相对不足,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距离国际化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高层次人才相对紧缺,给高校人才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使人才强校战略面临挑战。一是存在“重引进、轻培养”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二是存在片面追求人才个体效应的现象,注重对学科带头人、学术精英等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忽视学术创新团队和人才群体的建设。三是存在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思想,论资排辈现象还很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首先,要树立以师为先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以师为先”的观念,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教师在高校办学主体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正确处理“大楼建设”和“大师建设”的关系。“大楼”与“大师”,是对高等学校发展中必需的物质条件与师资队伍条件的形象概括。两者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灵魂,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的第一任务,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通过创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来带动党政管理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以及其他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高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要动员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对教学、科研人员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价值要予以充分肯定,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其次,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按照“引进优秀的人才,用好现有的人才,留住关键的人才,培养未来的人才”的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引进、培养、使用的关系。要克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行为,要根据人才发展规律,既要重视现有人才队伍建设,又要重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既要重视个体人才引进和培养,又要重视人才队伍的整体优化,实现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做好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要坚持分类培养的原则,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逐步形成规范的培养政策体系;要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管理工作。要拓宽渠道,利用校内外的人才资源,重点吸引、选留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立足自主培养开发人才,营造好人才成长的环境,注意对引进人才和自己培养人才在政策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关心、爱护、理解、信赖和使用好人才,激励人才发挥才智,鼓励、支持、帮助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只有用好现有人才,才能留得住人才,也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
  最后,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念。如何判断人才、衡量人才?我们必须自觉地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标准,扭转过去存在的片面强调学历和论资排辈的倾向,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拔能力较强、业绩较突出的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我们不仅要看其自身素质,还要看他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质量;不仅要看其科研成果的多少,还要看他转化科研成果的能力。同时,要着力构建人才考评机制。人才资源是高校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因而,许多地方高校不惜成本和代价引进了一批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但却忽略对引进人才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合理评估。事实上部分引进人才虽有高学历、高职称,但学术水平并不高,团队精神不强,这对于学科建设并无益处。
  总之,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改革和发展事业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其他文献
责任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担责任。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分内应当做的事,即应尽的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必须承担的责罚,即应负的责任。责任感是个体在面对义务和职责时的自我确证和自我意识,是外在义务与职责的内化。一个人有了责任感,他就会对人类有无限的爱,情不自禁地去关爱别人,关爱社会;就会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责任,接受挑战,同时会激发人的创造潜力,就会以自己的行动为人类的文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国,由于校园网络建设的超前、便利和费用低廉等因素,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人群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伴随着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引起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及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已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其行为的预防也给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在网上花费了大
实时数据库是实时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应用于对数据库和实时处理两者的功能和特性均有要求的场合。在实时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和事务都有显式的时间限制,系统的正
本系统将先进的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技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食品物性检测和分析系统,来实现食品物性参数的自动检测和分析。系
高校教师素质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二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三是教师的教育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学历、职称、科研能力等要素;教师的教育素质主要包括语言与文字表达、教学技巧与手段、课程开发与设计和沟通能力等要素。    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研究报告和改革措施来看,普遍认为21世纪初叶的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第一,较高的学历水平;第
目前,单目视觉导航系统中的道路检测技术常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描述道路的特征,如假设道路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道路边缘是平行的,道路是平坦的。当实际道路不满足这些条件时,测得的
一、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1.从“游离”到“参与”——环境适应  新手教师一踏上教学岗位,首先面对的便是一所学校的新的校园文化与人际环境网,他要面临环境的转换,从“学习环境”到“教学环境”,从“游离”于教学环境之外到真正“参与”到教学环境之中,这便涉及到环境适应,这是新手教师首先要面临的挑战。    2.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  “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
采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对5种单一原料酿造的白酒进行香气活性物质研究.结果表明:高粱酒、小麦酒、大米酒、糯米酒和玉米酒中的香气活性物质分别为22、23、20、18、
一、提高高等学校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目的和意义    高等学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开始,它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对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关键环节。高校新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并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发掘力极强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要想让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将来为社会所用,必须在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合理有效的帮助学生尽快顺利完成
由于受到海浪、海风及其他干扰的影响,船舶产生了六自由度的复杂运动,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的非线性。这就导致船舶运动姿态进行控制具有一定难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