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大构成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注重引导学生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基本形态点、线、面、色彩造型,通过重组、搭配、变化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是培养学生基本功底和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综合类高校在艺术类师资、设施匹配、环境氛围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照搬传统工艺美术的模式,教学目的不明确,与具体实践脱节等。改革的措施可从明确课程目的、更新教学内容、整合其他学科资源等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大构成 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072-01
1998年,教育部公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正式以“艺术设计”学科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随着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人才市场上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相应的有关艺术设计专业也倍受考生追捧。除了传统的各大艺术院校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外,很多非美术类院校也纷纷设立了该专业,比如湖南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综合性院校均设立了艺术设计学院。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呈遍地开花的趋势,与之相伴的是学生数量的增多。课程需要进行改革三大构成课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文将分析三大构成课程如何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扎实的设计功底和创新能力。
1 三大构成课程内涵
三大构成课来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课程,80年代引入中国,在我国设计基础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专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其含义就是将不同的形、体、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形象,并赋予视觉化的新形态、新形象。三大构成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构成”的造型概念,具备一定的构成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基本形态点、线、面、色彩造型,通过重组、搭配、变化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因此是培养学生基本功底和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
我国设计艺术学科传统上以工艺美术为主,三大构成课引入中国后,凭借其强烈的动手实践色彩,对提高我国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开拓设计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尚处在建立和完善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经验。
2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照搬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
在8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上是工艺美术一统天下,因此形成了固定的工艺美术类教学模式,比如强调学生自我的感觉、顿悟,没有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注重师承关系等。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合美术类人才的培养。因此三大构成课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科学原理的基础上,从个人艺术表现转到新媒体表现上,将过去的形象思维转到逻辑思维上,使思路更清晰,造型更可靠。但是目前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较为缺乏,大多是美术、绘画类学科背景出身在教授该门课程,延续的是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未能充分发挥三大构成课对学生逻辑思维、设计思维的训练作用。
2.2 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不明确
部分学校讲授“三大构成”的基础课程老师对于“构成”的实质把握不准,导致教学过程整体方向偏离“构成”本意。比如一味的追求构成形式的表现,利用现成的视觉审美规律来进行“突击”、“填鸭式”的授课,导致学生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到“黑白纹样”,“色环制作”和“折纸”这样一些具有一定形式感的构成外在表现形式上来。
2.3 与具体实践脱节
构成教学的目的是直接为实践服务,要养学生对色彩、点、线、面等元素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比如色彩构成课要明确色彩运用的特点,立体构成要训练学生的生命力感、空间感。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主体性设计的引入和具体案例的分析。
3 三大构成课今后改革的方向
3.1 明确课程目的,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
首先要明确三大构成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构成思维,训练学生构成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现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意技术的训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的条件,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无数次反复的积累中获得的训练、创造力的养成。对于启发、诱发、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师是怎样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再通过实践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构成”需要创造性,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性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有所改变,例如课堂教学和布置作业时要紧密围绕着这个目的,不仅要布置一些常规的练习,还要设计一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的自由作业,那么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更新教学内容,与具体的设计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是贯穿现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与市场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要努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专业实践机会。因此构成教学要改变目前状况,除了在培养学生独特的思、形态美的感觉、构成方式的认识方面下功夫外,还应努力进行与践设计相联系的教学研究。
3.3 三大构成课程可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学科资源
综合性大学不同于艺术类学校的特点在于学科多样化。这对艺术设计一方面是劣势,师资、环境氛围无法与艺术类院校相提并论,但另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其他学科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思维,有利于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三大构成课程可充分将这些学科资源引入。
4 结语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专业教育迫切需要与社会艺术设计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但从目前情况看,两者之间存有一定的差距,就业现状不尽如人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基础不扎实,核心竞争力缺乏。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根据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包括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等。三大构成课在我国1000多所设有设计专业的院校中,都把它作为主要的设计基础课程来学习,综合类院校也是如此。三大构成课迫切需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以适应社会对设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郝琦,高震.“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轻工业,2010(6).
[3] 胡林.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05(6).
[4] 孙灿.从培养抽象力与创造力初探三大构成的课程改革[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关键词:三大构成 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072-01
1998年,教育部公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正式以“艺术设计”学科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随着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人才市场上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相应的有关艺术设计专业也倍受考生追捧。除了传统的各大艺术院校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外,很多非美术类院校也纷纷设立了该专业,比如湖南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综合性院校均设立了艺术设计学院。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呈遍地开花的趋势,与之相伴的是学生数量的增多。课程需要进行改革三大构成课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文将分析三大构成课程如何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扎实的设计功底和创新能力。
1 三大构成课程内涵
三大构成课来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课程,80年代引入中国,在我国设计基础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专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其含义就是将不同的形、体、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形象,并赋予视觉化的新形态、新形象。三大构成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构成”的造型概念,具备一定的构成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基本形态点、线、面、色彩造型,通过重组、搭配、变化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因此是培养学生基本功底和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
我国设计艺术学科传统上以工艺美术为主,三大构成课引入中国后,凭借其强烈的动手实践色彩,对提高我国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开拓设计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尚处在建立和完善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经验。
2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照搬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
在8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上是工艺美术一统天下,因此形成了固定的工艺美术类教学模式,比如强调学生自我的感觉、顿悟,没有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注重师承关系等。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合美术类人才的培养。因此三大构成课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科学原理的基础上,从个人艺术表现转到新媒体表现上,将过去的形象思维转到逻辑思维上,使思路更清晰,造型更可靠。但是目前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较为缺乏,大多是美术、绘画类学科背景出身在教授该门课程,延续的是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未能充分发挥三大构成课对学生逻辑思维、设计思维的训练作用。
2.2 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不明确
部分学校讲授“三大构成”的基础课程老师对于“构成”的实质把握不准,导致教学过程整体方向偏离“构成”本意。比如一味的追求构成形式的表现,利用现成的视觉审美规律来进行“突击”、“填鸭式”的授课,导致学生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到“黑白纹样”,“色环制作”和“折纸”这样一些具有一定形式感的构成外在表现形式上来。
2.3 与具体实践脱节
构成教学的目的是直接为实践服务,要养学生对色彩、点、线、面等元素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比如色彩构成课要明确色彩运用的特点,立体构成要训练学生的生命力感、空间感。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主体性设计的引入和具体案例的分析。
3 三大构成课今后改革的方向
3.1 明确课程目的,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
首先要明确三大构成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构成思维,训练学生构成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现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意技术的训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的条件,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无数次反复的积累中获得的训练、创造力的养成。对于启发、诱发、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师是怎样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再通过实践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构成”需要创造性,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性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有所改变,例如课堂教学和布置作业时要紧密围绕着这个目的,不仅要布置一些常规的练习,还要设计一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的自由作业,那么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更新教学内容,与具体的设计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是贯穿现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与市场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要努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专业实践机会。因此构成教学要改变目前状况,除了在培养学生独特的思、形态美的感觉、构成方式的认识方面下功夫外,还应努力进行与践设计相联系的教学研究。
3.3 三大构成课程可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学科资源
综合性大学不同于艺术类学校的特点在于学科多样化。这对艺术设计一方面是劣势,师资、环境氛围无法与艺术类院校相提并论,但另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其他学科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思维,有利于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三大构成课程可充分将这些学科资源引入。
4 结语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专业教育迫切需要与社会艺术设计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但从目前情况看,两者之间存有一定的差距,就业现状不尽如人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基础不扎实,核心竞争力缺乏。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根据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包括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等。三大构成课在我国1000多所设有设计专业的院校中,都把它作为主要的设计基础课程来学习,综合类院校也是如此。三大构成课迫切需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以适应社会对设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郝琦,高震.“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轻工业,2010(6).
[3] 胡林.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05(6).
[4] 孙灿.从培养抽象力与创造力初探三大构成的课程改革[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