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型赛会的成功举办与志愿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而大型赛会对于高校而言也是很好的契机。高校可以将大型赛会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这是高校参加大型赛会的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赛会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大型赛会对志愿者全方位的影响,以及对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以赛会为契机,利用赛后资源合理地建设高水平、科学化、专业化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大型赛会 团队建设 赛后资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世界级大型赛会的举办不断增多,在赛事的筹备、举办中,大学生志愿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没有志愿者就没有奥运会,如果没有志愿者的参与和奉献,组织奥运会甚至组织其他任何层次的比赛都无从谈起。”①大型赛会对于高校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如何利用好赛后资源,并为学校所用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纵观各高校志愿服务情况,可谓百花齐放各自香,每个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都一片繁华,但是深入内部却发现一些通病。
1.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
不难发现,志愿服务队伍的流动性大,不稳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参加的高年级学生多为学生骨干。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经过深入探究,有些大学生为了自身的职业规划,逐渐花更多时间在考研、就业、出国等方面,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另外有些学生认为没有直接利益的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在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路上增砖添瓦,因此随着热情的消散,在志愿服务方面发展较好的学生渐渐选择退出,导致很多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流失。
2.目的性、功利化倾向严重。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目的。在志愿服务的领域里,同样存在功利性、动机不纯的群体。志愿服务本身是自愿奉献、不求回报的活动行为,但的确有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丰富自己的履历、获得学生干部称号、提高综合测评等级、方便评奖评优保研等情况屡见不鲜,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更愿意选择显现度高、轻松有利的工作,而忽视常规志愿服务工作。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整个团队的质量和风气,影响优秀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和高校志愿服务氛围的营造。
3.志愿服务活动缺少常态化、专业化、系统化及可持续性。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活动,但是由于对社会了解的程度有限,加上社会阅历较浅等各种现实状况,多数志愿服务队伍质量偏低,实践能力不强。就志愿服务团队而言,除了负责的老师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外,很少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纵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助残、关爱老幼、环保还是支教等,形式虽多,但多流于形式。很多特殊志愿服务的开展仅凭着学生的一腔热血是很难真正服务到位的。另外,活动重复率高,缺少长期规划和系统性整合。再加上人员变动频繁,某些志愿服务基地随着学生干部的更换,质量也随之变化。志愿服务团队和项目中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志愿服务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相对高校志愿服务来说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等特点,因此在方式方法上具有可借鉴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赛会志愿服务整个过程,形成很多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用的赛后资源,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状况,利用好大型赛会的资源。
二、大型赛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影响
大型赛会志愿者是大型体育赛会的筹备及举办过程中,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全力完成组委会分配的各项任务的人。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水平高,志愿者专业素质强,服务水平专业化,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赛后志愿服务资源。
1.广泛培养和造就大批专业化志愿者。
高校志愿者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一个高校志愿服务的高度。在大型赛会的志愿者活动中,每一名赛会志愿者都经过层层选拔、严格培训。他们接受的培训课程主要有专业服务技能、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等,除了志愿服务类课程外,每一位志愿者还要学习文明礼仪、历史文化知识、英语口语、心理调试等相关课程。上岗期间,志愿者因为岗位的不同,因此得到的锻炼也是不同的,很多稚气未脱的志愿者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很多学生“被迫主动”地自行解决问题。加上赛会志愿服务周期长、工作重,经过了赛会的洗礼,在无形中高校逐渐形成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他们具有较强的决策、协调、管理、激励能力,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都是非常优秀的志愿服务人才。
高校可以采用“分派式”的方法,将赛会期间的优秀人才安排在各志愿服务团队中,实现志愿服务的传、帮、带,引导缺少志愿服务经验的学生高效服务、认真工作。因此,赛会结束后高校应及时将志愿赛会期间的优秀人才运用起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平台,在志愿服务团队中担任主要角色,从而实现优秀的人力资源再利用,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利于高校志愿者培训、管理专业化。
为了确保大型赛会圆满完成,大型赛会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每次都有一个新的提升。组委会规范化、全面化、专业化的体系对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在培训上,可以借鉴组委会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的三层培训方式,对广大学生进行常规培训,如基本的策划书写能力、宣传技能等,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志愿服务类型的学生可以进行专业培训,如主要做助残类项目的,可以进行相关心理学培训等;在岗位培训部分,主要是强调实践性,在真正服务的岗位上跟着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学习,只有形成全方位、有层次、有目的的培训架构,切实让每一位愿意做志愿服务的学生都学到领域内的知识、增长才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将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得更好。因此,高校可以借鉴组委会的课程设置,就学校志愿服务团队构成搭建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和志愿服务实践学习三层次的培训内容,从而让高校志愿者不断学习和锻炼,不断专业化。
赛会志愿者除了在培训模式上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外,在管理团队方面也有值得高校效仿的地方,一方面分工明确,确定好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合作方式和流程,让每个志愿者都知道应该如何合作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保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争先进、用创新的精神刺激。
由此可见,高校可以选择性地效仿赛会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模式,合理化课程培训,完善组织架构,优化激励政策,强化管理方式,在整个团队中整合优秀人力资源,做到合理分配,从而建立强大的专业团队。
3.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好的志愿服务离不开文化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让置身其中的人都耳濡目染地受到感化。大型赛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高校可以及时发现优秀志愿者在服务中的先进事迹,并且借用“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等活动形式进行专项宣讲团,广泛地在学校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灵活运用各类宣传平台,以展板的形式在校园内宣传赛会志愿者,以“出彩志愿者”、“志愿小故事”等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让校园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让学生热爱志愿服务、乐于志愿服务。
大型赛会在我国举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它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和接受教育的平台。高校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务实推进的系统工程。今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赛后遗产,让志愿服务队伍、活动更专业化,真正让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身,确保他们自我发展。
注释:
①魏娜.北京奥林匹克志愿者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余双好.志愿服务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丁元竹,魏娜,谭建光.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玲,刘君.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活动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大型赛会 团队建设 赛后资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世界级大型赛会的举办不断增多,在赛事的筹备、举办中,大学生志愿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没有志愿者就没有奥运会,如果没有志愿者的参与和奉献,组织奥运会甚至组织其他任何层次的比赛都无从谈起。”①大型赛会对于高校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如何利用好赛后资源,并为学校所用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纵观各高校志愿服务情况,可谓百花齐放各自香,每个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都一片繁华,但是深入内部却发现一些通病。
1.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
不难发现,志愿服务队伍的流动性大,不稳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参加的高年级学生多为学生骨干。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经过深入探究,有些大学生为了自身的职业规划,逐渐花更多时间在考研、就业、出国等方面,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另外有些学生认为没有直接利益的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在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路上增砖添瓦,因此随着热情的消散,在志愿服务方面发展较好的学生渐渐选择退出,导致很多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流失。
2.目的性、功利化倾向严重。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目的。在志愿服务的领域里,同样存在功利性、动机不纯的群体。志愿服务本身是自愿奉献、不求回报的活动行为,但的确有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丰富自己的履历、获得学生干部称号、提高综合测评等级、方便评奖评优保研等情况屡见不鲜,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更愿意选择显现度高、轻松有利的工作,而忽视常规志愿服务工作。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整个团队的质量和风气,影响优秀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和高校志愿服务氛围的营造。
3.志愿服务活动缺少常态化、专业化、系统化及可持续性。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活动,但是由于对社会了解的程度有限,加上社会阅历较浅等各种现实状况,多数志愿服务队伍质量偏低,实践能力不强。就志愿服务团队而言,除了负责的老师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外,很少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纵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助残、关爱老幼、环保还是支教等,形式虽多,但多流于形式。很多特殊志愿服务的开展仅凭着学生的一腔热血是很难真正服务到位的。另外,活动重复率高,缺少长期规划和系统性整合。再加上人员变动频繁,某些志愿服务基地随着学生干部的更换,质量也随之变化。志愿服务团队和项目中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志愿服务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相对高校志愿服务来说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等特点,因此在方式方法上具有可借鉴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赛会志愿服务整个过程,形成很多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用的赛后资源,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状况,利用好大型赛会的资源。
二、大型赛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影响
大型赛会志愿者是大型体育赛会的筹备及举办过程中,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全力完成组委会分配的各项任务的人。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水平高,志愿者专业素质强,服务水平专业化,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赛后志愿服务资源。
1.广泛培养和造就大批专业化志愿者。
高校志愿者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一个高校志愿服务的高度。在大型赛会的志愿者活动中,每一名赛会志愿者都经过层层选拔、严格培训。他们接受的培训课程主要有专业服务技能、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等,除了志愿服务类课程外,每一位志愿者还要学习文明礼仪、历史文化知识、英语口语、心理调试等相关课程。上岗期间,志愿者因为岗位的不同,因此得到的锻炼也是不同的,很多稚气未脱的志愿者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很多学生“被迫主动”地自行解决问题。加上赛会志愿服务周期长、工作重,经过了赛会的洗礼,在无形中高校逐渐形成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他们具有较强的决策、协调、管理、激励能力,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都是非常优秀的志愿服务人才。
高校可以采用“分派式”的方法,将赛会期间的优秀人才安排在各志愿服务团队中,实现志愿服务的传、帮、带,引导缺少志愿服务经验的学生高效服务、认真工作。因此,赛会结束后高校应及时将志愿赛会期间的优秀人才运用起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平台,在志愿服务团队中担任主要角色,从而实现优秀的人力资源再利用,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利于高校志愿者培训、管理专业化。
为了确保大型赛会圆满完成,大型赛会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每次都有一个新的提升。组委会规范化、全面化、专业化的体系对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在培训上,可以借鉴组委会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的三层培训方式,对广大学生进行常规培训,如基本的策划书写能力、宣传技能等,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志愿服务类型的学生可以进行专业培训,如主要做助残类项目的,可以进行相关心理学培训等;在岗位培训部分,主要是强调实践性,在真正服务的岗位上跟着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学习,只有形成全方位、有层次、有目的的培训架构,切实让每一位愿意做志愿服务的学生都学到领域内的知识、增长才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将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得更好。因此,高校可以借鉴组委会的课程设置,就学校志愿服务团队构成搭建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和志愿服务实践学习三层次的培训内容,从而让高校志愿者不断学习和锻炼,不断专业化。
赛会志愿者除了在培训模式上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外,在管理团队方面也有值得高校效仿的地方,一方面分工明确,确定好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合作方式和流程,让每个志愿者都知道应该如何合作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保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争先进、用创新的精神刺激。
由此可见,高校可以选择性地效仿赛会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模式,合理化课程培训,完善组织架构,优化激励政策,强化管理方式,在整个团队中整合优秀人力资源,做到合理分配,从而建立强大的专业团队。
3.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好的志愿服务离不开文化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让置身其中的人都耳濡目染地受到感化。大型赛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高校可以及时发现优秀志愿者在服务中的先进事迹,并且借用“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等活动形式进行专项宣讲团,广泛地在学校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灵活运用各类宣传平台,以展板的形式在校园内宣传赛会志愿者,以“出彩志愿者”、“志愿小故事”等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让校园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让学生热爱志愿服务、乐于志愿服务。
大型赛会在我国举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它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和接受教育的平台。高校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务实推进的系统工程。今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赛后遗产,让志愿服务队伍、活动更专业化,真正让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身,确保他们自我发展。
注释:
①魏娜.北京奥林匹克志愿者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余双好.志愿服务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丁元竹,魏娜,谭建光.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玲,刘君.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活动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