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人之规矩开自我之方圆——青年评书表演艺术家袁国虎口述研究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评书表演艺术家袁国虎,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在评书表演上打破传统评书模式,加入戏曲、谐剧、相声、话剧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基于袁国虎的采访口述,从背靠传统、勤于实践、守正创新对四川评书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创新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建构起一种具有民族话语特色的“诗影视”,其表现策略堪称典范.全剧用诗较原著有较大改动,对诗的符号操纵也有整体考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诗语分别作为背景线、主线、“线中线”,从而形成立体深邃的叙事结构;二是以诗语为叙事质素,融合相关要素进行叙事,以形成“魅人”“宜人”“诱人”的诗学品格;三是以诗语为表现目的 ,在艺术转化中实现境界再造,形成收束和辐射的叙事效果.中国式“诗影视”不存在西方“诗电影”之“去情节化”的问题,为影视剧的创作与诗教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参考.
一般来说,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性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地域限制.粤语流行歌曲以方言进行创作和演唱,并且能够在粤语方言地区以外的地域广泛流行,是一种超常规的文化现象.粤语作为一种方言不但没有影响粤语流行歌曲的传播,还让粤语流行歌曲独具特色并备受推崇,这不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一个历史文化问题.粤语流行歌曲的发展经历了将上海时代曲本土化的历程,1950年代开始坚决地以粤语唱本地情、本地事,从不被接纳到被认可,最终发展成熟,成为了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并在改革开放后以强劲的姿态向内地输出.粤语流行歌曲的文化路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是一个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行之有效的路径,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延续性创新.本文从文化本质理论的核心观点——“参与”“继承”与“转化”的机制分析儿童戏剧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戏剧与创造性戏剧相比,舞台童话剧能更好地使个人发展与文化传承得以联结,能更好地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能创新.因此,以教室里进行的戏剧教育为核心传承媒介是合理且必要的,既符合幼儿学习特点,还可活化原本的文化教学内容.
在中国民歌发展史上,明代的民歌有着很高的地位,不仅流传于街头巷尾,也为很多文入学士所推崇.对明代民歌的探究,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民歌”本身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由此可以了解到明代民歌的艺术特征,找到明代民歌取得卓然地位的必然性.
学界关于焦石民歌与薅草锣鼓的源流、形态、传承保护研究已经产生了诸多成果,但将两者进行比较,并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来探究焦石民歌中的锣鼓衬词成因,还鲜少有见.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的焦石民歌与薅草锣鼓有着共同的传承地域与载体,将二者的音乐形态和唱词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焦石民歌与薅草锣鼓在衬词上的差异,即焦石民歌中存在大量锣鼓状声字衬词,然后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焦石民歌与薅草锣鼓生存的地理环境,最终探寻锣鼓乐在武陵山区盛行的原因,以及焦石民歌中锣鼓状声字衬词的来源.
美国著名剧作家桑顿·怀尔德在三幕剧《我们的小镇》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有机共同体图景.小镇居民对格洛佛角情感深厚,彼此之间熟稔和睦,甚至生者和逝者也能够和谐共存.尽管他们这种亲密的共同生活也表现出封闭、保守、偏见的局限性,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语境下,该剧给当时的美国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怀尔德通过呈现日常生活的美好,传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唤醒了世人对有机共同体生活的怀念与重新回归心灵家园的渴望.
本文旨在对唢呐这件乐器进行文化溯源,同时研究如何完善唢呐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力图建立一套完整的唢呐教学传承理论体系,将唢呐文化精髓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培养优秀的唢呐人才.这对于唢呐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对以后的唢呐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吉安是川剧发展历史上成就卓著的一位剧作家,虽然他年逾花甲才开始涉足戏剧创作,但在其逝世前的二十余年中编写了数量极为可观的川剧剧本,为四川的戏曲改良运动贡献了重要的艺术力量,并为川剧舞台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黄吉安的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他善于从历史事件中开掘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主题,通过艺术转换,以“借古喻今”的创作手法赢得观众共鸣,收到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社会效果.黄吉安的戏剧作品语言多“本色”,诗味醇正,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美学气质,影响颇为深远.
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核心是音乐知识的传播,这涉及到教师、学生两个传播主体,以及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四个层面.新媒体的运用已然渗透至这四个层面,这不仅标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区别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核心要素,同时也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拓展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策略,即从根本上建立“教师—学生”音乐学习的共同体意识,从内容到形式建构音乐的“云教材”,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融入“融媒体”.
纵观成都皮影艺术的兴衰与流变可知,其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的形成、发展受到文化生态的影响,也必然会随文化生态的变化而兴盛或自然淘汰.为此,成都皮影要想在时代的变迁中适应新的文化生态,惟有实现自我造血才是自我革新、传承创新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