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往语言不完全机同,与学术报告或演讲使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与朗诵及舞台使用的语言更有明显差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使用的语言,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要高于一般语言。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学语言必须真实、正确、准确、精练,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要讲普通话
这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无论原籍为何地的教师,在课堂上都必须讲标准的普通话,绝不允许用各地的方言或土语来讲课。
2、字音要准确,用词要科学
对于比较生僻的或读音没把握的字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地理概念时,要注意科学性,切忌失真或张冠李戴。有些教师粗心大意,不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科学性问题未能及时予以纠正。如最常见的是当学生结合地图叙述时,经常把地图上的方位说错,把地图上的“北、南、西、东”说成“上、下、左、右”。对此,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做到准确、科学。
3、语言要清楚、明白
教师的口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语言要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要求,问题要讲明白,让学生听清听懂,这也是学生爱学、学好、学会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分析透彻、论证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切忌语言无序,颠三倒四,随心所欲,主次不分,教师语言上的混乱无法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
4、简练贴切
教学语言忌讳冗长繁琐、罗嗦重复,应力求简明扼要,三言五语,切中要害。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耐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果、辨证关系,同时还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1、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从感性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推进。如学习“天气和气候”时,首先从当时或当地出现的特殊天气现象引入(如北方的沙尘暴……,宜昌地区的霉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能体验或亲生身经历的现象,因而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善于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应及时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比较、联想、想象、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跃的状态。
3、善于培养想象力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 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是具备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幽默网趣、令人动情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深入活泼。一节好课,不仅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还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学到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以下语言进行描述:
“喜马拉雅山脉以它的雄伟高峻的姿态、举世无双的高度,巍然耸立在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喜马拉雅就是‘雪的家乡’之意,它山峦重叠、雪峰连绵,像一座壁立的银色屏风。”
如学习我国名山时,常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学到气候与节气时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等谚语;学到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时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谚语;学到我国降水地区分布时用“羌笛何須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诗;学到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时,选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学到我国东北三省冬季气候严寒时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学习到我国新疆气温差较大的特点时,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
生动的语言不仅增添了教学语言的色彩,而且可使学生提神醒脑,缓解紧张气氛,减轻知识记忆的负担,同时也培养学生轻松快捷的学习方法。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学语言必须真实、正确、准确、精练,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要讲普通话
这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无论原籍为何地的教师,在课堂上都必须讲标准的普通话,绝不允许用各地的方言或土语来讲课。
2、字音要准确,用词要科学
对于比较生僻的或读音没把握的字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地理概念时,要注意科学性,切忌失真或张冠李戴。有些教师粗心大意,不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科学性问题未能及时予以纠正。如最常见的是当学生结合地图叙述时,经常把地图上的方位说错,把地图上的“北、南、西、东”说成“上、下、左、右”。对此,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做到准确、科学。
3、语言要清楚、明白
教师的口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语言要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要求,问题要讲明白,让学生听清听懂,这也是学生爱学、学好、学会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分析透彻、论证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切忌语言无序,颠三倒四,随心所欲,主次不分,教师语言上的混乱无法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
4、简练贴切
教学语言忌讳冗长繁琐、罗嗦重复,应力求简明扼要,三言五语,切中要害。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耐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果、辨证关系,同时还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1、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从感性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推进。如学习“天气和气候”时,首先从当时或当地出现的特殊天气现象引入(如北方的沙尘暴……,宜昌地区的霉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能体验或亲生身经历的现象,因而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善于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应及时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比较、联想、想象、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跃的状态。
3、善于培养想象力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 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是具备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幽默网趣、令人动情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深入活泼。一节好课,不仅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还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学到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以下语言进行描述:
“喜马拉雅山脉以它的雄伟高峻的姿态、举世无双的高度,巍然耸立在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喜马拉雅就是‘雪的家乡’之意,它山峦重叠、雪峰连绵,像一座壁立的银色屏风。”
如学习我国名山时,常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学到气候与节气时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等谚语;学到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时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谚语;学到我国降水地区分布时用“羌笛何須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诗;学到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时,选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学到我国东北三省冬季气候严寒时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学习到我国新疆气温差较大的特点时,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
生动的语言不仅增添了教学语言的色彩,而且可使学生提神醒脑,缓解紧张气氛,减轻知识记忆的负担,同时也培养学生轻松快捷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