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柔细腻到惨烈壮阔的风格转化——浅视苏童的《妻妾成群》和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mallsta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妻妾成群》改编而成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妇女悲剧的作品。重点描述了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所”形成的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和自身的生存现实。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将苏童的阴柔细腻转化为一种烈 —— 刚烈,壮烈,惨烈,大开大阖,波澜壮阔。对原著的一些具体事物有所改动。如书中的那口废井在影视作品中则是房子,以及雁儿在小说和电影中死与活的不同结局。但两部作品最终都还是反应出一个宗旨就是反应了封建社会妇女们的悲剧。
  【关键词 】:灯笼;妻妾;悲剧;风格
  今天之所以要写《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作品,是因为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它的成就。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第四部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曾获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意大利第四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学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特别奖;获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最佳外语片女主角提名(巩俐);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颁发观众评议本年度最佳外语电影第一 .可称之为家喻户晓。
  一、这是一幕传统女人们的悲剧
  女人若是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是不幸的,若是生长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里,那就是不幸中的不幸。
  退学的女大学生颂莲嫁到了豪门大院,仿佛无所畏惧,一步步观察着这个财富丰足的家族。她果断、理性,没有与生俱来投机取巧的机敏,本无心于勾心斗角的后院之争,她只想关上门安心地做一房不需要冒险的姨太太。她说: “ 整天你算计我,我算计你,斗来斗去有什么意思? ” 可是那些大红灯笼扰乱了她的世界,让她无法放下她那颗高傲要强的心,于是她进入了陈氏家族法构筑的竞技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陷入妻妾争斗,然而她在被 “ 规矩 ” 束缚的同时却在一步步远离“规矩”。当她走近死人屋,当她不遵从祖上规矩而改变就餐地点,当她遇上大少爷,当她谎称自己有了身孕以博得老爷的宠幸,受到的待遇也从偶尔的点灯、捶脚升级为点“长明灯 ”,甚至二姨太也得拿出伺候陈老爷的本事为其捶背时,命运已经注定。
  梅珊“ 高兴就唱,不高兴就哭 ”,一个直率得尖锐的人,总是树敌,爱憎分明,也真诚得让人感动。在颂莲被封灯的那一刻,只有她在遗憾和同情。她是所有女子中最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一个。她曾是京城名旦,嫁给陈老爷后,她以一种无奈却悠然的姿态接受了命運,并不迷失在这富豪之家的点灯、捶脚的争斗中,她试图活得更自我,努力营造一个自己的世界,例如在屋中掛满戏服和京剧脸谱。她反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控制,选择了偷情。这无异于逆转了宗族法规的操控机制,直接冒犯了家长的尊严。在影片的30分12秒时,梅珊身穿红色戏服,在陈府灰黑的屋顶唱戏,与颂莲白色的衣服和陈府的青砖白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正是她悲剧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太太卓云是个笑里藏刀的家伙,她一方面与颂莲称姐道妹,故做关心,一方面又指使丫鬟雁儿对颂莲“扎小人儿”,并且在背后说梅珊的坏话,挑拨离间,大作手脚。她自觉的迎合了封建家长制度,自觉的成为了害人的帮凶,活的卑贱而又愚蠢。她以为除去梅珊和颂莲就可以专宠,却没想到老爷又娶了年轻漂亮的五太太来代替梅珊和颂莲的位置,始终都没有她插脚的份儿。她虽然活着,以二太太的身份活着,但是,没有儿子的她的地位在陈府始终是不高的,陈老爷会娶一个又一个的姨太太,而她将永远活在寂寞中。
  大太太是影片中着力最少的角色,基本上只是在跟进跟出。她对于生活采取容忍的态度,变得麻木冷漠,整日安心念佛,因为她已经无力争宠。而且,她大太太的身份和为老爷生下大儿子的事实,已经令她在陈府拥有无人可以替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了,她已经知足。她平时虽然不问世事,安心念佛,但是当雁儿被颂莲揭发私自点灯笼时,她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因为在家中,老爷不在,她就是最高统治者,拥有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力。有她,陈府 “ 后院 ” 的 “ 规矩 ” 才得以传承。
  丫鬟雁儿梦想当姨太太,她恨颂莲,认为是颂莲抢了她 “ 四姨太 ” 的地位,于是,她对颂莲下诅咒, “ 扎小人儿 ” ;她朝颂莲的衣服上吐口水;她嘲讽颂莲没本事让老爷来过夜;她向二太太告发颂莲假怀孕的事,使得颂莲被打入 “ 冷宫 ” ;她在屋内私自点灯笼,做 “ 太太梦 ”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嫉妒,因为她想当太太,说穿了,她也是迎合了黑暗的封建制度,并且甘心为其丧命。电影中的雁儿表现出不屈服的精神,真让人深思。雁儿和宋妈形成鲜明的对比,宋妈认为人的命改不了的, “ 人一生下来就有富命奴才命,你不信也得信呀,你看我天天伺候你,有一天即使天塌下来地陷下去,只要我们活着,就是我伺候你,不会是你伺候我的。 ” 而雁儿不信,她偏不,在电影中更强烈了。
  二、小说与电影的异同
  苏童的《妻妾成群》在不长的篇幅中却对人物进行了很深刻的刻画,小说的情节发人深思,故事值得品味。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则对剧中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
  从内容上看,电影和文本两者写的都是本世纪30年代一个大户人家娶妻纳妾引爆的系列矛盾,透露出旧时代女性的悲剧意味和历史的愁苦忧患,同时揭露出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中国,女人必须三从四德。们在孤寂难耐的日子里打发时光,争风吃醋。封建文化对人性的颠覆,演绎了一个个无可奈何的畸形故事。
  从诉述的角度上看,毫无疑问,小说文本是不借助什么外在形式,仅仅是通过文字来叙述的,因此原著中,我们会在字里行间有更多的思考,甚至我们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想陈家大院里的一切,或许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座陈家大院,也有一千个颂莲。而电影则通过影象手段把陈家大院的一切呈现在观众面前。文本中这种将文字与想象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的做法,会使我们对作品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看原著,我们需要把我们那颗早已浮躁的心静下来,慢慢地品味。   而电影则是通过影像手段来叙述的,这里的影像手段是可以调动画面、演员、音乐等多种因素来表达,因此,电影所给人的是更加丰富、生动的视觉感受。比如影片中所采用的色调给我们很大的冲击。那种苍白、破旧、荒凉的色調把陈家大院表现的活灵活现,一个吃人的压迫人的像监狱一般地囚禁人自由的陈家大院就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还有就是音乐,影片中三番四次地出现了同一种浑厚苍凉的音乐,分别是在颂莲的洞房花烛夜和颂莲在陈家生活的第一天等等。这就为整部影片铺下了一个悲凉的笔调:这都是影片较之文本的独特之处。不过其实这种能调动多种手法的叙述方式也有自身的弱点:就是影片能选择演员使人物丰满,但也使人物定格在演员身上,使观众缺少了想象的空间。
  从大环境上来看,《妻妾成群》描写的是南方的故事,文章处处流露这一股湿漉漉的气息,让人感觉置身江南水乡一个大大的庭院中。而张艺谋却把环境改为北方,自然而然地把水乡湿气变成了北方寒冷深沉的情调。北方气候干燥寒风凛冽,建筑的院墙高高,一座大院儿里四壁徒然,人气稀疏更带一种肃杀感。小说《妻妾成群》里语言所描绘出的是冷色调的。从紫藤架的灰暗到冬天院里单调的白雪以及梅珊、雁儿及颂莲的悲惨命运,都让人有种苍凉悲切之感,这是苏童细致的描摹的结果。
  而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画面则是大红灯笼的红通通的场面衬托出的陳府大院的热烈氛围。大红大绿的景物经张艺谋的处理,使之转化为冷色调。这恰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丽句写残景“的艺术手法,使人于其中感受出具有落差性的情感突变来。
  从这一点上来看影片发展了小说不可能具有的可观性色彩效应来,因而我们说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对小说文本意义的创造性发挥,所以说影片的氛围营造是成功的。
  比较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可以发现就《妻妾成群》的电影化过程而言,最明显的改变是其中的主观感受与精神力量的相对削弱两者之间主要有这样一些可以对比之处:电影中增加了象征意义非常明确的“灯笼”意象,点灯--灭灯--封灯的程式代表着权力的施用与对人的精神控制,在陈府获得点灯的机会,便意味着受宠和得到尊重,即如卓云对颂莲所说的:“以后你要是能天天点灯捶脚,在陈家,你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尽管这一意象更加具有可视性及符合电影的特性,并且还有着符号化的欲望与文化深层含义,但是很显然,由点灯的程式构成了完全外在化的权力施演方式,这就使得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微妙关系减少了主体的感受性,从而排除了原作那更为普遍化的丰富的人生意义;更为重要的改变是电影中颂莲像其他所有人物一样没有了十分明确的自觉意识,她也被完全纳入到受点灯程式支配的“争权夺势”之中,她的知识女性的背景则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至于原作里她守持自我,以主动退出来反抗“妻妾成群”的人际模式的过程,在电影里被改写成她为了争宠而假装怀孕,被陈佐千发现后一怒之下封了灯,使她完全变成被动地遭受打击而成为失败者,这不仅更加减弱了人物行为中的主观力度,而且也大大地使颂莲的形象失去了精神上的光彩,小说中那个有着无数独特感受与个性追求的颂莲,在电影中被替换为不断地迫于命运的压力而无法应付的悲剧女性,这虽然可以说是加深了对没落的传统世界的批判性,但是实际上却是丧失了小说中有着超越意义的、并含有丰富创造性的个人化的独特精神主题。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一大重要转折点,给传统电视传媒带来很大的冲击影响和变革。它改变了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改变了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影响了传统电视媒体在传媒中的地位。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影响力较大,备受瞩目的节目形态之一,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也寻求着更好的发展方式,寻求着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本文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出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荷叶自清洁效应的原理,即荷叶表面的蜡质是产生表面疏水性的根本原因,其超微纳米结构放大了其疏水性。结合此疏水原理,阐述了荷叶效应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适当地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结构;自清洁;应用  一、引言  众所周知,荷叶素来纤尘不染,水珠根本无法浸湿其表面,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清洁效应。研究表明,荷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叶绿素、纤维素、淀粉等多糖类的碳水化合
期刊
【摘要】:研究对象:雾霾。  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图、问卷调查概念分析等途径对雾霾进行了剖析。  研究内容:我做的是一个关于雾霾的口罩装置设计,主要由衣食住行四个大方面的照片组成。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模拟雾霾的环境。我的设计采用夸张的手法,将环境的缓慢变化整体加速了,照片内容以更明显的效果展现出来,照片上都有一个口罩的形状,口罩里面是干净、清新的环境,色彩明媚,而没有口罩的地方则是被雾霾所侵染,受到很大
期刊
【摘要】:电影《踏血寻梅》是第三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闭幕电影,影片以真实的肢解凶杀案改编而成,从内地迁到香港的少女因无经济拮据而走上援交少女之路,最终被杀。本文主要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香港新移民到达陌生地域之后,通常会遭遇“失根”和“失语”的状况。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讨论,揭示现代人重构精神家园的意义。  【关键词】:身份认同;家园;失根;失语  一、身份与认同  对于身份认同这个概念,哲学、社会学
期刊
【摘要】: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不同的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体的性质,机体的状况取决于四种体液的正确配合,四种体液配合恰当时,身体便健康,否则就会出现疾病。四种体液的特殊比重会呈现不同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即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该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虽缺乏科学依据,但也比较切
期刊
【摘要】:光线、影调在电影中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一方面,它同其他语言元素一样,在电影文本中具有比喻、象征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它的修辞功能需要借助特殊的视觉语言表意系统来完成。新时期的东北电影在而光影元素对东北电影审美情感的表达则体现在由写实到写意、由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探索之中。  【关键词】:东北电影;光影;美学观  现代电影往往通过对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视觉气氛的光影渲染,使得观众从强
期刊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大众文化带着强大的冲击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形成了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两种文化趋势。电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如今随着电影的商业气息的愈加浓厚,感官的刺激与内涵的表达成为了电影中的一对矛盾体。本文通过电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剖析,对高雅文化的日益萎缩作出分析与反思,并对未来大众文化的走向给出期望与建议。  【关键词】:电影;大众文化;高雅文化  关于大众,
期刊
【摘要】:通过电影将我们国家民族音乐的精华——京剧传播到海内外,电影与京剧无疑是十分“投缘”的。影片《霸王别姬》、《活着》、《大闹天宫》、《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高的赞赏和评价,并且获得很多奖项。无疑与其中的京剧元素和京剧魅力分不开,电影与京剧相辅相成,将京剧更好的传播和推广出去。  【关键词】:京剧;电影;传播  电影艺术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可以较好地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理解障碍,使传
期刊
【摘要】: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较为独特的叙事技巧,视听语言的创新,主题哲理化的迈进,让观众感受到了安迪角色的畅快淋漓,甚至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处境相结合,充满了对主人公的敬仰,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让观众明白黑暗孤独中唯有充满希望与勇气方能救赎。  【关键词】:希
期刊
这是一部灾难片,准确的说,是一部丧尸片。我们说丧尸片这个题材,其创作者们并不会安于只是展现恐怖怪异的场面,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奇观,而是在作品的内核中放置了许多想要表达的观念,或是想要探讨的诸多实际问题。  比如《Land of the Dead》,片中一直在暗示着丧尸似乎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群毫无生命的东西,相反,丧尸是一种生命形态,所以,他们会学习,会进化,会演生出社群的形态,从而,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