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七大“情境” 力促“有效”提升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协调课堂气氛,并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加有效地沟通,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有效性
  
   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个性鲜明的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情境教学的做法,和大家交流探讨。
   一、巧创问题情境,启迪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维。往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启发学生的思维,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因而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启”字上下工夫,以“启”促“学”。
   例如,执教《孔乙己》一文时,我让学生多次朗读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提出问题:“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有的学生认为:“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怎么会语言自相矛盾?肯定不矛盾。因为没亲眼看到就不能确定他死了,但联系当时的处境,他又必死无疑。”学生们议论开来,大部分赞同,但也有不赞同的声音,认为:“从字面上来看,这两词是矛盾的,小说中‘我’并不确定孔乙己有没有死,老师你快点告诉我们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不管是学生的哪种声音,至少这个问题已经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接下来的课堂里,学生情绪持续高昂,广泛参与讨论,纷纷发表意见,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用语看起来矛盾的地方,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教师,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向教师质疑的精神,这样学生的创造个性就能得以充分展示。
   二、巧创故事情境,领悟事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具有矛盾情节和深邃思想的故事,往往蕴含着真实,显现着朴素,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奇人轶事、生活哲理故事等来作为情境,这会使语文课显得生机有趣,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并在故事中充分回味、思考。
   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如果不深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学生就很难把握驳论文的特色,再加上鲁迅杂文的艰深难懂,学生可能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此文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则关于妈妈与孩子对话的网络笑话故事: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这是一个较为轻松幽默的故事,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也忍不住笑了。但是我们讲笑话并不是仅博学生一笑,还要让学生想想笑其所以然。学生要把握住孩子最后这句反驳很精彩的语言去思考、去领悟。正是像这样的话语,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学生从小就在生活中不断遇到,学生感兴趣自然就会积极参与。但我们的目的还是要回到文章的学习上来,因此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下:“假如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学生认真思考后举出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16届广州亚运会金牌与奖牌遥遥领先……这些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展示中国人自信的事例。最后集中到课题上,让学生一起来学习70多年前鲁迅先生如何批驳这一荒谬的论调的。
   三、巧创朗读情境,品味真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能促成学生对文本含义的把握。通过朗读能感受语言的形象色彩,能把文字作品具体化为生动可感的东西。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内容也可以灵活选择。创设朗读气氛,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样可以深层次地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深入地走进文本,深刻地领略潜伏于语言深处不易被发现的内在美。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问三答”非常精彩,学生通过品读就能体会到人物由于身份、想法的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邹忌问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点架子;问客,仍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妻的回答可以说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为自己丈夫而骄傲,恩爱之情溢于言表,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只是附和妻的话,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要读出畏惧拘谨之意。客只是一句讨好主人的话,语气比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意。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多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多读,一定能体会其真意。
   又如郑愁予诗歌《雨说》整首诗感情基调是喜悦的,朗读语调是轻快的。但具体落实到各小节时朗读语调又有所变化,学生多次朗读后,由“等待久了”等词能体会到急切心情,由“走得很轻、温声细语、呼唤乳名”等词体会到轻柔、温和情调,由“去踩、去看、绕着说、去听听”等词能体会到欢快情调……反复朗读,咬文嚼字,定能“读”出一片新天地。
   四、巧创表演情境,体验情趣
   语文教学中采用表演情境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本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初中生活泼好动,模仿接受能力强,通过角色表演,使之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受到形象化的感染。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其释放内心压力,在表演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范进中举》最后一小节描写胡屠户动作“攥”“舒”“缩”“揣”及另两个词“紧紧”“连忙”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学生可以两人一组表演,深刻体会由这种细节上的夸张、漫画式的笔法揭示人物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等市侩性格。将戏剧《威尼斯商人》分角色排演,根据矛盾冲突,感受情境,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文课堂里适当安排表演,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既得到了充分体验,又能轻松愉快地在学中表演,在表演中学,进而最终能正确地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五、巧创音乐情境,激发遐想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而强烈的,使人心驰神往,它以本身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有许多散文、诗歌可以配上相应的歌曲或乐曲来朗读,渲染营造气氛,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情感,感受意境,同时也能激发想象力。因为大脑里面的音乐元素必然会泛起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内心深处就会涌动各种感情细流,学生的思维方式活跃了,思维反应也就更灵敏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一星半点的启示,让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思索,那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愈加深刻。
   记得在执教《星星变奏曲》一文时,我播放了法国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曲目《星空》,让学生闭目倾听,想象遥远的星空,谈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这首悠远、深邃的曲子,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氛围,能震撼人的心灵,很符合《星星变奏曲》一文所体现的迷茫失落感伤而又具有一种内在力的冲击与不失坚定的希望的主题与情境。
   当然,不同主旨的文章教学要选择不同的音乐,这样可以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调。如可选择沉重旋律的曲子来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择轻松愉快的曲子《孤独的牧羊人》、欢乐大方的曲子《哆■咪》进入课文《音乐之声》的教学;选择配乐、画面体现粗犷雄浑、沉重激烈特点的腰鼓表演片断来学习《安塞腰鼓》……
   六、巧创图画情境,感知形象
   图画是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它具有直观、可感的特点,能从视觉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图画情境,展示形象,再现课文情境,学生在充分感受形象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五个画面情境,即“二山雄立图”“家庭会议图”“毕力平险图”“愚智辩难图”“神灵移山图”来展现课文的整个故事情节。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谈生命》这篇描写生命、讴歌生命的文章,我们可以下载一些体现生命“流动”的江水、细流、洪涛……大海以及体现小树冲破重重阻碍顽强“生长”的图片,启发学生联想到人的一生也要经过诞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以至生命终结这一生命的自然过程。教学《那树》一文时,我们可以展现林木苍翠与乱砍滥伐带来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山体坍塌、土地沙化、沙尘暴等)、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两组截然不同的画面,启发学生把握作者对那树命运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
   七、巧创实践情境,探求真知
   “实践出真知”,青蛙只有爬出深井才能欣赏外面美丽的世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心理学家也指出在愉悦的情境中动手实践,易于促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促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要求,促发强烈的欲望、浓厚的热情。由此可见实践对探求真知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若能通过创设合适的实践情境,学生定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紫藤萝瀑布这一形象与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在课前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草坪亭廊中开得正旺的紫藤萝,平时课间许多学生在那休憩玩耍,却从未认真观察过,借此提供给学生一次很好的观察机会。课中让学生将见过的紫藤萝花,用自己的语言勾勒其特点,有学生将紫藤萝花比喻成一只只张开双翅飞翔的粉蝶,不仅道出了紫藤萝花两个花瓣形状的特点,还体现出她在风中摇曳的动感。学生还谈到紫藤萝花开得繁密、旺盛、光亮夺目等特点以及一川飞流直下的壮观气势,证实了文章题目中“瀑布”这一比喻的形象贴切。这样的观察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实际出发,采用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情趣,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提高课堂实效,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巧创教学情境,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参 考 文 献]
  [1]齐秀萍.“读”出一片新天地[J].语文教学通讯,2007,4.
  [2]徐艳.构建生命课堂 激发学生思维[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11.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伴随全球经济发展和工业复苏,轨道交通行业景气周期正处于新一轮上升阶段。在能源危机与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轨道交通行业将在全球开启新周期快速发展篇章。
瓦克近日宣布,将在美国田纳西州查尔斯顿生产基地添置一套新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生产设备。这套产能为13kt/a的设备预计需要约1.5亿美元投资,建设工程将于2017年第二季度启动,计划于2
用固体粉末法研究了4Cr10Si2Mo钢进行Al-Ti-Ce共渗的工艺过程。用硬度计测定了渗层的硬度值,并得到了渗层到基体的硬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加入稀土元素Ce可明显提高渗速,在
介绍了一种新型微车软化仪表板的结构特点、生产工艺、产品及材料的性能技术要求。
阐述了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的主要机理,介绍了晶须对复合材料尤其是对聚合物基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通常山区输电线路采用跨越塔或转角塔等大型铁塔其占总塔,基数40%~60%。内拉线悬浮抱杆分解组塔,既能满足大型铁塔组塔的安全技术要求,又很适应在狭窄地带开展施工。因此,在山
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盐卤分布广泛,是四川探盐找钾的重要时代.通过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分析,其盐类保存、水动力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在不同水文地质区表现不一,反映在储层的水型也极
四川盆地地下卤水分布广泛,点多面广,品质优良,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卤水含有K^+、Br^+、I^+、B^3+、Li^+、Sr^2+等多种有用组分,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水。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卤水资源研
为有助于讲解数控零件加工工艺和编程,老师要合理、巧妙地运用比较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郝敏等人用橡胶加工分析仪表征了SE系列苯基硅橡胶在不同应变、温度、频率下的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应变的增大,硫化胶的弹性模量G’减小,损耗因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