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近年来随着各地中考取消了课内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不少教师便忽略文本教学,代之以题海战术。教材中饱含丰富情感与深邃哲理的美文被肢解成技术性的训练,这种机械性的训练应付考试游刃有余,实际上却是以牺牲学生阅读的趣味与快乐为代价的。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文理念大相径庭。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守望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和学生一同去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一同接受美的熏陶。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心倾听学生们对文章的体味,可以尽情欣赏孩子们充满睿智的评说,可以酣畅地述说自己的见解,可以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还可以及时捕捉到第一手对教学有启示的信息……因而,守望文本的阅读教学就是呵护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守望文本,动之以真情。
语文教材以规范的语法、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思想见长,它应该成为我们加强阅读训练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用好文本、用足文本、用活文本。
首先,教师要以情动人,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化学生。所谓感化,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共鸣的很好的“召唤结构”,但由于这种“召唤结构”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在课堂中,我可能是气贯长虹的文天祥,也可能是迂腐可笑的孔乙己;我可能是豪情满懷的苏轼,也可能是宁静淡泊的陶渊明。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
其次,教师要智慧的引领学生动心动情,激活学生的情感。
如果我们把学生比成一架思维的机器,那么,我们就应该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类适合表演的课文时,我鼓励学生将它们改成课本剧,让学生从编写、导演的经历中体会创作的艰辛;在表演、品评的过程里与人物心灵对话。
在进行《春》、《谈生命》等优美散文及诗歌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字正腔圆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相融相契,和谐的配乐更让学生感受了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二、挖掘文本,晓之以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教学”做出了新的诠释:“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总结同类文章的共同点,阅读训练时就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记叙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时,反复推敲几篇文章,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进行:(1)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敲。(2)联系文章的主旨。(3)联系作者的情感。(4)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5)联系人物形象和景物特征。(6)联系时代背景等等。
阅读“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零散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归纳出散文的多种叙事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4)以某人为线索。(5)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6)以情感为线索等等。
如果说立足文本能引领学生观沧海之壮阔,那么“晓之以方法”,掌握阅读的规律,便是捡拾到文学沧海里的珍贝,饱含人文的色彩让学生一生受用。
三、守望文本,投之以琼瑶。
文本只是一个例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材之外一切鲜活的语文资源都应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技能方法以及阅读体验,也需要在其他阅读材料中得到体验与提升。鉴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及阅读资料的良莠不齐,教师必须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衔接起来,实现文本的有效迁移拓展。
怎样将文本学习和课外阅读统一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守望文本,适当迁移拓展,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投之以琼瑶”,而非青涩的桃李。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和作者有关的其他文章。学习《麦琪的礼物》时可指导学生阅读《窗》等,体会作者构思之精巧。学习《变色龙》时,推荐学生阅读《小公务员之死》,让学生深刻感受底层小人物的卑微与辛酸。学习《落叶》,推荐学生阅读贾平凹、余秋雨、毕淑敏等当代作家的散文名篇,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文本不但要教,还要教好,教好了,学生才知道迁移,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不但要学文本,而且要消化得好,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以不变应万变。
守望着文本精华,呵护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扬帆远航,一起观赏文学沧海之波澜壮阔。
丛惠芳,教师,现居山东威海。
一、守望文本,动之以真情。
语文教材以规范的语法、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思想见长,它应该成为我们加强阅读训练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用好文本、用足文本、用活文本。
首先,教师要以情动人,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化学生。所谓感化,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共鸣的很好的“召唤结构”,但由于这种“召唤结构”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在课堂中,我可能是气贯长虹的文天祥,也可能是迂腐可笑的孔乙己;我可能是豪情满懷的苏轼,也可能是宁静淡泊的陶渊明。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
其次,教师要智慧的引领学生动心动情,激活学生的情感。
如果我们把学生比成一架思维的机器,那么,我们就应该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类适合表演的课文时,我鼓励学生将它们改成课本剧,让学生从编写、导演的经历中体会创作的艰辛;在表演、品评的过程里与人物心灵对话。
在进行《春》、《谈生命》等优美散文及诗歌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字正腔圆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相融相契,和谐的配乐更让学生感受了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二、挖掘文本,晓之以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教学”做出了新的诠释:“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总结同类文章的共同点,阅读训练时就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记叙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时,反复推敲几篇文章,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进行:(1)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敲。(2)联系文章的主旨。(3)联系作者的情感。(4)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5)联系人物形象和景物特征。(6)联系时代背景等等。
阅读“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零散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归纳出散文的多种叙事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4)以某人为线索。(5)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6)以情感为线索等等。
如果说立足文本能引领学生观沧海之壮阔,那么“晓之以方法”,掌握阅读的规律,便是捡拾到文学沧海里的珍贝,饱含人文的色彩让学生一生受用。
三、守望文本,投之以琼瑶。
文本只是一个例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材之外一切鲜活的语文资源都应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技能方法以及阅读体验,也需要在其他阅读材料中得到体验与提升。鉴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及阅读资料的良莠不齐,教师必须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衔接起来,实现文本的有效迁移拓展。
怎样将文本学习和课外阅读统一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守望文本,适当迁移拓展,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投之以琼瑶”,而非青涩的桃李。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和作者有关的其他文章。学习《麦琪的礼物》时可指导学生阅读《窗》等,体会作者构思之精巧。学习《变色龙》时,推荐学生阅读《小公务员之死》,让学生深刻感受底层小人物的卑微与辛酸。学习《落叶》,推荐学生阅读贾平凹、余秋雨、毕淑敏等当代作家的散文名篇,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文本不但要教,还要教好,教好了,学生才知道迁移,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不但要学文本,而且要消化得好,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以不变应万变。
守望着文本精华,呵护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扬帆远航,一起观赏文学沧海之波澜壮阔。
丛惠芳,教师,现居山东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