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学科教学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品德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品德学科;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品德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将从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学科中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人具有社会性,历史和时代巨大的变迁带给了人们很大的心理震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者的少年儿童,更是对中国古老、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反而对舶来文化趋之若鹜。他们熟稔于一部部“国外大片”,却对于中国的历史故事知之甚少,他们在各种洋节面前积极活跃,在中国传统节日面前却冷漠敷衍。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让人担忧。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明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学科中渗透的重要性。
二、傳统文化教育在品德学科中渗透的意义
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所以,在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在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行为。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在品德学科中渗透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们的小学品德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熟悉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渗透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品德与社会课中有《我们的节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等课文,都可以及时进行节日习俗和民族平等团结等的教育;《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乡音乡情》《家乡人的智慧》等课程,可以及时进行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等的教育;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利用一些成语故事、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等,这些故事内涵丰富、语言精炼,积淀了祖先的聪明才智。挖掘这些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找准教材渗透点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如教学品德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在学生通过调查、探究、查阅资料等活动后,了解了广州大量的名胜古迹后,教师再选取广州建筑的典型代表——陈家祠,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家乡人对广州建筑文化发展的贡献,感受广州人的开放、包容、创新等精神,从而产生作为广州人的自豪感。
(三)掌握渗透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要讲究因势利导,有机渗透;注意淡化渗透痕迹,给人以春风化雨的感受。如教学品德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一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有很多,先让学生广泛收集了解,然后老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广州文化建筑瑰宝——陈家祠,组织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但知道建筑的历史、建筑特点,还了解到建筑所蕴含的人文内涵,通过视频、课件等直观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广州人的开放、包容、创新等精神。
(四)渗透形式多样
1.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各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养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具体做法:第一,组织我国传统文化的中队会。第二,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化,开展祖国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第三,通过辩论会、演讲赛、讨论会、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四,利用《三字经》《弟子规》等编辑成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开展第二课堂,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兴趣社团活动小组。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方式,讲究实效。如:利用第二课堂或者社团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书法、剪纸、刺绣等艺术,组成书法、剪纸刺绣等兴趣小组,让学生间接的在国学课堂上进一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4.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导入新课,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把学生在第二课堂或者社团活动中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粘贴出来供大家欣赏。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华传统文化这颗璀璨的瑰宝才会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沈顺之.品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结缘刻不容缓[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6):124-126.
[2]靳铮.传统文化在品德教育中的传承[J].读与写,2015(6):60.
关键词:传统文化;品德学科;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品德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将从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学科中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人具有社会性,历史和时代巨大的变迁带给了人们很大的心理震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者的少年儿童,更是对中国古老、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反而对舶来文化趋之若鹜。他们熟稔于一部部“国外大片”,却对于中国的历史故事知之甚少,他们在各种洋节面前积极活跃,在中国传统节日面前却冷漠敷衍。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让人担忧。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明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学科中渗透的重要性。
二、傳统文化教育在品德学科中渗透的意义
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所以,在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在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行为。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在品德学科中渗透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们的小学品德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熟悉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渗透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品德与社会课中有《我们的节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等课文,都可以及时进行节日习俗和民族平等团结等的教育;《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乡音乡情》《家乡人的智慧》等课程,可以及时进行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等的教育;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利用一些成语故事、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等,这些故事内涵丰富、语言精炼,积淀了祖先的聪明才智。挖掘这些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找准教材渗透点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如教学品德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在学生通过调查、探究、查阅资料等活动后,了解了广州大量的名胜古迹后,教师再选取广州建筑的典型代表——陈家祠,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家乡人对广州建筑文化发展的贡献,感受广州人的开放、包容、创新等精神,从而产生作为广州人的自豪感。
(三)掌握渗透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要讲究因势利导,有机渗透;注意淡化渗透痕迹,给人以春风化雨的感受。如教学品德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一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有很多,先让学生广泛收集了解,然后老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广州文化建筑瑰宝——陈家祠,组织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但知道建筑的历史、建筑特点,还了解到建筑所蕴含的人文内涵,通过视频、课件等直观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广州人的开放、包容、创新等精神。
(四)渗透形式多样
1.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各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养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具体做法:第一,组织我国传统文化的中队会。第二,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化,开展祖国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第三,通过辩论会、演讲赛、讨论会、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四,利用《三字经》《弟子规》等编辑成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开展第二课堂,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兴趣社团活动小组。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方式,讲究实效。如:利用第二课堂或者社团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书法、剪纸、刺绣等艺术,组成书法、剪纸刺绣等兴趣小组,让学生间接的在国学课堂上进一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4.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导入新课,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把学生在第二课堂或者社团活动中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粘贴出来供大家欣赏。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华传统文化这颗璀璨的瑰宝才会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沈顺之.品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结缘刻不容缓[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6):124-126.
[2]靳铮.传统文化在品德教育中的传承[J].读与写,20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