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语境下的新与旧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tstchh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见到韩国汉学家宋载邵(止山)先生,聊天中,他问我中国现在写汉诗的人多不多?能听明白,他说的“汉诗”指旧体诗。字面上,把汉诗与旧诗划等号,新诗就到了汉诗外面,作为一个写新诗的人,窃以为这种表述不準确。
  国际交流多了,诗作被译成外语的概率也增加了。起初被译介的是新诗。随着交流的深入,不少外国朋友索要书法作品,于是就有一些旧体诗译作在传播。忽然发现,在国内争来吵去的新诗旧诗,一旦译作别的语言都是自由诗,形式上无任何差别。而形式曾是我们衡量新诗旧诗的标尺之一。站在对方的角度,译成他国语言,无论新诗和旧诗都是汉诗。而且,就我接触到的外国诗人朋友,他们对不太好译的旧体诗译本似乎有更多追寻异质感的兴趣。
  我写旧体诗是在习写书法之余,而书法又是我在习写新诗之余。因此,具体到个人身上,旧体诗写作是我新诗写作之余之余。幼承庭训,很小我就懂得旧诗格律。接触到新诗,这才明白,我幼时学的那些东西,充其量只是写旧诗的游戏规则。规则与诗根本不是一回事。何况新诗已打破了所有规则,幼时学到的那些音韵知识,被搁进了箱底,没想到它还会回到我的生活中。
  缘起于健身。据说书法可以锻炼身体,在我还不太老的时候,决定恢复写毛笔字。写诗的人写字,总想让自己的诗成为书写内容。我却写不了自己的新诗。可能我幼时受教的书法之法,与旧诗的平仄音韵息息相关。渐渐也就懂得古人为何总把书法称作“诗之余”。书法的气韵律动确实与书写内容的音韵节奏有着密切关系。源于此,2019年10月应邀访问美国新英格兰学院,我做的学术报告题目即是《中国书法与汉语诗歌》。
  真去写旧诗,这才发现新诗写作经历对于旧诗写作的用处很大。早年废名在北大做《新诗十二讲》,讲到新诗与旧诗的区别。废名那代人,讲新诗旧诗比较能容易讲到点子上,毕竟他们旧学底子厚,又学贯中西。废名新诗也写得好。不过,他们那时候,新诗还是时髦的话题。今天不同了,新诗正经八百地坐上了交椅。关于新诗,今天什么都可以说,就是说不到时髦。那么,把中国新诗置于汉诗之外,或者,现当代中国诗歌史竟然没有鲁迅、陈寅恪、郁达夫、聂绀弩等人的旧体诗,总归是一种缺憾。在世界范围内,在历史语境中,其实没有新旧不能通融的道理。说话间,一百年过去。新诗写了一百年,旧体诗也写了一百年,新旧之间却始终隔着一个.篱。这个.篱是我们自己设的。按照废名的说法,新诗讲究诗的感觉,旧诗讲究诗的韵味。那么一百年写下来,能不能让旧诗也多一点“诗的感觉”?或者让新诗也多一点“诗的韵味”?废名早已不在,这话不可能是他说的。也不能当理论去看,在写作过程有领悟,或许有帮助。
  我写旧体诗略带了点游戏心理。毕竟它的形式要求太繁冗,免不了约束自由。不过,审美样式的“式”总还是必要的,尤其是诗歌。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曾说:“审美的游戏就是形式的游戏”。写旧体诗,要关注现代语言环境,不能被形式束缚得碍手碍脚,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在作品中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旧诗与新诗只应该是诗体之不同,旧诗不“旧”或“格老意新”,是说并非只有新诗才讲究现代性,旧诗同样要强调现代性。二者相加,大约便是汉诗的现代性了。或者说,现代汉诗有新体与旧体两种不同诗体,如此而已。
  关于新诗,说的人太多,我就不说了。旧诗我是新近写的,有新鲜感,说点我习写旧体诗的心得吧。
  我不太认同泥古式旧诗,熟读唐诗三百首,成文时引经据典,遣词造句也只能在古人诗词中找到对应物,这样的诗,不脱离现代也脱离现代。我也不认同过于口语化的所谓旧诗。诸如:“不争馒头争口气”“一方经济为翻倍”。这样的诗句距离诗的现代性,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以为说句大白话就是现代性,未免太肤浅。
  以我对新诗的理解及体会,旧诗也一样,诗的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对旧诗而言,内容第一,不是不要形式,而是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且不能是生拼硬凑的形式,以为凑成一定的形式就是诗,这是误区。我们可以说不符合格律不是旧体诗,却不能说符合格律的内容就是诗。
  我的旧体诗的最初读者几乎都是写新诗的朋友。写旧诗给写新诗的人看,必不能泥古,也不可做作,因为新诗的本旨就是让人不做作。我以为,衡量旧诗写作具不具备现代性,有一个参考值:具有新诗审美经验的人,读了你的旧体诗能认同欣赏,如果还会点赞叫好,其“现代性”也就太差不了吧。
  我写旧诗,有这么几点:基本不用典;注重现代语境;借鉴通感、象征、隐喻等新诗的技法。
  诗词写作中,用典人每有一种学富五车的自许。问题在于,今天的读者谁能读那么多典籍?真用典也得用现代人易于识别的典故。
  注重现代语境,尤其重要。生僻的,晦涩的,如今已经很少甚至不再使用的词汇,切莫碰它。事实上,前人那些传诵千古的诗,在现代语境中,依旧没有生僻晦涩之感,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今人即使不想做今人,至少也得靠近那些会说明白话的古人。
  新诗运用通感、隐喻、象征等技法很常见。写新诗的人读到“谁将夏夜织成网,捞取蛙鸣蓄水塘。”“系舟南岸诗烹酒,引笔醉书花点灯。”“云来水上留新影,酒在壶中忆旧吟。”这样的句子,一点也不稀奇。没有写新诗经历的人,读到这样的句子不免有点诧异,甚至还有人疑问:诗怎么烹酒?花如何点灯?蛙鸣怎么捞?酒怎么吟?一串疑问下来后,细细体味,又觉得这样表达也挺好。久而久之,我的旧体诗习作,竟然也得到一些写旧诗的人认同。得到他们的认同也不易,首先得确定我没有在格律上犯规。尽管写给新诗朋友看的旧体诗,也被写旧诗的朋友所认同,我自己知道,这是种豆得瓜,无心插柳,也不值得特别欣喜。倒是由此联想到,旧体诗的写作一样可以学习新诗的技法,也可以“现代化”。如果它同时还能遵守旧诗的规矩,保不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今天的语境下,旧体诗依旧有用武之地。
  《星星》诗刊拟开辟一种特别的栏目,把新诗和旧诗装进一个筐子。这是个好主意。把新诗与旧诗分开说话,说得时间也长了,而且,像鲁迅、陈寅恪等人的诗作,是有目共睹的诗歌史实,将来的诗歌史怕也绕不过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文学人士在思考,现代汉诗是不是可以新体与旧体并行?这是一个大题目。再大的题目总得有人开题。走过一百年历程的中国现代诗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恐怕也真得考虑如何再往前跨一大步。但愿这一大步是从今天开始跨出去的。
其他文献
阳光盛满春天的酒杯  这个日子,已经积攒了很久  今天,她终于提着裙裾款款而来  风吹皱了马蹄莲的笑靥  那些花瓣,使劲撑开阳光的脸  是的,春天轻悄悄走来  我听见她踏进草地,踩碎那些  伤痕密布的记忆。用一束温和的光  去舔舐,去抚摩,去愈合  时间留下的伤口  所有的疼痛,在体内  重新发酵,又悄悄收拾滴落的泪水  我们再次躬下腰,松土和培植  用一生的时光去浇灌命定的日子  你看,你看,那
期刊
城乡接合部  桥下水泥墙上用粉笔写着:  有房出租,便宜  下面是一串手机号码  这座房子在铁道北的城乡接合部。低矮  潮湿,阴暗。住在这里的人  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批又一批  白天是座空城。夜晚,月亮挂在那  大大的,圆圆的,仿佛偏爱异乡人福利院的孩子  相对于薯片、铅笔盒,福利院的孩子  更需要像怀抱一样狭小的空间  在那里,他们觉得安全  他们都缠着让你抱  仿佛抱一抱,他们就有了爸爸妈
期刊
山里的一天  一整天,给小树剪枝,抹药,涂白  一天里经历了冰雹,阳光,大风和小雨  小树在风里摇晃,从未停止  你直直腰,往远处望了望  剪过枝的小树,每一株都不一样  每一株,都有话向你讲  此刻需要你彎腰附耳,耐心倾听  若你足够幸运,你能听到最深的秘密—— 一粒种子的一生  被倒置  成果,开花,生根,发芽  好比一个人重新生长一回  你觉得幸运,并会心地笑  这神赐的幸福,被你藏在心底 
期刊
3  有一块沉重的钢,悬在  沙师傅的头上  压迫着他的神经和浓缩了的愁肠  父亲生病住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负债累累。他伫立在车间  黑暗的角落,拿着女友请求结婚的信  恒河细沙一样密集的哀叹  和一种浓重的不知所以的悲喜交集  在头顶上方,蔓延  他的父亲,已在弥留之际  企图用消失,移动他头顶上的钢  这恼人的生活之累  这失去动能的日子  这艰辛的跋涉  所有期待的时来运转  都将被一件
期刊
早晨,父亲是这样的  肯定是坐在靠山镜前的那把椅子上  肯定是刚从村边回来  如果是冬天,父亲进外屋时  肯定是右手摘下内衬绒毛的棉帽子  往左手里摔打一下,不管有没有  土渣儿,不管有没有雪花儿  其实父亲穿的青色的棉袄的双肩  老是披着若隐若现的尘土  靠山镜前的写字台上  栗子色的桌面,蹲着一杯刚沏好的  花茶,浅绿色的暖壶就站在桌角儿  这时父亲,拉开抽屉,抓出  两把锅炒的花生,放在桌子
期刊
2019 年4 月25 日:刘增国家  拐进院子,我的心豁然开朗  干干净净,小草都长得规规矩矩  每一扇门都不曾设防,风自由自在  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各就各位  舒适的感觉让我暂时忘记走访的目的  两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都挺好的  老两口刚刚六十出头,患有慢性疾病  经常吃药,有国家好政策,有女儿孝顺  没有太大的困难,好日子还在后边呢  说话的声音不高,瘦弱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阳光清澈。满窗的
期刊
桥 上  晴似鹅头的三月  柳絮有无处安置的芳心  水浅是镜  水深如镜  更见那桥上  风有少年之痒  蝶无口舌之欲  过江之鲫十元三斤木 马  观景见景  昨日  看木马迎风  风动  木马动  今日  遇木马卧雪  若不是那马唇湿  若不是那马鬃流  真不知  雪  也曾在木马的眼里  化过川 上  两岸勒不住流水的缰绳  落花借黄雀的长调  又过了一色青山  江心的黑石头  石头上的白花瓣
期刊
遵义的月亮  在景山路,重美大酒店1201 房  我只是打开窗帘一角  月光就彻底把我照亮了  窗帘外面是陌生的街道和人群  柳树的叶子泛着新绿  我刚刚在汇川区见过一位诗人  我们喝小酒,聊当下的诗坛  月光在屋子外面照耀着  像一把天平秤  它并没有因为陌生  而忘记  照耀我夜宿茅台镇  酒香漫过台阶时  星星正落满半山  赤水河边,小商贩叫卖着各色烧烤  没有喧嚣,没有酒  酒是额外的  
期刊
他接受了一个陌生人对他的赞美  在檀山脚下  他接受了一个陌生人对他的赞美  来到黎明时分静悄悄的广场  它的身上有打开世界的通道  一群人即将赶来,一群人刚刚离开  没有人再为满怀的心事深感羞怯  细碎的脚步如湖水般平静  长短的家事不因庸常而扑朔迷离  我们学会了向敬畏之心弯腰,顺从它的指引  几声清脆的鸟鸣穿透远方的树林  我们不再因冒然进入打破此刻的宁静而心生不安  摇晃的果实,仿佛琴房里
期刊
劲风中女兵  左脚女字,右脚兵字  左脚落下去  右脚抬起来  她们一直这样  脚尖下压,把女字踩在脚下  把兵字往上抬  兵字,比女字  整整高了二十五公分  两个简单汉字  被她们踩得啪啪响  这些女兵是铁打的  你看她们的脚,多像  打铁的锤  一锤一锤,敲得地面上  火星四溅,青烟升腾  女孩很多,女兵很少  女兵很多,走过天安门的很少  走过天安门的,很多  穿军装、站方队的很少  穿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