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该负责人表示,新课标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三是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加強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这次新课标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该负责人明确,这次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的?该负责人强调,对人才培养而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要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这次修订工作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该负责人指出,要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该负责人表示,新课标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三是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加強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这次新课标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该负责人明确,这次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的?该负责人强调,对人才培养而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要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这次修订工作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该负责人指出,要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