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成人尸头显微解剖学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sh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研究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的成人尸头显微解剖学。

方法

实验研究。模拟眼眶外侧手术入路,利用5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以视神经为视角中心,对眼眶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眼上静脉及周围各层次 (外侧、上方和下方) 的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5具头颅湿标本均进行了颜色乳胶血管灌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系统,蓝色乳胶灌注静脉系统。记录上述重要结构走行及毗邻关系,并通过多角度观察、拍摄及描述。

结果

手术涉及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眼上静脉及周围较多重要结构。外侧:眼动脉第2段、睫状神经节、外展神经;上方:眼动脉第3段、眼上静脉、鼻睫神经、动眼神经上支;下方:眼动脉第1段、视网膜中央动脉、动眼神经下支。眶尖部:眶内绝大部分重要神经、血管均密集汇集于此,包括:视神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眼动脉及眼上静脉。

结论

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复杂,尤其是眶尖部,视神经、动眼神经、眼动脉及眼上静脉均密集汇集于此,手术操作空间狭小,神经、血管结构损伤可造成眼部严重并发症。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696-699)

其他文献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 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常发生于眼外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严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目前,玻璃体手术是治疗PVR的主要手段,但手术费用昂贵,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常不令人满意。研究表明,PVR发生时,玻璃体中的细胞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基质蛋白以及不同细胞之间相互影响与促进,导致增生膜的形成。对PVR发生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选择合适药物,阻断参与细胞的反应进程,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总体水平,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北京市德胜社区收集1100例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眼科检查及问卷调查,依据ETDRS眼底病变分级标准分为DR组和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WR) 组,DR组又分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组和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组
期刊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术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运动视标分辨力的变化。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将2011年7月至12月拟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4例 (48只眼) 作为患者组,晶状体无明显混浊并排除老视以外的其他眼部疾病的老年人23例 (46只眼) 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期就诊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单焦点、球面、非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PPC-ICL) 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后患者调节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3月至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PPC-ICL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眼的18例 (36只眼)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行双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调节幅度、远及近AC/A值和瞳距的测定。采用秩和检验及重
期刊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基因及其调控区域的基因多态性与超高度近视眼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02名超高度近视患者和401名正常对照组,提取受试者全血DNA,采用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IGF-1上的7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 (tSNP) 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多重比较进行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HRD) 是一组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可严重影响视功能甚至致盲。探索HRD分子遗传学病因,开发先进可行的HRD分子诊断技术是降低HRD群体发病率并寻找治疗手段的必要前提。HRD具有显著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大量的致病基因和传统技术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对HRD分子遗传学病因的深入研究。目标序列捕获测序是将目标序列捕获芯片和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对海量基因片段进行平行测
目的探索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 量化参数与特发性黄斑裂孔 (IMH) 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经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后经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且规律随访时间≥6个月的23例 (25只眼) IM 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 (7只眼),女性17例 (18只眼) ;年龄为63~ 7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