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
定义
定义一: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定义二: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以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
课堂观察的目的在于研究处理课堂教学中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可为评价学生和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动态的参数。
定义三: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背景及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其意义在于:
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基本规律
原则 遵循科学和伦理两条基本原则。研究者通常要通过公开协商的途径进入研究现场,并尽快取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和理解,建立起一种开诚布公的关系。如被研究者要求了解研究目的,最好如实告知,不要隐瞒,但这也并不等于告知被研究者每一方面。同时研究应避免伤害到研究对象或被研究的团体和机构,而且最好能对其有利。研究者在研究中应当自始至终抱着谦虚、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的结果应当尽可能告知被研究者,并与他们进行讨论,显示出研究者对合作教师的尊重。
基本要求
一是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
二是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还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
三是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教师的观察应与教学行为自然融合在一起,既要有意识观察,又不露明显痕迹,不对学生形成明显的压力,不让学生感到教师处处在监视自己。
四是排除各种主观倾向,进行客观观察。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分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以下几种效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会有消极影响,应加以排除:
第一,期待效应。指根据自己的结论期待事实的发生。例如,对好学生有正向期待,一般不做消极分析,对差生有反向期待,一般也不做积极分析。
第二,平均值效应。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做班级整体评论,也就是往往把学生群体看的都比较好,或都比较差,这样容易造成对学生个体评价的不公正。
第三,中心论倾向。即遵守一贯的正态分布原则,中间大两头小,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有过强的固定性。
第四,互动倾向。即一种光环效应,一好百好。对学生的主要印象可以影响到对他的其他印象。例如,教师特别爱取学生成绩的光环,一般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也都好,成绩差其他方面也不怎么样,等等。
第五,标签效应。指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身上不好的东西,就下结论,贴出了标签。这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改变,并可能传递给其他教师而影响他们的观察,班主任的标签往往影响力较大。
一般模式
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阶段一:课堂观察前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次数等。其次,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中心或焦点。再次,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
阶段二: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观察者记录那些所观察行为的模式,大致包括行为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一些关于观察对象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包括一些音像资料。 阶段三:课堂观察后的工作 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通过课堂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只是为了证明、填补或构建某种理论,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改善实践。
附相关资料:《画风》(人教课标版二下第15课)教学观察手记
从兴致勃勃到冷场沉默
【教学定格】导入新课:(上课时间第00分00秒—04分18秒)
【现象描述】
老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放风的音响)你看,它来了。你知道它是谁吗?全班同学几乎一齐扯起喉咙喊:“风——”。接着,大家兴致勃勃地说有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说的时候,老师问,中国有许多诗人,他们描写了风,赞美了风,我们班的同学会不会背有关风的诗句呢?这时一下子冷场了,没有一个人举手,尽管老师启发了3次,但是仍然出现了大约30秒的冷场。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老师自己背一首好不好。在同学的“好”声中,老师自己背了一首《春晓》。可惜之后仍然没有人举手。这颇有点出乎老师的意料,于是老师带有一点提示的口吻说,我记得我们这本书里语文乐园2里《草》……这时,“哗哗哗哗”,教室里响起一片翻书声,几乎全班同学都埋头很快地翻起书来。僵局打破了。有同学背了白居易的《草》,老师领了第一句“天苍苍”,同学们接着背了《敕勒歌》。又有几个同学背了谚语和诗句,老师及时收拢,说,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的课文,15课《画风》。
【观察分析】
风的音响课件,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风的声音引起了学生对风的形象的联想。所以,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当老师问到你们知道哪些风时,学生就兴致勃勃地谈开了: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知道的风: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等。
只是,这种场面持续不久,当老师提出了背有关风的诗句时,班上就冷场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这个提问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风的诗句,而是风的样子。这时,你忽然叫学生去背关于风的诗句,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断了,感到不适应,转不过弯来。自然就沉默了。
其次,为什么学生背不出来呢?明明前面学过了,为什么都不记得呢?我们翻了一下书,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上课的时间是6月14日,临近期末。《草》是第5课,关于春风春雨的诗句出现在语文乐园一,《敕勒歌》在语文乐园三。这些诗文大都是在二三月学习的,距离现在有两三个月了。老师猛一提出,难以唤醒学生的记忆。出现冷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老师让学生背风的诗歌,有着良好的愿望,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一首一首古诗的背诵,还能够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活跃学习气氛。只是放在这里,打断了整个学与教的思路,有些不太妥当。
【应对策略】
导入新课有种种方法。背古诗就是方法之一。这个方法适合于在刚刚学习了这些诗句不久。《画风》本来就是15课,如果在四月上旬学习,可以用背关于风的古诗句导入新课。可是本课是在六月中旬上,这就不能照套原来的教案了。应该按照实际情况,修订教学设计。
其实,老师用放风的音响导入新课,本来就是一个创新,非常之好。学生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提到了6种风。鉴于学生年纪小,我们不必将勉强为风的分类是否准确花费力气。我们知道:台风、暴风、龙卷风,大多数学生是在电视、电影里见到的,虽然知道那是一些很可怕的风,但是自己并没有经历过。阵风、微风、秋风,就不同了,老师和同学都是有亲身感受的。如果这时,不让学生去背关于风的古诗,而是顺势让学生说说风的样子,学生的情绪就会继续高涨。这时,再导入新课,就顺理成章了。而且,这与接下去的“画风”,联系极为密切。
学生为什么齐读
【教学定格】自由读课文:(上课时间第04分26秒~06分37秒)
【现象描述】
是谁在画风呢?我想请同学们翻到66面,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开始读书。实际上是边翻书就开始读了。我又看了录像,确定从第2句起,就是齐读了,而且读得非常好。
老师在同学们读完后,有点尴尬地说:我们班这篇课文课前已经复习了,所以读得非常流利。老师刚才是想叫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没有想到大家读得非常流利……
【观察分析】
是没有想到吗?教师应该是知道的。上课前,我问了旁边的两位同学:这课你们学了没有?一位学生说,学了。另一位马上说,没有学。并给前面那个同学递了一个眼色。
事后,老师也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因为没有课了。
明明是旧课文,却依然按照新课的方法上,走完这样一个程序。这使下面的许多环节——学习生字、理解课文、评价人物……都失去了意义。
【应对策略】
旧课如何新上?应该是本课研究的重点。“新上”,就是用新的办法上,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让教师自己的生命有新的价值。事实上,教师已经这样做了,在导入新课和结束教学时,都注入了新的内容,使课堂充满了一定的活力。如果把这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基本学懂的基点上,重新设计,设立新的学习目标,安排新的教学环节,那么,在为实现新目标的努力之中,学生和教师都会得到新的提高,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学生的情绪为什么那么活跃
【教学定格】延伸拓展(上课时间第38分40秒~42分26秒)
【现象描述】
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风阿姨经过我们实验二小时时,留下的美丽身影。(放录像)
●五星红旗在上空飘扬,有的惊喜地喊“五星红旗!”还有个别学生的掌声。 ●几棵白杨树枝叶左右摇摆。学生惊喜喊叫:小树。
●一棵红叶子的树左右摇摆。学生惊喜喊叫:这是××旁边的树。
●棕榈树在风中摇摆。
●白花,红花,紫花,各种各样的花在风中摇摆。
●几个女孩子坐在草坪上,头发飘起来了。几个男孩子正在玩风车。风筝在空中飘。……
学生看这段录像时,始终情绪高涨,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喊叫声。教室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看完录像,老师说:“其实,风无处不在。高山,平原、街道,校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我相信同学们在欣赏一段风阿姨经过我们实验二小时留下的美丽身影时,脑海中一定会留下更多和风有关的画面。那杨老师要你来画风,你打算怎样画呢?”
举手的同学很多,有的边举手,还一跳一跳的。
学生甲:把人的头发画得乱七八糟的。(笑声)
学生乙:画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风把小女孩的裙子吹得飘起来了。
学生丙:我就画弯弯的小草,风把小草吹弯了。
学生丁:要是我画风,我就画一个风筝,风筝……(师:随风飞,飞得越来越高,是吧。)
学生戊:我还有……
学生戌:我还有……
师:下课后,大家用彩笔画出来,下一次课来一个作品展示。
学生(齐):好!
【观察分析】
这是本课学生情绪最高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出现的场面令人兴奋。这样动人的场面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现场观察中,我们发现两个原因:一是课件运用适时恰当,二是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无间。
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真情自然地流露,如学生一跳一跳地举手争抢发言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精心制作了“风阿姨经过实验二小”的录像课件。这个课件的明显特点之一是“新”,学生以前没有看过。运用这样的课件,学生觉得新鲜、新奇,兴趣盎然。这个课件的另一个特点是“实”,拍摄的内容是学校的实实在在景物。运用这样的课件,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亲和力,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上面,我们对学生看录像时的表情的描述,可以说明这一点。
下面制作的课堂观察表:
观察对象:学生
观察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定义
定义一: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定义二: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以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
课堂观察的目的在于研究处理课堂教学中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可为评价学生和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动态的参数。
定义三: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背景及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其意义在于:
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基本规律
原则 遵循科学和伦理两条基本原则。研究者通常要通过公开协商的途径进入研究现场,并尽快取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和理解,建立起一种开诚布公的关系。如被研究者要求了解研究目的,最好如实告知,不要隐瞒,但这也并不等于告知被研究者每一方面。同时研究应避免伤害到研究对象或被研究的团体和机构,而且最好能对其有利。研究者在研究中应当自始至终抱着谦虚、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的结果应当尽可能告知被研究者,并与他们进行讨论,显示出研究者对合作教师的尊重。
基本要求
一是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
二是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还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
三是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教师的观察应与教学行为自然融合在一起,既要有意识观察,又不露明显痕迹,不对学生形成明显的压力,不让学生感到教师处处在监视自己。
四是排除各种主观倾向,进行客观观察。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分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以下几种效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会有消极影响,应加以排除:
第一,期待效应。指根据自己的结论期待事实的发生。例如,对好学生有正向期待,一般不做消极分析,对差生有反向期待,一般也不做积极分析。
第二,平均值效应。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做班级整体评论,也就是往往把学生群体看的都比较好,或都比较差,这样容易造成对学生个体评价的不公正。
第三,中心论倾向。即遵守一贯的正态分布原则,中间大两头小,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有过强的固定性。
第四,互动倾向。即一种光环效应,一好百好。对学生的主要印象可以影响到对他的其他印象。例如,教师特别爱取学生成绩的光环,一般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也都好,成绩差其他方面也不怎么样,等等。
第五,标签效应。指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身上不好的东西,就下结论,贴出了标签。这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改变,并可能传递给其他教师而影响他们的观察,班主任的标签往往影响力较大。
一般模式
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阶段一:课堂观察前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次数等。其次,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中心或焦点。再次,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
阶段二: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观察者记录那些所观察行为的模式,大致包括行为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一些关于观察对象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包括一些音像资料。 阶段三:课堂观察后的工作 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通过课堂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只是为了证明、填补或构建某种理论,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改善实践。
附相关资料:《画风》(人教课标版二下第15课)教学观察手记
从兴致勃勃到冷场沉默
【教学定格】导入新课:(上课时间第00分00秒—04分18秒)
【现象描述】
老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放风的音响)你看,它来了。你知道它是谁吗?全班同学几乎一齐扯起喉咙喊:“风——”。接着,大家兴致勃勃地说有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说的时候,老师问,中国有许多诗人,他们描写了风,赞美了风,我们班的同学会不会背有关风的诗句呢?这时一下子冷场了,没有一个人举手,尽管老师启发了3次,但是仍然出现了大约30秒的冷场。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老师自己背一首好不好。在同学的“好”声中,老师自己背了一首《春晓》。可惜之后仍然没有人举手。这颇有点出乎老师的意料,于是老师带有一点提示的口吻说,我记得我们这本书里语文乐园2里《草》……这时,“哗哗哗哗”,教室里响起一片翻书声,几乎全班同学都埋头很快地翻起书来。僵局打破了。有同学背了白居易的《草》,老师领了第一句“天苍苍”,同学们接着背了《敕勒歌》。又有几个同学背了谚语和诗句,老师及时收拢,说,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的课文,15课《画风》。
【观察分析】
风的音响课件,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风的声音引起了学生对风的形象的联想。所以,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当老师问到你们知道哪些风时,学生就兴致勃勃地谈开了: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知道的风: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等。
只是,这种场面持续不久,当老师提出了背有关风的诗句时,班上就冷场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这个提问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风的诗句,而是风的样子。这时,你忽然叫学生去背关于风的诗句,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断了,感到不适应,转不过弯来。自然就沉默了。
其次,为什么学生背不出来呢?明明前面学过了,为什么都不记得呢?我们翻了一下书,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上课的时间是6月14日,临近期末。《草》是第5课,关于春风春雨的诗句出现在语文乐园一,《敕勒歌》在语文乐园三。这些诗文大都是在二三月学习的,距离现在有两三个月了。老师猛一提出,难以唤醒学生的记忆。出现冷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老师让学生背风的诗歌,有着良好的愿望,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一首一首古诗的背诵,还能够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活跃学习气氛。只是放在这里,打断了整个学与教的思路,有些不太妥当。
【应对策略】
导入新课有种种方法。背古诗就是方法之一。这个方法适合于在刚刚学习了这些诗句不久。《画风》本来就是15课,如果在四月上旬学习,可以用背关于风的古诗句导入新课。可是本课是在六月中旬上,这就不能照套原来的教案了。应该按照实际情况,修订教学设计。
其实,老师用放风的音响导入新课,本来就是一个创新,非常之好。学生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提到了6种风。鉴于学生年纪小,我们不必将勉强为风的分类是否准确花费力气。我们知道:台风、暴风、龙卷风,大多数学生是在电视、电影里见到的,虽然知道那是一些很可怕的风,但是自己并没有经历过。阵风、微风、秋风,就不同了,老师和同学都是有亲身感受的。如果这时,不让学生去背关于风的古诗,而是顺势让学生说说风的样子,学生的情绪就会继续高涨。这时,再导入新课,就顺理成章了。而且,这与接下去的“画风”,联系极为密切。
学生为什么齐读
【教学定格】自由读课文:(上课时间第04分26秒~06分37秒)
【现象描述】
是谁在画风呢?我想请同学们翻到66面,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开始读书。实际上是边翻书就开始读了。我又看了录像,确定从第2句起,就是齐读了,而且读得非常好。
老师在同学们读完后,有点尴尬地说:我们班这篇课文课前已经复习了,所以读得非常流利。老师刚才是想叫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没有想到大家读得非常流利……
【观察分析】
是没有想到吗?教师应该是知道的。上课前,我问了旁边的两位同学:这课你们学了没有?一位学生说,学了。另一位马上说,没有学。并给前面那个同学递了一个眼色。
事后,老师也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因为没有课了。
明明是旧课文,却依然按照新课的方法上,走完这样一个程序。这使下面的许多环节——学习生字、理解课文、评价人物……都失去了意义。
【应对策略】
旧课如何新上?应该是本课研究的重点。“新上”,就是用新的办法上,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让教师自己的生命有新的价值。事实上,教师已经这样做了,在导入新课和结束教学时,都注入了新的内容,使课堂充满了一定的活力。如果把这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基本学懂的基点上,重新设计,设立新的学习目标,安排新的教学环节,那么,在为实现新目标的努力之中,学生和教师都会得到新的提高,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学生的情绪为什么那么活跃
【教学定格】延伸拓展(上课时间第38分40秒~42分26秒)
【现象描述】
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风阿姨经过我们实验二小时时,留下的美丽身影。(放录像)
●五星红旗在上空飘扬,有的惊喜地喊“五星红旗!”还有个别学生的掌声。 ●几棵白杨树枝叶左右摇摆。学生惊喜喊叫:小树。
●一棵红叶子的树左右摇摆。学生惊喜喊叫:这是××旁边的树。
●棕榈树在风中摇摆。
●白花,红花,紫花,各种各样的花在风中摇摆。
●几个女孩子坐在草坪上,头发飘起来了。几个男孩子正在玩风车。风筝在空中飘。……
学生看这段录像时,始终情绪高涨,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喊叫声。教室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看完录像,老师说:“其实,风无处不在。高山,平原、街道,校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我相信同学们在欣赏一段风阿姨经过我们实验二小时留下的美丽身影时,脑海中一定会留下更多和风有关的画面。那杨老师要你来画风,你打算怎样画呢?”
举手的同学很多,有的边举手,还一跳一跳的。
学生甲:把人的头发画得乱七八糟的。(笑声)
学生乙:画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风把小女孩的裙子吹得飘起来了。
学生丙:我就画弯弯的小草,风把小草吹弯了。
学生丁:要是我画风,我就画一个风筝,风筝……(师:随风飞,飞得越来越高,是吧。)
学生戊:我还有……
学生戌:我还有……
师:下课后,大家用彩笔画出来,下一次课来一个作品展示。
学生(齐):好!
【观察分析】
这是本课学生情绪最高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出现的场面令人兴奋。这样动人的场面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现场观察中,我们发现两个原因:一是课件运用适时恰当,二是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无间。
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真情自然地流露,如学生一跳一跳地举手争抢发言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精心制作了“风阿姨经过实验二小”的录像课件。这个课件的明显特点之一是“新”,学生以前没有看过。运用这样的课件,学生觉得新鲜、新奇,兴趣盎然。这个课件的另一个特点是“实”,拍摄的内容是学校的实实在在景物。运用这样的课件,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亲和力,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上面,我们对学生看录像时的表情的描述,可以说明这一点。
下面制作的课堂观察表:
观察对象:学生
观察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