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正常的社会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提高自我认识、完善自我。但是目前大学生的社交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总结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 问题
1.1 社交礼仪不规范
规范的社交礼仪是大学生风度和教养的重要表现,体现了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和尊重,展现了大学生的价值、修养和学识。规范的社交礼仪能带来对方对自己的信任,促进成功和愉快的合作。但是,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交礼仪常识,例如,服饰、行为和沟通礼仪,着装不恰当、举止无常、进退无度等。总之,社交礼仪不规范是阻碍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首要问题。
1.2 自我为中心
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半数以上的是独生子女,自幼习惯了家人以他们为中心,习惯于从自身出发,严以待人,宽以律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换位思考,不关心他人的想法和态度,缺乏合作意识,致使交友困难,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1.3 自信心缺乏
充足的自信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缺乏。究其原因,农村相比城市单一的人际关系环境是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另外,相对低下的经济条件,容易让农村大学生产生囊中羞涩、自惭形秽之感。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使是贫穷的农村大学生只要树立自信心,坚持努力,也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1.4 网络社交泛滥
身处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许多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上在网络上度过,网聊、网恋、网游等层出不穷。以电脑和手机为媒介的网络社交已经逐渐取代现实社交。网络社交的确解决了地域的问题,让“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历史,但是泛滥的网络社交也减少了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原因
2.1 学校
我国高校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人际关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智商、低情商,在与他人的交流上往往存在障碍。另外,很少有高校开设关于社交礼仪和技巧的课程,虽说高校成立了许多社团,但是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而达不到锻炼社交能力的效果。
2.2 家庭
首先,自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而当代大学生中超过半数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习惯强加于他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其次,大部分中国家长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绑在学习这艘“大船”上,没有时间和意识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再次,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存在社交障碍,因为家庭的贫困而产生自卑、自闭的情绪,并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2.3 社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许多人产生了一些物质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甚至影响到了象牙塔中大学生:对教师和“有权有势”的同学“溜须拍马”、对贫困大学生“不屑一顾”,这种“嫌贫爱富”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当今的高校中并不鲜见。
另外,我们正处于一个网络的时代,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再是人们交流上的障碍,只要我们愿意随时可以“天涯若比邻”。但是,现在网络却逐渐成为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避难所”,网络交往逐渐取代现实交往,社会角色逐渐错位,人际交往能力逐步下降,更有甚者开始脱离社会生活。
2.4 学生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旗下,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大约有20年的时间一直处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但是简单的生活阅历造成了较差的心理承受力,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成熟了,但是心理却远未成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 对策
3.1 学校
首先,学校应当定期召开礼仪讲座且要增设礼仪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以身垂范,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再次,心理咨询师要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规范。最后,加强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利用社团的力量,帮助学生开展良好的社交活动。
3.2 社会
首先,在全社会推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正能量,营造宽容、友善、互助、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的成长。其次,改变只重视学历的思想,在全社会推行重视能力的思想,形成社会风气,利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3.3 家庭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社交能力对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其次,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和他人交往时的言行举止。最后,家长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社交礼仪和社交方法,鼓励孩子社交,为孩子提供社交机会,如:走亲访友、邀请客人,参加聚会等都可以带孩子参加。
3.4 学生
首先,大学生积极的通过社会实践扩大自身的交际范围。其次,要以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高自己交往的质量。再次,建立正确的社交观,处理好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关系,避免过于沉迷网络社交的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荔.论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2)
[2]刘娅凤.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J].文教资料. 2011(23)
[3]冯柏燕.大学生社交,路在何方[J].人力资源. 2011(05)
[4]王琼.当前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及优化途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04)
[5]李亚宏,张素桥.河北省贫困大学生社交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03)
[6]刘小溪.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的思考[J]. 科技信息. 2009(04)
[7]朱敏芳,何君丽.职校生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10)
1 问题
1.1 社交礼仪不规范
规范的社交礼仪是大学生风度和教养的重要表现,体现了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和尊重,展现了大学生的价值、修养和学识。规范的社交礼仪能带来对方对自己的信任,促进成功和愉快的合作。但是,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交礼仪常识,例如,服饰、行为和沟通礼仪,着装不恰当、举止无常、进退无度等。总之,社交礼仪不规范是阻碍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首要问题。
1.2 自我为中心
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半数以上的是独生子女,自幼习惯了家人以他们为中心,习惯于从自身出发,严以待人,宽以律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换位思考,不关心他人的想法和态度,缺乏合作意识,致使交友困难,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1.3 自信心缺乏
充足的自信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缺乏。究其原因,农村相比城市单一的人际关系环境是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另外,相对低下的经济条件,容易让农村大学生产生囊中羞涩、自惭形秽之感。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使是贫穷的农村大学生只要树立自信心,坚持努力,也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1.4 网络社交泛滥
身处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许多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上在网络上度过,网聊、网恋、网游等层出不穷。以电脑和手机为媒介的网络社交已经逐渐取代现实社交。网络社交的确解决了地域的问题,让“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历史,但是泛滥的网络社交也减少了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原因
2.1 学校
我国高校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人际关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智商、低情商,在与他人的交流上往往存在障碍。另外,很少有高校开设关于社交礼仪和技巧的课程,虽说高校成立了许多社团,但是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而达不到锻炼社交能力的效果。
2.2 家庭
首先,自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而当代大学生中超过半数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习惯强加于他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其次,大部分中国家长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绑在学习这艘“大船”上,没有时间和意识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再次,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存在社交障碍,因为家庭的贫困而产生自卑、自闭的情绪,并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2.3 社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许多人产生了一些物质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甚至影响到了象牙塔中大学生:对教师和“有权有势”的同学“溜须拍马”、对贫困大学生“不屑一顾”,这种“嫌贫爱富”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当今的高校中并不鲜见。
另外,我们正处于一个网络的时代,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再是人们交流上的障碍,只要我们愿意随时可以“天涯若比邻”。但是,现在网络却逐渐成为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避难所”,网络交往逐渐取代现实交往,社会角色逐渐错位,人际交往能力逐步下降,更有甚者开始脱离社会生活。
2.4 学生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旗下,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大约有20年的时间一直处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但是简单的生活阅历造成了较差的心理承受力,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成熟了,但是心理却远未成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 对策
3.1 学校
首先,学校应当定期召开礼仪讲座且要增设礼仪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以身垂范,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再次,心理咨询师要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规范。最后,加强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利用社团的力量,帮助学生开展良好的社交活动。
3.2 社会
首先,在全社会推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正能量,营造宽容、友善、互助、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的成长。其次,改变只重视学历的思想,在全社会推行重视能力的思想,形成社会风气,利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3.3 家庭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社交能力对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其次,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和他人交往时的言行举止。最后,家长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社交礼仪和社交方法,鼓励孩子社交,为孩子提供社交机会,如:走亲访友、邀请客人,参加聚会等都可以带孩子参加。
3.4 学生
首先,大学生积极的通过社会实践扩大自身的交际范围。其次,要以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高自己交往的质量。再次,建立正确的社交观,处理好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关系,避免过于沉迷网络社交的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荔.论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2)
[2]刘娅凤.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J].文教资料. 2011(23)
[3]冯柏燕.大学生社交,路在何方[J].人力资源. 2011(05)
[4]王琼.当前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及优化途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04)
[5]李亚宏,张素桥.河北省贫困大学生社交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03)
[6]刘小溪.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的思考[J]. 科技信息. 2009(04)
[7]朱敏芳,何君丽.职校生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