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颁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运用审计技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重点环节的技术经济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进行及时的审查、监督。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以下简称跟踪审计)作为审计监督模式的创新,不仅包括对分部工程审计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性后续审计,而且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跟踪审计作为提升审计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客观需要。实践中不仅在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项目管理漏洞加以关注,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其作用应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一、跟踪审计的定位和特点
由于跟踪审计的开展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是具有动态性的审计方式。项目建设资金量大,覆盖面广,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审计部门开展跟踪审计时必须做好定位,把握审计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有:
(一)时效性。是跟踪设计的第一要素。项目建设在开始之前就有审计跟进,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这样的跟踪审计才有意义。
(二)持续性。跟踪审计改变传统审计滞后的局限,将监督关口前移,在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动态审计,审计目标层层递进,促使被审单位持续整改,管理改善,跟踪审计的作用才能得到提升。
(三)全面性。跟踪审计能够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材料、事项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依此提出的分析和判断客观全面,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四)促进性。跟踪审计的促进性在于能在迅速发现和查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出问题产生的根源,促进问题的解决,防止蔓延扩散。
二、跟踪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一)开工前审计。是指对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概算的真实合理性进行的审计。重点在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概算编制、报批审批、资金来源与落实、招投标程序及标底情况、施工合同签订情况等内容。
(二)施工期审计。是指在项目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工程材料、变更洽商等事项的审计。是跟踪审计的“重头戏”。重点在主要设备、材料的订购、保管、使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现场签证和隐蔽工程情况;设计、技术、材料等变更商洽情况。
(三)竣工结算审计。是指对工程竣工后各项工程造价的最终确认。
目前审计部门开展的工程审计主要是竣工决算的审计。重点包括核实工程量,套用定额、取费标准的准确性,检查标底和实际执行情况等内容。
(四)财务决算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重点在于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等投资的完成额及资产交付使用情况;竣工报表的真实、完整等。它也是工程审计的延伸,是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的总体掌握。
(五)项目后评价审计。是指项目投资完成使用后,对预期目标实现的审计。重点在于投资回收期、项目效益的完成情况确认,对项目管理不间断受控及内在有机联系紊乱的总结。目的在于提高建设单位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三、跟踪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忌无的放矢,要选好审计目标,防止实际操作中的偏离。要根据项目的规模、重要性、建设周期等内容,把握审计目标和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一般项目在关键节点上适时跟踪,重大项目全面跟踪。既保证审计覆盖面,又抓住重大项目便于取得重要成果。
二忌切入点模糊,要把握“越早越好”的原则,全面提升审计效果。实践中由于认识问题,建设单位(投资方)往往认为跟踪审计只是为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绝大多数的跟踪审计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造成受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无法跟踪控制。
三忌单打独斗,要协调各方共同发挥作用。实践中要避免审管不分,盲目从众。实践中要协调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共同发挥作用,避免各方利益冲突,破坏权力制衡机制。如现场签证问题、三方联手“对付”审计等问题,要通过财务对费用进行控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各方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力促各方切实负起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责任。
四忌就事论事,要善于以点带面,归纳总结,做到从微观上升到宏观,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人员的眼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加强各类项目的沟通联系,尽可能掌握其他在建项目的相关信息,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善于从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次,从源头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共性所在,提出审计意见,最大限度地堵塞建设管理中的漏洞。
四、跟踪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一是跟踪审计没有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难以对跟踪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审计实践被动。因此,审计机关应尽快出台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
二是实践中存在各种认识差距,跟踪审计往往流于形式。不少人,包括一些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存在认识上差异,认为审计参与现场是“越位”;大多数建设单位认为跟踪审计主要是为了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需介入,而对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无需审计参与,使得影响造价的一些重要因素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往往流于形式。所以,实践中必须提高认识,审计参与过程不是“越位”,而是“到位”和创新,对影响造价的前期工作,必须提醒管理者注意,越早介入才越能发挥更大效果。
三是审计素质和力量不足,造成审计效率不高,风险加大。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贯穿项目建设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充足的审计资源,才能满足跟踪审计的需要。然而,在目前实践中,审計力量十分有限,面对如此繁重和详细的审计任务和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跟踪审计也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因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不断提升审计能力,才能使跟踪审计收到良好效果,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以下简称跟踪审计)作为审计监督模式的创新,不仅包括对分部工程审计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性后续审计,而且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跟踪审计作为提升审计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客观需要。实践中不仅在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项目管理漏洞加以关注,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其作用应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一、跟踪审计的定位和特点
由于跟踪审计的开展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是具有动态性的审计方式。项目建设资金量大,覆盖面广,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审计部门开展跟踪审计时必须做好定位,把握审计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有:
(一)时效性。是跟踪设计的第一要素。项目建设在开始之前就有审计跟进,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这样的跟踪审计才有意义。
(二)持续性。跟踪审计改变传统审计滞后的局限,将监督关口前移,在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动态审计,审计目标层层递进,促使被审单位持续整改,管理改善,跟踪审计的作用才能得到提升。
(三)全面性。跟踪审计能够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材料、事项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依此提出的分析和判断客观全面,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四)促进性。跟踪审计的促进性在于能在迅速发现和查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出问题产生的根源,促进问题的解决,防止蔓延扩散。
二、跟踪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一)开工前审计。是指对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概算的真实合理性进行的审计。重点在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概算编制、报批审批、资金来源与落实、招投标程序及标底情况、施工合同签订情况等内容。
(二)施工期审计。是指在项目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工程材料、变更洽商等事项的审计。是跟踪审计的“重头戏”。重点在主要设备、材料的订购、保管、使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现场签证和隐蔽工程情况;设计、技术、材料等变更商洽情况。
(三)竣工结算审计。是指对工程竣工后各项工程造价的最终确认。
目前审计部门开展的工程审计主要是竣工决算的审计。重点包括核实工程量,套用定额、取费标准的准确性,检查标底和实际执行情况等内容。
(四)财务决算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重点在于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等投资的完成额及资产交付使用情况;竣工报表的真实、完整等。它也是工程审计的延伸,是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的总体掌握。
(五)项目后评价审计。是指项目投资完成使用后,对预期目标实现的审计。重点在于投资回收期、项目效益的完成情况确认,对项目管理不间断受控及内在有机联系紊乱的总结。目的在于提高建设单位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三、跟踪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忌无的放矢,要选好审计目标,防止实际操作中的偏离。要根据项目的规模、重要性、建设周期等内容,把握审计目标和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一般项目在关键节点上适时跟踪,重大项目全面跟踪。既保证审计覆盖面,又抓住重大项目便于取得重要成果。
二忌切入点模糊,要把握“越早越好”的原则,全面提升审计效果。实践中由于认识问题,建设单位(投资方)往往认为跟踪审计只是为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绝大多数的跟踪审计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造成受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无法跟踪控制。
三忌单打独斗,要协调各方共同发挥作用。实践中要避免审管不分,盲目从众。实践中要协调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共同发挥作用,避免各方利益冲突,破坏权力制衡机制。如现场签证问题、三方联手“对付”审计等问题,要通过财务对费用进行控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各方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力促各方切实负起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责任。
四忌就事论事,要善于以点带面,归纳总结,做到从微观上升到宏观,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人员的眼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加强各类项目的沟通联系,尽可能掌握其他在建项目的相关信息,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善于从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次,从源头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共性所在,提出审计意见,最大限度地堵塞建设管理中的漏洞。
四、跟踪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一是跟踪审计没有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难以对跟踪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审计实践被动。因此,审计机关应尽快出台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
二是实践中存在各种认识差距,跟踪审计往往流于形式。不少人,包括一些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存在认识上差异,认为审计参与现场是“越位”;大多数建设单位认为跟踪审计主要是为了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需介入,而对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无需审计参与,使得影响造价的一些重要因素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往往流于形式。所以,实践中必须提高认识,审计参与过程不是“越位”,而是“到位”和创新,对影响造价的前期工作,必须提醒管理者注意,越早介入才越能发挥更大效果。
三是审计素质和力量不足,造成审计效率不高,风险加大。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贯穿项目建设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充足的审计资源,才能满足跟踪审计的需要。然而,在目前实践中,审計力量十分有限,面对如此繁重和详细的审计任务和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跟踪审计也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因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不断提升审计能力,才能使跟踪审计收到良好效果,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