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如何在学校开展适合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生动有效的品德教育,成为摆在小学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挑战。”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品德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要作用。在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應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提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去战胜;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去展示。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能使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因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中介创设情境,通过角色的扮演进行情境的模拟体验。通过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体验及认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例如在新教材中,笔者要求学生制定一份“孝敬父母长辈的计划”,并付诸于实践。当学生按计划落实“孝亲行动”时,就会在实际体验中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孝敬父母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又如在教学《我和邻居》时,笔者设计了有关“远亲不如近邻”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其中的道理,更好地处理近邻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情感,提高实效
情感对于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教师只从理性上给学生讲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其自身的潜能。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否落到实处,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品德教育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在教学《家庭的亲情》时,笔者以《常回家看看》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笔者随即又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这样,既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思考,主动探索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思想,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敞开心扉,充分启动内驱力,自主地接受学习内容;其次,教师应以情施教,用真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教师应用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
三、开放课堂,走上社会
在思想教育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政治教师有必要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活动。
开放课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让学生走入社会的教育形式。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如在母亲节那天,笔者给学生布置了给妈妈洗脚的任务;如向我市患白血病的某同学献爱心的活动等。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的问题,我校举办了“反浪费展览”活动;针对学生经常上网的问题,我校开展了“小学生上网利弊”的辩论会;在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新农村,让学生感知新农村的变化等,通过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
四、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师做到“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和家务劳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总而言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德育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熟悉的社会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永丰小学)
一、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提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去战胜;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去展示。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能使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因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中介创设情境,通过角色的扮演进行情境的模拟体验。通过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体验及认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例如在新教材中,笔者要求学生制定一份“孝敬父母长辈的计划”,并付诸于实践。当学生按计划落实“孝亲行动”时,就会在实际体验中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孝敬父母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又如在教学《我和邻居》时,笔者设计了有关“远亲不如近邻”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其中的道理,更好地处理近邻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情感,提高实效
情感对于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教师只从理性上给学生讲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其自身的潜能。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否落到实处,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品德教育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在教学《家庭的亲情》时,笔者以《常回家看看》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笔者随即又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这样,既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思考,主动探索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思想,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敞开心扉,充分启动内驱力,自主地接受学习内容;其次,教师应以情施教,用真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教师应用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
三、开放课堂,走上社会
在思想教育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政治教师有必要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活动。
开放课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让学生走入社会的教育形式。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如在母亲节那天,笔者给学生布置了给妈妈洗脚的任务;如向我市患白血病的某同学献爱心的活动等。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的问题,我校举办了“反浪费展览”活动;针对学生经常上网的问题,我校开展了“小学生上网利弊”的辩论会;在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新农村,让学生感知新农村的变化等,通过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
四、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师做到“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和家务劳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总而言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德育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熟悉的社会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永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