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以观变——侯旭东教授访谈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D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侯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按照惯例,先从您的求学和治学之路说起吧。您的博士论文《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北朝的造像记作为主要材料,当时国内学者利用得还不多,不知您选题时的考虑是什么。在您的博士论文出版20余年后,造像记已成为不少学者关心的材料,思考过去的研究,您是否能够谈谈造像记作为一种社会史史料,它的优缺点在哪里,较为格套化的发愿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普通民众的声音。
其他文献
伦理学倚重理论分析方法,注重思想实验与逻辑推演,但仅通过理论分析无法周延道德的规范性与描述性,且思想实验在道德研究中备受质疑,因而实证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介入道德研究具有必然性。加之,受到实证主义,特别是自然主义和认知科学的影响,伦理学与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s)的交叉研究渐成趋势,道德研究呈现出一种自然化面向,实证的道德心理学(moral psychology)由此诞生。结合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语言学的新进展,道德心理学解决道德问题的方式与特征呈现出道德与实证科学的连续性,同时彰显了
公共诠释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话语交往方式,具有社会功能。诠释学起源于对文化经典的诠释,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丰富的实践。对文化经典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诠释能够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和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公共诠释与生活形式、伦常规范乃至政治权力相关联。这里存在共同体与个体、客观与主观、传承与革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阐明,与压迫阶级的统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作用。这意味着公共诠释能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有把握好这里的辩证关系才能充分发挥
经学是儒学的主体,谈儒学离不开经学,但儒学与经学的关系颇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前经学时代""经学时代"和"后经学时代",而每一时段的情况又很不一样。在经学解体之后,现代学术中的儒学话语基本上与经学剥离开来,变成哲学思想等形式;而经学的历史资料则流布于史学、文献学等领域,或收缩为狭小的经学史研究。这种状况已持续了百年,所形成的"经学"观念也渐成定势,使其疆域狭窄,形象枯寂,成一死学问。实际上,广义的经学既包括了围绕经典所展开的各种整理和训释工作,也涉及对这些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义理的诠解与发挥;既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一年。教育科研贡献度持续增强,教育理论成果显示度明显提升,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史墙盘》铭赞颂成、康两代周王,用辞虽简但准确可靠。铭谓成王的左右大臣"绶■(绘)刚鲧",意即大臣皆佩有组绶、穿着彩绘彩绣的官服,他们刚毅正直,文质彬彬。铭谓"肇徹周邦",意成王肇始开拓周邦疆域。关于康王,铭文谓"厉(励)尹亿疆",是说他勉力治理广大疆域。成王、康王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有重大贡献,那个时代的社会稳定发展,社会蒸蒸日上,史称"成康之治",是有道理的。
美的本质是美学学科的核心问题,无法回避。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争论不休,以致成为"伪问题"被有意识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忽视了问题域之区分:"美是什么"或"美的本质"的隐含主体是人类,而人们却常常从个体主体的具体审美活动或个体的审美感受出发去讨论这一问题。换言之,在追问美的本质的时候,人们混淆了类主体与个体主体两个层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厘清问题域之所属,区分类主体和个体主体。类主体是人类学实践本体论哲学讨论美的本质的出发点。在这个层面上说,"美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由的形式"。
《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同是僧肇佛学著述的"解空"之作。作为对应性研究,其各自所论的佛学境界不一:"般若无知",摒除显性概念、范畴、逻辑、推理与判断,以成般若中观,与瞬时发生的审美直觉相通;"涅槃无名",舍弃名言而臻成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之境,与绝对审美理想、审美妙悟相融。二者共同拓进了中华美学意蕴的境界。
情境主义国际的革命情境建构不仅仅是理论讨论,而且是对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世界(环境)的直接干预。他们并不直接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政治法权关系的制度,而是转向这些制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穿住小事情对象化结果,即微观社会批判。在黑格尔看到宏观“市民社会”的地方,情境主义者看到了原子化个人活动被入序于金钱化都市关系中的微观生活细节,这种细节化的“氛围”不是由人主动构序和塑形的,而是由景观操控的。整体都市主义,正是针对资产阶级都市主义这种景观控制下的城市生活的微观伪场境,同样从建筑和城市生活建构的场境入手
借助相对更接近历史现场的《起居注》,从道光十二年闰九月观察道光十八年到二十二年,看这几年的经历如何生成为"鸦片战争"的"历史叙述"。拉长镜头,尽可能贴近其中一个现场,顺时而观,从经历,到散落在时序中的记录,到秘密编纂的分类事务(夷务),到事件,再到划时代的事件。对照清朝自身的"事件"生产机制,可以看清在不同目的的驱使下,时人的经历与处置、事后诸人的思考、外人的叙述如何交汇,时人如何"失语",后人如何控制了历史叙述,"事件"如何从经历中脱颖而出、意义又是如何被不断增添、改变与筛减的,"
20世纪前半叶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一场社会改造运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运动。在这场知识生产运动中,晏阳初的“创造性适应”范式和费孝通的“从实求知”范式,基于自身的文化基础和相异的研究旨趣,提供了诊断和理解中国社会的不同方法和路径,同时也为当时改造中国社会提出了不同的可能性方向。这两种知识生产范式,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学术遗产,对其实践逻辑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今天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带来重要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