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0 引言rn软沉积变形(soft-sediment deformation)是指出现于未固结沉积物中的变形,其形成于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后至发生显著成岩(固结)作用之前.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可以分为地震和非地震2类.其中,古地质历史时期保存的与地震相关的软沉积变形构造是区域地层对比、灾变沉积学研究及古地震研究的重要线索.2021年7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黄海长山列岛海域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开展针对长山列岛的海岛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于砣矶岛新元古代蓬莱群豹山口组地层中首次识别出系列软沉积变形
【机 构】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237;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266237;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2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 引言rn软沉积变形(soft-sediment deformation)是指出现于未固结沉积物中的变形,其形成于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后至发生显著成岩(固结)作用之前.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可以分为地震和非地震2类.其中,古地质历史时期保存的与地震相关的软沉积变形构造是区域地层对比、灾变沉积学研究及古地震研究的重要线索.2021年7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黄海长山列岛海域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开展针对长山列岛的海岛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于砣矶岛新元古代蓬莱群豹山口组地层中首次识别出系列软沉积变形构造,为研究该地区蓬莱群沉积期的古地理格局、区域地层对比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他文献
深入认识大型湖泊在不同风速、风向和水位下三维风生流结构特征对于湖泊污染控制、生态恢复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笛卡尔坐标系下洪泽湖三维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次全湖30个点位流场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精度.基于1975-2020年长系列风场观测数据,确定了洪泽湖典型风速风向.在此基础上,模拟了 16种不同风向,13种不同风速和20种不同水位工况条件下洪泽湖三维风生流结构.结果表明:水动力模型可以较好地刻画洪泽湖三维湖流变化特征.洪泽湖风生流结构随风向变化呈现出较大空间差异.风生流流速随着风速的
洪泽湖是淮河水系中最重要的湖泊之一,是我国的第四大淡水湖,它在防洪、灌溉、航运、跨流域调水以及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300年来,由于黄淮关系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泽湖水域面积发生剧烈变化.研究湖泊水域空间变化有助于认识流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本文利用18世纪初以来的古地图、历史文献资料及1981 2016年期间的7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深水水道型储层蕴含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海上油气勘探往往由于井数量不足导致地下储层预测困难.基于对深水水道的地质认识,构建了不同成因类型的水道概念模型,设计了井点处砂体叠置样式,并通过正演模型分析地震响应特征及地震属性敏感性,结合多种敏感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及概率神经网络预测.将该方法应用于西非X油藏,预测结果符合率达到87.5%,能够有效预测该油藏的砂体展布特征.预测结果结合地震沉积学综合研究认为,目的层内砂体主要分布于水道中部,两端分布较少,其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弯曲段流态变化.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全面阐述202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了海洋经济面对疫情冲击的各种行为.结果表明,面对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海洋经济具有韧性特质,2020年海洋经济稳健复苏,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巩固.
地震及其伴生地貌过程破坏山体植被和土壤,产生的松散物源进入湖泊可能会带来泥沙淤积与沼泽化的风险.为探明九寨沟“8.8”大地震后湖泊淤积与沼泽化现状,以及松散物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九寨沟景区内4个淤积与沼泽化程度不同的湖泊,进行了实地勘查,采用植被指标为主、促淤效应为辅的沼泽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现状评价;同时,结合无人机获取的湖泊周边环境和受灾程度信息,探讨了地震后伴生地貌过程及产物对九寨沟湖泊淤积与沼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个湖泊的沼泽化发展模式均是由岸边向湖心推进.(2)各湖淤积与沼泽化程度空间分布
采用14C、230Th/234U和电子自旋共振(ESR)等多种测年方法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的年龄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测年方法得到的年龄差别很大.应用不同测年方法的原理对年龄进行了解析,结合珊瑚礁的矿物组成,推算出石岛珊瑚礁样品的原生珊瑚形成时间约为30 000 aBP;在6 000~7 000 aBP,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珊瑚矿物组分开始发生变化,并在约5 000 aBP通过碳酸盐胶结形成较为致密的珊瑚礁.本研究解释了测年方法不同得出的年龄不一致的问题,为今后珊瑚礁测年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思路.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备受关注,日本、中国等国家相继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证实了其资源潜力和开发可行性.目前对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生产井内气体成分的监测手段尚不完善,制约了对生产过程监控及安全风险预估等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原理,设计出一套CH4、CO2气体成分传感监测系统,并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生产井工况进行小型化、抗干扰改良,最终形成设备样机.经测试验证,研制的光纤气体传感监测仪器具备对浓度>50×10-6的CH4、浓度>100×10-6的CO2稳定的测量能力.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温度和压力密切相关,低温高压稳定域直接决定了水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展布规模.根据波诺马列夫经验公式,依据琼东南盆地水合物稳定域形成的关键参数(天然气组分、地温梯度及水深等),计算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水合物稳定域厚度,并初步分析了水合物稳定域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水深(压力)越大、地温梯度越小,水合物稳定域厚度越大,当研究区水深达334.1 m时,深水海底浅层即具备了形成甲烷水合物稳定域条件;同时,水合物稳定域分布整体上具有南北薄、中间厚,自西向东逐渐变厚的趋势,主体厚度分布介于200~300
基于莱州湾32个典型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系统分析了稀土元素(REE)组成和分布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探讨了影响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分布的环境因素,并从重金属潜在源区、化学蚀变指数(CIA)和REE特征3个角度分析了莱州湾表层沉积物来源.研究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自莱州湾东南部向北部递增,部分稀土元素(Eu、Gd和Tb)含量主要与细粒级的黏土矿物和有机碳含量相关,受化学风化的影响很小.研究区部分站位受到了Cd和Hg的污染,且主要是人类活动富集的;Cu、Pb、Zn可能源于地壳自然风化产物,其中Cu和Zn
深海水道作为深水环境中重要的储层类型,具有极为丰富的深海油气资源,近年来一直是深海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但对水道内部构型边界的识别刻画仍然是一个难点.依据三维地震数据以及测井和岩心资料,对西非X油藏水道进行了内部构型边界的精细划分,并分析了其水道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区内水道体系边界可通过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识别,并将其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3种类型;复合水道边界可通过“垂向分期”和“侧向划界”原则进行确定;单一水道边界可通过水道边界振幅强弱变化进行识别,其在平面上有单侧向迁移和沿下游摆动迁移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