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在自能作文导练方面做了以下探讨:一、帮助学生自求了解;二、帮助学生自能读书;三、构建自能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能作文 导练尝试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当然,训练不可盲目,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练,要得其法,方能见成效。作者认为,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写作“导练者”,能多方设法,使学生得其要领、运其心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弥深,达到自能作文的境界。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多年来,本人努力摸索,大胆实践,在自能作文导练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希望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有所作为。
一、帮助学生自求了解
看看高考试卷的作文,其中大量充斥着“编、抄、套”和“假、大、空”,就知道学生的作文能力差是真的。说到缘由,有的怪自己不肯认真,没有努力;有的怪老师教法不好,引导无方;甚至有怪教育体系、教育措施的。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但仅仅怪这怪那是没有用处的,更重要的是应找出原因的所在。学生没话可讲、没东西可写,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洒成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直困扰我们学生的是写作资源匮乏。
怎样引导学生走出作文素材枯竭、写作资源匮乏的窘境?在这儿不妨引用叶老先生的一句口号:“了解第一”。唯有了解,方可有积蓄,方可有创新。
大家都知道,好文章须使文章具有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就拿这三性来说吧,要是平时观察不细致、理解不确切,临到动笔的时候会突然变得正确吗?不会的。要是平时不善于思考,心中一团乱麻,一片朦胧,临到动笔的时候会突然变得鲜明吗?不会的。要是平时习惯于普通、呆板,缺少独特的发现,临到动笔的时候会突然变得生动吗?不会的。足见,功夫在于平时,好文章源于生活。
生活是学生最广阔的课堂,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是创新作文的土壤。
当然,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了解和发现。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自觉投入生活,体验生活,并把所得一点一点聚积起来。聚积越多,对生活的了解就越深刻。了解越深刻,感悟就越独到,构思作文时就越能做到积厚薄发,达到“凭吞吐”、“任翕张”的境界。
二、帮助学生自能读书
“写作能力跟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方面或者在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叶圣陶《<大学作文[现代文之部>》序)。现在说写作能力差,大概阅读能力也有问题吧。
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老师训导,学生历练。首先,老师的训导必须讲究方法。有的老师很勤奋,一篇课文逐字逐句的讲下去,讲完一篇又一篇,不辞辛苦;有的老师很时尚,东挪西凑搞课件,热热闹闹走过堂(“课堂”的“堂”)。上这种语文课,学生是最省事最轻松的。当然,成效也最少。理由很简单,他不能一辈子听你的讲解。
要知道,语文教本只是个凭借,有了凭借,训练才能有着落,但绝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是让学生自求了解,自能读书,只有当学生不了解时才给指点一下,如怎样根据文体特征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怎样根据上下语境析词义,明感情,领悟隐含信息;怎样注重开头或结尾,寻找文眼;怎样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品味语言,掌握写作手法,等等。
常言道“举一反三”。教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读本》乃至课外书籍阅读是反三。从举一到反三,其间靠的就是老师的善导。导者多方设法,令学生在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让学生课外之时自能读书,终身受用。其次,学生的历练不能马虎,一读了之。所谓历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会有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否则,是无济于事的。
独立阅读又要尽量的认真。因为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吸收”语言,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几分自觉心,随时揣摩、分析,比较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精确的、整齐的、干净的,这样了解语言就不难。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并自求改进,只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语言文字就会有灵敏的感觉,提高语言也就不太难。
语言提高了,临到写作时便不用多花心思在推敲语言上,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好似一股流水自然流注,没半点儿阻滞,真是得心应手。
三、构建自能作文教学模式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读书是作文的向导,那么,训练是作文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训练的原则在于多作。下一分练的功夫,得一分实益,练到家了,才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二).训练的重地在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重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构建自能作文的课堂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三自”:自学、自练、自改。老师的“三开”:开放——树立新观念,进行开放式教学;开导——坚持启发、诱导,不全包全揽,只在学生感到困惑时作适当点拨;开发——发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新课堂。
(三).训练不能盲目、随意,要根据校情、学情制订作文训练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一般来说,我将高中作文训练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年,侧重于口头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整理笔记,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的兴趣和习惯。高二年,侧重于快速作文训练,限时限字数,摒弃拖拉疲沓的作文习气,提倡“我手写我心”,注重引导抒真情、写实感,至于文字,不宜要求过高,只要通顺即可。高三年,侧重成篇作文训练,包括审题训练、文字训练,突出构思谋篇、达情表意等技巧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以上只是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要真正让学生“自能作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利再进。只要我们有信心,敢尝试,导练有方,内容合适,相信学生的作文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
【关键词】自能作文 导练尝试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当然,训练不可盲目,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练,要得其法,方能见成效。作者认为,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写作“导练者”,能多方设法,使学生得其要领、运其心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弥深,达到自能作文的境界。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多年来,本人努力摸索,大胆实践,在自能作文导练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希望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有所作为。
一、帮助学生自求了解
看看高考试卷的作文,其中大量充斥着“编、抄、套”和“假、大、空”,就知道学生的作文能力差是真的。说到缘由,有的怪自己不肯认真,没有努力;有的怪老师教法不好,引导无方;甚至有怪教育体系、教育措施的。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但仅仅怪这怪那是没有用处的,更重要的是应找出原因的所在。学生没话可讲、没东西可写,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洒成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直困扰我们学生的是写作资源匮乏。
怎样引导学生走出作文素材枯竭、写作资源匮乏的窘境?在这儿不妨引用叶老先生的一句口号:“了解第一”。唯有了解,方可有积蓄,方可有创新。
大家都知道,好文章须使文章具有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就拿这三性来说吧,要是平时观察不细致、理解不确切,临到动笔的时候会突然变得正确吗?不会的。要是平时不善于思考,心中一团乱麻,一片朦胧,临到动笔的时候会突然变得鲜明吗?不会的。要是平时习惯于普通、呆板,缺少独特的发现,临到动笔的时候会突然变得生动吗?不会的。足见,功夫在于平时,好文章源于生活。
生活是学生最广阔的课堂,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是创新作文的土壤。
当然,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了解和发现。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自觉投入生活,体验生活,并把所得一点一点聚积起来。聚积越多,对生活的了解就越深刻。了解越深刻,感悟就越独到,构思作文时就越能做到积厚薄发,达到“凭吞吐”、“任翕张”的境界。
二、帮助学生自能读书
“写作能力跟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方面或者在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叶圣陶《<大学作文[现代文之部>》序)。现在说写作能力差,大概阅读能力也有问题吧。
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老师训导,学生历练。首先,老师的训导必须讲究方法。有的老师很勤奋,一篇课文逐字逐句的讲下去,讲完一篇又一篇,不辞辛苦;有的老师很时尚,东挪西凑搞课件,热热闹闹走过堂(“课堂”的“堂”)。上这种语文课,学生是最省事最轻松的。当然,成效也最少。理由很简单,他不能一辈子听你的讲解。
要知道,语文教本只是个凭借,有了凭借,训练才能有着落,但绝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是让学生自求了解,自能读书,只有当学生不了解时才给指点一下,如怎样根据文体特征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怎样根据上下语境析词义,明感情,领悟隐含信息;怎样注重开头或结尾,寻找文眼;怎样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品味语言,掌握写作手法,等等。
常言道“举一反三”。教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读本》乃至课外书籍阅读是反三。从举一到反三,其间靠的就是老师的善导。导者多方设法,令学生在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让学生课外之时自能读书,终身受用。其次,学生的历练不能马虎,一读了之。所谓历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会有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否则,是无济于事的。
独立阅读又要尽量的认真。因为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吸收”语言,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几分自觉心,随时揣摩、分析,比较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精确的、整齐的、干净的,这样了解语言就不难。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并自求改进,只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语言文字就会有灵敏的感觉,提高语言也就不太难。
语言提高了,临到写作时便不用多花心思在推敲语言上,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好似一股流水自然流注,没半点儿阻滞,真是得心应手。
三、构建自能作文教学模式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读书是作文的向导,那么,训练是作文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训练的原则在于多作。下一分练的功夫,得一分实益,练到家了,才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二).训练的重地在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重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构建自能作文的课堂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三自”:自学、自练、自改。老师的“三开”:开放——树立新观念,进行开放式教学;开导——坚持启发、诱导,不全包全揽,只在学生感到困惑时作适当点拨;开发——发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新课堂。
(三).训练不能盲目、随意,要根据校情、学情制订作文训练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一般来说,我将高中作文训练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年,侧重于口头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整理笔记,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的兴趣和习惯。高二年,侧重于快速作文训练,限时限字数,摒弃拖拉疲沓的作文习气,提倡“我手写我心”,注重引导抒真情、写实感,至于文字,不宜要求过高,只要通顺即可。高三年,侧重成篇作文训练,包括审题训练、文字训练,突出构思谋篇、达情表意等技巧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以上只是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要真正让学生“自能作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利再进。只要我们有信心,敢尝试,导练有方,内容合适,相信学生的作文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