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中女性文化生态的审视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c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小三”与“剩男剩女”这两个词从女性的文化生态的角度看,《画皮》与《非诚勿扰》,是“小三”的寻爱之旅,是等待男性拯救的对象;《爱情呼叫转移2》是“剩女”的爱情奇遇,强调的是角色的危机意识一年龄;《女人不坏》中,男性,是社会的骨架,女性,则是社会的个体。电影所反映的女性的文化生态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生成与表述——首当其冲应是电影浴火重生的下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 电影 女性文化生态 小三 剩女
  
  在当今西方文化寻根潮中,“我是谁”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这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本源性问题,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文化命题。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当今女性面临的一个文化生态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很模糊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女性的文化生态都是不和谐的,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和男人平等的权利。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就普遍认为女性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变成的。在儒家文化中,男人承担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女人只有依附于男人,为人妻、为人母,女性毫无自我价值与尊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长河里,根本就找不到独立女人的身影,所以有必要“重新打开”哲学话语的符号,如观念、物质、主体、绝对知识等,从中窥探出他们从女性那里借走的东西。那么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从女性那里拿走的是什么呢?拿走的是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以及女性的权利。
  大陆的电影,尤其是女性电影中,同样在对“我是谁”进行拷问。2005年的《美人依旧》就在片子的开头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人类的出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可不知道为什么,一些人成了男人,一些人却成了女人?这似乎是女性对自身主体意识的一种思考与质疑。而2008的贺岁大片《女人不坏》则公开地提出了女人的宣言——对男人下手。媒体在总结08年的电影文化关键词中就有“小三”与“剩男剩女”。这两个词引起了我对女性的文化生态的深一层次的思索。
  电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活色生香的东西。而电影中的女人则更显出在人类情感上的独特地位。由于文化的日益多元,观影的体验变得越来越模式化,这不再是一个以单纯为极致的年代了,但无论怎样多变,有一个主题是不变的,那就是爱情。所谓爱情,除了一见钟情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外,2008的几部电影《画皮》、《爱情呼叫转移2》、《非诚勿扰》《女人不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具有后现代特色的现代爱情。黑泽明曾经说过:“电影很像一个容器,它可以把人生中的各种滋味都纳入其中,将那些本来游离在电影之外的生命最初的唏嘘、欢笑、感动和痛楚都具体地展现出来,让所有人分享。”表面上看,2008的几部与女性题材相关的电影,似乎是女性越来越独立和自主了,具有了一种女性的意识《画皮》和《非诚勿扰》虽然有小三的形象的出现,但讲述的是女性的伟大无私的爱情《爱情呼叫转移2》则是一种反观的手法,是一个女性对12个男性的审视,似乎在表达着对父权制中女性无语状态的挑战:而《女人不坏》的三个女人每一个都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态势。但如果仔细审视女性在电影里的文化生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得出不一致的结论。
  
  一、《画皮》与《非诚勿扰》——“小三”的寻爱之旅
  
  2008年电影什么最贵?题材!什么题材最抢手?小三!从“小三”这个词的出现,我们看到了女性在爱情生态的偏差。至少,它的出现,首先就是几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关系,无形中强化了男性的中心地位,而女人在这里似乎都是第二性的,是附属的,是他者的位置,她们为了男人而承担、而牺牲。
  1、被撕碎了的小唯
  《画皮》旧瓶装新酒,把一个阴森的聊斋故事讲成了小三的寻爱之旅。于是乎,关于小三的争论开始漫延开来。小三,美丽、妖娆、为爱奋不顾身:正妻,大度、端庄、为爱不惜牺牲:男主人公,亲情、爱情拿捏到位。
  蒲松龄《画皮》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善恶结构模式,即凡人遇妖(恶鬼)、恶鬼逞凶、道士驱妖三部曲,由这一结构模式所体现的小说深层象征意蕴是戒色止淫,觉而见性,政治战胜邪恶,道义对私欲的胜利。
  2008年新版电影中,善恶界限基本没有。在这部片子里面,几乎没有恶人,所有的角色都围绕着一个“爱或不爱”的中心来转。对比一下二者之间的改变,我们不难发现:新版《画皮》似乎颠覆了原著的理念,是一部披着“魔幻外衣”的爱情片。但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仔细解读它的性别意识,它是在原版的基础上淡化了女性意识,而强化了男权意识。
  被冠上自私、残忍的恶名的“九霄美狐”小唯,从开始到最后,她都是一个被批判的角色。她吃人,抢别人的丈夫,看似可恶至极,毕竟她是一个挖人心当食物的小三,而且,她一下要取代佩蓉。但是,她何尝不是被同情的牺牲品呢?她靠吃人心来维持自己的那张皮固然不对,她有妖术,可以让自己免受世人的伤害,但是她最后依然因为王生,因为男人牺牲了,成为封建社会男权意识塑造出来的牺牲品。这就是古代女性的终极命运。
  小唯,是男权中心意识下塑造出来的性幻想对象,她美丽、动人、风情万种,她是众多男人倾慕的对象,这其实又显现出男权中心意识下男女的不平等。
  新版的电影里,导演强化了王生的男性权力,他有着很高的政治权力——他是将军,掌握着军事大权,他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因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即使他拥有三妻四妾,也是情理之中的了。这个男人是那样的完美。他在战场上是英雄,足以让女人钦佩的英雄,于是,妻子爱他,小唯迷恋他:而在生活中、在爱情上,他又是忠诚于妻子的(至少是身体上的专一),他也是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把小唯救了回来,又委拒了小唯的爱情。就是在小唯的步步设计下,错误地接受了小唯时,他愿意牺牲自己来救活妻子,完成了他这个完美男人的塑造:如果电影到此为止,我们还可以有理由相信,男性的背叛,也是要做出牺牲的。可是,导演却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另外的结局,小唯因为王生临死前的“我爱你,但我已经有了她”“我死之后,救佩蓉”这两句谎言而乖乖就范,还是牺牲了自己,并且利用自己的法术。救活了这一因为王生的错误而已经死去了的所有人,也就是说,除了作为妖的小唯是应该牺牲的,其他的不应该牺牲的都恢复了他们本来的生活,这就是导演的理想。也是导演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实现了男性的欲望——权力的和爱情的。
  付出了最多,却没有得到王生相伴。王生对那一句“作为丈夫我怎能放弃她”,对于这位小三来说,是最残酷的宣判。引用《非诚勿扰》里舒淇的一句台词来作为小唯的台词也合适不过——“我早已经被撕碎了”。
  2、生存还是死亡:一种特设的情感绝境
  小三潮延续到了《非诚勿扰》,小三的形 象还是那样惹人怜爱,只是换了现代装,小三就必然要有拯救者。像秦奋这样的大龄剩男,有钱、有闲、幽默、痴情。小三若无法转正,这样的男人当是万中之选。于是,一番寻死觅活之后,笑笑顺利地投入了秦奋的怀抱。多么美好的结局!只不过,它跟现实无关。
  《非诚勿扰》中,舒淇扮演的小三成为了楷模,她善解人意,苦等情人三年,却落得为爱去异国他乡投海自尽的苦情结局。而最后小三从良,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算是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小三童话。但是,在这一童话里,我们看到了潜在的男性意识:
  请看这“经典”的征婚:
  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硕士学历以上的免谈,女企业家免谈(小商小贩除外),省得咱们互相都会失望。刘德华和阿汤哥那种才貌双全的郎君是不会来征你的婚的,当然我也没做诺丁山的梦。您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不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外表时尚,内心保守,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要是多少还有点婉约那就更靠谱了。我喜欢会叠衣服的女人,每次洗完烫平叠得都像刚从商店里买回来的一样。说得够具体了吧。自我介绍一下,我岁数已经不小了,留学生身份出去的,在国外生活过十几年,没正经上过学,蹉跎中练就一身生存技能,现在学无所成海外归来,实话实说,应该定性为一只没有公司、没有股票、没有学位的“三无伪海龟”。性格OPEN,人品五五开,不算老实,但天生胆小,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总体而言属于对人群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
  从征婚启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男人对女性的要求,还是传统的、男权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会叠衣服的而不是会学问的 外表时尚,内心保守,他要求的是典型的传统的贤妻良母:因此给我们的思考是:“you are the one?“你是不是那个人?”或者“如果你是那个人”,让人充满了遐想。
  然而他偏偏碰上一个极没有诚意的空姐笑笑。一个美丽的小三和怨妇。与所有其他征婚女不一样的是,笑笑也是一个被爱情撕的粉碎的女人。她爱上有妇之夫,不能自己,转头对秦奋说,我愿意在身体上忠实于你,与你结婚。但我心里要留一个空间,容许我念想着他。于是,这位有点男权的“伪海归”自然是接受不了他挨过来,说那我把心全都给你,但容许我的身体偶尔开个小差,不知可否?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苦情的小三,一个痴情的有着伤口的女人,对生活绝望到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和心同时给两个男人。一个女人,受到多大的伤害,才会这样的抛弃自己,没有了爱情的世界就没有了全部。笑笑给了那个男人全部的爱情,却只是个小三,这就是她的痛苦所在。还好秦奋的真诚和坦率,最后感动了笑笑,结局还是很阳光的、很浪漫的!秦奋这个懂得珍惜的男人走进了她的心里,完成了对她的拯救。这就是男性话语下的一种爱情预设。
  似乎女人的受伤,都是女人自己,小三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也在伤害着另一个女人。但是,如果王生一直坚定地不给小唯以希望,笑笑未曾有北海道的浪漫,那么,故事早就结束了,也就没有小三的痛苦与无以自拔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男人的形象在这里。几乎都是阳光的,他们或有钱,或有权,女人或者愿意为之牺牲,或者是被其拯救。也就是说,伤害女性的是男性,拯救女性的还是男性,女性的救赎只能由男人来完成。这就是电影传递给女性、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但我想问的是。这样的女性文化生态是和谐的吗?显然是不和谐的。小三只是传统男性观念里的“怨妇、弃妇”,是等待男性的拯救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小三们一种特设的情感绝境。
  
  二、《爱情呼叫转移2》——“剩女”的爱情奇遇
  
  青春、靓丽,历来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素:年龄,历来就是女性的一个关键词。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带给女性的却更多的是对年龄的关注,一种生理上的事实就与文化的现象的纠缠不清。而今的女性,无论如何,她们的地位和生存境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经济上的独立,使得一部分女性可以摆脱对男性的依附,但感情上,由于工作的压力或者是女性自身的要求。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女性却迟迟没有爱的归宿,于是就出现了“剩女”剩女题材也就是影视作品的题材之一,
  《爱情呼叫转移2》这一影片描述了一个知性美女先后介入不同都市型男的感情困扰,对工作中的角色与自身的感情也开始陷入迷惑,在一系列的情感碰撞和茫茫人海的寻寻觅觅之后,最后领悟了爱情的真谛:FIT IS BEST!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聂冰(林嘉欣饰)是一档知名电视情感节目的女主持人,她美丽、大方、知性,在荧幕前对别人的情感说得头头是道,俨然情感专家状,但可笑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典型的“剩女”,繁华似锦的都市人潮中,她找不到爱情的真义,分不清谁是适合自己的白马王子。
  30岁的生日当天,聂冰从孤身死去的噩梦醒来;被母亲唠叨,被追求自己的男人恶毒攻击:更可怕的是,她见到了离婚父亲的新女朋友——她的小学同学……难道这就是30岁女人可怕命运的开始么?幸好,在这一天。她还遇见了一位天使(黄渤饰,男性)天使发给她一辆神奇的汽车,并宣称聂冰将有十二次选择的机会,每次在转弯时只要她打着左灯向右行,她就会碰到一个不同类型的男人。
  这看起来似乎是要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以女性的眼光来审视男性,实质上却是男性的眼光来审视一位年近30的女性、女主角定位是大龄“剩女”。这是角色的危机意识——年龄,导演突出的是大龄“剩女”焦急心理和对爱情的渴望,却没有分析“剩女”产生的社会原因。只是简单交代了角色的年龄和一荒诞的梦境,仿佛老妈一个电话、别人几句话就打动了女主角,聂冰就冲向爱情战场了。
  总之,一句话,年龄是女人的头号天敌这实在是对今天的那些要求独立、自信又有一定实力的女性的警告,带来了女性的年龄危机感,无疑,它给女性的生态发出了不和谐之音在电影中,男女之间往往是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是美国电影学者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疑问的核心观点、中国的女性主义者由此来分析中国电影中的性别观看机制,指出电影中的男权文化和女性处于“被看”的被动地位。这是上世纪70年代对女性对象化地位的关注和寻求改编的诉求,时至今日,无论在时间向度还是在空间跨度上,观念都应有转化和理论的本土化。《爱情呼叫转移》也许有着这一初衷,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导演性别的影响,目的并未真正地达到,还有待于我们包括男性的共同努力来改变这不和谐的因子。
  
  三、《女人不坏》一女性主体性的疏离
  
  男性,社会的骨架,女性,社会的个体、从表面上看,《女人不坏》是一部女性为主题的影片,片中的女性都是现代都市女性的代表,可事实上,她们却是“剩女”:她们不是男人婆就是万人迷。大家都慌慌张张寻找着自己的 费洛蒙。她们的头号目标是“嫁掉”,反映了“剩女”的生存危机感。影片呈现给我们的似乎是三个大龄女性的爱情故事,但我并不觉得这只是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在已经日渐隔阂疏远的人群里,那不过是三个寂寞女人的故事。她们在寻找爱情的路上,不是主动权的掌握者,她们的爱情需要通过现代科学才得以实现,所以费洛蒙游戏贯穿始终。所以说。女性主体性是疏离的,而技术则成了主要的元素。
  故事背景是北京,这个城市充满冷漠的空气里,爱情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少。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样稀少的资源的真实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
  三个女人一台戏,特别是当女科学家、商界女强人以及摇滚女凑到了一起,这更是一台戏,而且是一台相当不错的疯狂爱情大戏。
  近三十的女人还没有男朋友,这令泛泛感到十分失落,她是一个长相极为普通的医师,对男人的了解只局限于医学的专业知识。从某种角度来说,泛泛对男人的渴望是极为正常的,但同样是现实中的打击,她也成为影片中最郁闷的一个女性。她是孤独的,甚至是可怕的,孤独源于她们对男人的渴望,可怕源于她们的冷静。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泛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始了捕猎男色的行动。爱情是可以用科学来实现的,于是,形式上的男追女其实质已变成了女追男。费洛蒙,这种药物成为女人实用主义的象征。
  “唐露”既有貌又有钱还有事业,可谓女人中的“极品”。影片中的她原本是一个爱情的矛盾体。一方面她在情场上拥有令人震撼的杀伤力,透过片中“致敬”集结号统计男女战士伤亡数字这一幕就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她却是一个并不相信爱情会落在自己身上的“爱情绝缘体”。没想到,机缘巧合,费洛蒙的横空出世却开启了唐露那扇尘封已久的爱情之门。片尾的她在走开了百米之后所抛开的并不仅仅是一件象征着虚伪和面子以及身份的名牌外套,而是长久以来始终束缚着她内心的枷锁。
  “铁菱”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厢情愿活在自己和心中的白马王子的“幻想恋”之中。虽在费洛蒙的帮助下一度“幻想成真”,差点与x双宿双栖,但最终在目睹费洛蒙的真相,同时在痴情苦恋者“莫启彦”种种努力的感动下,理智战胜了情感,现实照亮了幻想,让其最终从多年的自闭中不仅走了出来,而且收获了一份实实在在的甜美爱情。这正是“幻想无涯,回头是岸”!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生活轨迹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都市中的三个女人,对男人的态度分别为理想主义的,实用主义的以及存在主义的,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却是相同的,铁菱在偶像面前会表现出女性温柔的一面,泛泛费尽心思渴望着男人的爱情,而唐露更是希望得到与男人同等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她们三个人还是希望被男性所承认。
  女人希望得到男人的认同。从某种角度来说便会转向男人本身,于是,铁菱俨然把自己当作一个男人,与男人称兄道弟,泛泛借助费洛蒙的作用以求征服男人,唐露更是希望自己在社会上将男人取而代之,于是,女人便都呈现出一种男子化的状态,也许这就是徐克眼中的都市新女性的代表。影片在前半部基本是以三线并行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但当费洛蒙出现之后,三个女人之间终于形成了交集。但需要指出的是,其实费洛蒙只是一件道具,真正意义上将三个女性联系在一起的却是男性本身。铁菱的乐队朋友成为泛泛的情人,而唐露的表弟则是铁菱的追求者,更不用说点水成油的科学家以及那个所谓的明星。这些男性角色其实才构成了社会的骨架,而三位女性依旧只是个体而已。影片是以轻喜剧的形式演绎的,有些夸张搞笑,更有一份黑色的幽默在里面,而作为主人公的三个女性以自己各自不同的表现来追求着爱情,男人以及社会的认可度,但殊途同归,此片流于符号般的形势主义,而失却了对都市女性心理更为深入的挖掘,女性的主体意识是疏离的。
  
  结语
  
  电影中所反映的性别权力关系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也是一种文化生态。但从以上几部电影看,女性影像成了一种迎合消费心理的空洞而又“漂浮不定的”的能指。阿尔都塞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询唤个体,是一个事被询唤者进入主体的过程。但在父权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中,女性的被询唤和成为主体,却始终受到男权/父权意识形态的统治。因此,“她”的主体性建构的基石仍是男权社会。当然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从这几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女性权力作为被统治地位意识形态,在受到占统治地位的男权佚妻意识统治、询唤的同时,也总是对其有所抵制。《女人不坏》的唐璐、《爱情呼叫转移2》里的聂冰,就有大胆挑战男权的意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维护女性的文化生态,男性看,女性被看,男性是主体,女性第二性,就不会是一种稳固的模式。
  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复杂性投射到电影文本中,应该形成多元的而非铁板一块的电影书写。女性的文化生态尽管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但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里,观看行为本身成为崭新的阅读方式,理解世界的方式,展示和建构自我的方式,因此,如何达成女性在电影中影像语言的叙事策略、实现男女平权的愿望与塑造新的女性形象仍有待探索。诚如卡尔·曼海姆所论艺术不过是对特定时代各种社会势力和政治力量塑造的核心乌托邦的表达而已。如果没有影视文化的多样性,不经意间,电影会变成一个美丽的“欺骗者”。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权的表述,尤其在美学重构的今天,电影在破除文化均质方面,不无关键。电影载体给予了女性合法性传播身份,性别政治走向公共交往空间,这是电影的贡献所在,值得称赞。女性批评——深入文化根源,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生成与表述——首当其冲应是电影浴火重生的下一个突破口。女性真正关注的东西可以通过这种断裂的或“潜文本”表达出来,为此,一是要走向生活,了解现实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的真正需要,她们的昔恼、希冀、渴望,她们的现实处境和复杂多样的心灵世界:而不是仅仅书写那种意念中的小三、怨女、剩女。二是要跳出所谓的“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的俗套,在男女平等的参照系中建立中国女性自己的话语权,亮出女性的独立品格。显示女性特有的才华、思想、细腻的情感和美丽形象,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包括男性)一起努力,女性的文化生态定会朝着良性的、和谐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吴婧雯,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学和影视批评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无人区》剧照一、西部片回眸  作为美国电影中最具有独特性和类型特征的西部片,早在20世纪初期就出现了《关山飞渡》、《黄牛惨案》、《红河》、《正午》、《原野奇侠》、《搜索者》等思想成熟的影片,他们是美国人开发西部史诗般的神化,镜头常见得到地平线的原野,具有传奇色彩的牛
[收稿日期] 2020-05-26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HA190379)  [作者简介] *吕全鹏(1997—),男,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 现代教育学认为评价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既是我国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与综合改革的一大步,又引导着一线教学,加之学习任务群的出现,二者直接影
[摘要]《集结号》跳出了传统的思维,不再像以前的那些军事题材故事片一样,讳言战争的残酷而且很少涉及人性的方方面面,这种人民战争式的表现手法,已经不再满足现代观众的口味,作为把商业利益放在首位的现代商业大片更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拍摄符合现代观众胃口的电影,冯小刚就此议道“传统的战争电影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个电影还是从市场切入,希望在市场上赢得大部分观众。”  [关键词]人性 传统 商业大片 争论    
【摘要】2008年上映的《地心游记》改编自著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同名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虽然只是一部商业片,但这部新版《地心游记》并没有像大部分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那样完全将故事搬到现代,而是以凡尔纳的小说为线索,引出了三个主人公的地心历险经历。这种新的改编模式——承认原著的真实性,以原著为引子,而影片情节其实又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对原著情节的再现——给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中的“忠实”问题带来
从20世纪70 年代至今,张艾嘉经历了华语电影史上的一次次革命,香港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台湾的新电影运动,中国内地的第五代导演崛起。她穿梭于港台两地之间,借鉴学习,互通有无,给台湾的新电影注入了一种别样的活力。时至今日,张艾嘉依旧没有被时代淘汰,一直坚持以自己的独创风格和路线,用人文情愫关注着港台两地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以温柔委婉的手法讲述着故事,表达着对电影艺术的执着。  《念念》是张艾嘉暌违银幕7
陈建强 (江西)  原图画面中有前景,中景、远景,形成较强的空间感,构成了一定的形式感,但画面缺少光影效果,较为平淡,缺少艺术感染力。此外,原图光比很大,作者拍摄时为了不使高光曝光过度,特意减少了曝光,导致画面暗部严重曝光不足、色彩暗淡。在风光摄影作品后期制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快速而精确的制作光影色调,化腐朽为神奇。  技巧亮点提示:  超快HDR色调调整;一招选上天空  郭红营(广东)
EOS MOVIE是指佳能的EOS数码单反相机所具备的全高清视频拍摄功能。不久前,日本导演山口香和摄影师角田真一来到中国福建武夷山,用EOS数码单反相机拍摄一部高清短片作品,EOS MOVIE所带来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丰富的体现。我们判断:随着此功能的普及,更多的制作人会使用EOS相机来完成影片创作,在业界掀起EOS MOVIE的热潮。请随我们一同进入EOS MOVIE的影像世界。
[摘要] 影片《盲山》通过对雪梅的悲剧性经历描写,展示了现代社会中文明与蒙蛮的较量过程中文明的悲剧的诞生过程。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只有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式的普及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扫除教育盲区,进而消除法律意识的盲区和人性的盲区,坚决遏制和消除社会不良因素,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关键词] 悲剧 文明 蒙蛮 教育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李
音色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在二度创作中,有的表演学派甚至就是以音色来区分的。但是,钢琴音色相对于其他乐器而言。其个性就大大逊色了。然而,这并不妨碍钢琴丰富的表现力的发挥。由于音色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因此,在对待钢琴音色处理问题上,许多人时常把注意力放在狭义的更能够被人们驾驭的“技术”(快速、匀净、华丽、响亮、清脆)上,对钢琴特别丰富的音色变化却缺乏思考和研究。为此,本文拟就音色这一人为控制较为
[摘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源远流长,道教文化和戏曲文化都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精髓,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地处浙江西南山区的丽水市自古就是一个道教圣地、戏曲之乡,当地的戏曲文化和道教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 道教 戏曲 音乐    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下所成长起来的本土宗教,千百年来它根植于华夏沃土,与民间民俗活动始终结合在一起,对中国文化、音乐艺术、文学艺术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