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称得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到现在依然在心里经常哼唱着“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那些歌。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所以,我、我们心中常念叨的就是6个字:“正能量、接地气”,在部队来说就是有兵味战味!
——阎肃
“上世纪60年代创作了让国人感动不已的歌剧《江姐》,其中主题歌《红梅赞》传唱至今;八九十年代,又让千万人人记住了《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长城长》《雾里看花》等歌曲;到新世纪来临,老爸的作品少了,但本^倒快成明星了。由于经常以评委、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各电视节目中,其笑容可掬的面庞、厚道朴实的发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铁血丹心向阳开
这是阎肃之子阎宇在回忆父亲阎肃的著作《阎肃人生》中引言的第一段话。一位艺术生命几乎与自己生命等长的艺术家,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印刻上迥然不同的时代记忆。然而一个精彩绝伦的人生,不一定能够转化成为同样精彩纷呈的“文本”,这是所有人物传记共同的难题。无论是自传还是为他人立传,一旦拿起笔来细说平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者立场、心态、趣味、记忆等,都在发生变化,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从这个角度来说,最适合写阎肃的人,只有阎宇。作为父子,有绵长的相处时间,儿子是最好的观察者;作为父子,有脾性修养的一脉相承,父与子正是抚琴与听音的“伯牙子期”。更重要的是,父子之间拥有除了崇拜、尊敬、敬仰之外的、对于一位德艺双馨艺术家的感情——淳厚的爱。这是外界看阎肃与阎宇看阎肃最大的不同,爱与美,是一位艺术家用生命赠予世界的厚礼,也是这世界回馈于他的激赏。这正是这本书更为动人的地方。
大爱一生
在艺术领域,作为创作者的影响力总是有时代性的,过了某个特殊的节点,人们对特定的作品便渐渐失去共鸣,那种时代的强烈共振感、红极一时的景象总会归于平淡。然而阎肃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并且征服了全年龄段人群,这简直是一种现象级的事件。阎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如何创作的?《阎肃人生》里有现成的答案。
本书作者,阎肃之子阎宇并未承袭阎老的艺术之路,而是选择下海经商。尽管没有成为和父亲一样的艺术家,但诗书传家的风格在阎宇身上依然展露无遗。书中记录了一些父子问的轶事,比如上世纪90年代,阎宇赚了一些钱,给阎肃买了一个昂贵的都彭打火机。阎肃一生简朴,想着这个打火机怎么也得好几百块,经常拿出来“显摆”。
有次录节目,识货的人惊呼阎老的生活标准如此之高,用6000元的“都彭”,阎肃大惊失色,回家赶紧把打火机好好地珍藏起来,结果藏到了一个自己再也找不到的地方。
远隔时空与时代交流
经验上,读人物传记往往要做好艰涩的准备,《阎肃人生》却是出人意料的轻松好读。这让人想起一首阎肃作词的歌曲,由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这首歌经常被用来唱爱情,其实初衷是为了“3·15”打假,只是歌词里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与“假冒伪劣”相关的词出现。
这正是阎肃的高明之处,是道理之外的道理,是历尽沧桑重归童真的“看山还是山”。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怎么可能不好读?全书共有13章,《少年窗外事》从阎肃的童年写起,《无悔问青春》写到了战乱时艰难求学的历程,《江姐万丈光》爆了一些不为外人知的“料”,此外还有阎肃的家庭生活、创作历程等,时间横跨两个世纪八十余载。每个章节以小故事串联,笔调诙谐全无说教,一个生动的阎肃跃然纸上。
当然,生动并非一本好书的充分必要条件,阎肃是万分担得起“时代楷模”的。他先后创作了100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100余项国家和军队文艺大奖,被习主席肯定为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以上都是外界对阎肃的褒奖。也许在外界看来,这是阎肃的成果,而儿子阎宇却可以看到阎肃的内心世界:“他总用一句话管住自己——‘对上不伸手,周围拉紧手,工作有一手’。他一生没有当过一天官,写了一辈子东西没有为自己出过一本书,60多年没有提前调过一次职……心灵的博大比现实中的这些东西重要得多。”
这是艺术魅力之外的人格魅力。这个时代把物质理想看得太高,阎肃正是一股清泉,滋润这个时代浮躁的心灵,这是阎肃的人格之美。正如阎宇所言,说阎老博学多才、博闻强识、才高若干斗等等,对大家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仿佛说爱因斯坦脑容量比别人大,咱们学不了啊!
在阎宇心里,他最佩服父亲两件事,一件是“尊重身边所有的人”,一件是“一直不断学习”。听起来好简单,绝非高科技,但就是这两点,让阎肃担得起“时代楷模”,担得起“德艺双馨”。
谈论阎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阎宇曾说,“我爸爸叫阎肃但是一点也不严肃,他比谁都认真”,这是亲友眼中的阎肃。“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颁奖词里描述的阎肃,是亿万中国人眼中的阎肃。
在中国的文艺界,阎肃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重要亲人的回忆固然最具文学色彩与社会价值,也恐挂万漏一。阎宇的文章以多年前底稿为基础丰富完善,增补了最近几年阎肃的“动态”,附录集合了外界对阎肃的评价——话谠.阎肃。
厚厚的附录收录了政界、戏剧界、音乐界、著名歌唱家、媒体、剧团等方面对阎肃的评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了阎肃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所有中国人的宏大意义,从头到尾通读一遍,慢慢便会了解为什么阎肃可以用同一支笔与不同时代的国人保持沟通;为什么提到“阎肃”这两个字,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说“他是一个好人”。
阎肃的创作极具艺术感染力,此书以文字形式,记录了阎肃具有同样感染力的人格魅力,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
——阎肃
“上世纪60年代创作了让国人感动不已的歌剧《江姐》,其中主题歌《红梅赞》传唱至今;八九十年代,又让千万人人记住了《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长城长》《雾里看花》等歌曲;到新世纪来临,老爸的作品少了,但本^倒快成明星了。由于经常以评委、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各电视节目中,其笑容可掬的面庞、厚道朴实的发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铁血丹心向阳开
这是阎肃之子阎宇在回忆父亲阎肃的著作《阎肃人生》中引言的第一段话。一位艺术生命几乎与自己生命等长的艺术家,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印刻上迥然不同的时代记忆。然而一个精彩绝伦的人生,不一定能够转化成为同样精彩纷呈的“文本”,这是所有人物传记共同的难题。无论是自传还是为他人立传,一旦拿起笔来细说平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者立场、心态、趣味、记忆等,都在发生变化,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从这个角度来说,最适合写阎肃的人,只有阎宇。作为父子,有绵长的相处时间,儿子是最好的观察者;作为父子,有脾性修养的一脉相承,父与子正是抚琴与听音的“伯牙子期”。更重要的是,父子之间拥有除了崇拜、尊敬、敬仰之外的、对于一位德艺双馨艺术家的感情——淳厚的爱。这是外界看阎肃与阎宇看阎肃最大的不同,爱与美,是一位艺术家用生命赠予世界的厚礼,也是这世界回馈于他的激赏。这正是这本书更为动人的地方。
大爱一生
在艺术领域,作为创作者的影响力总是有时代性的,过了某个特殊的节点,人们对特定的作品便渐渐失去共鸣,那种时代的强烈共振感、红极一时的景象总会归于平淡。然而阎肃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并且征服了全年龄段人群,这简直是一种现象级的事件。阎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如何创作的?《阎肃人生》里有现成的答案。
本书作者,阎肃之子阎宇并未承袭阎老的艺术之路,而是选择下海经商。尽管没有成为和父亲一样的艺术家,但诗书传家的风格在阎宇身上依然展露无遗。书中记录了一些父子问的轶事,比如上世纪90年代,阎宇赚了一些钱,给阎肃买了一个昂贵的都彭打火机。阎肃一生简朴,想着这个打火机怎么也得好几百块,经常拿出来“显摆”。
有次录节目,识货的人惊呼阎老的生活标准如此之高,用6000元的“都彭”,阎肃大惊失色,回家赶紧把打火机好好地珍藏起来,结果藏到了一个自己再也找不到的地方。
远隔时空与时代交流
经验上,读人物传记往往要做好艰涩的准备,《阎肃人生》却是出人意料的轻松好读。这让人想起一首阎肃作词的歌曲,由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这首歌经常被用来唱爱情,其实初衷是为了“3·15”打假,只是歌词里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与“假冒伪劣”相关的词出现。
这正是阎肃的高明之处,是道理之外的道理,是历尽沧桑重归童真的“看山还是山”。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怎么可能不好读?全书共有13章,《少年窗外事》从阎肃的童年写起,《无悔问青春》写到了战乱时艰难求学的历程,《江姐万丈光》爆了一些不为外人知的“料”,此外还有阎肃的家庭生活、创作历程等,时间横跨两个世纪八十余载。每个章节以小故事串联,笔调诙谐全无说教,一个生动的阎肃跃然纸上。
当然,生动并非一本好书的充分必要条件,阎肃是万分担得起“时代楷模”的。他先后创作了100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100余项国家和军队文艺大奖,被习主席肯定为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以上都是外界对阎肃的褒奖。也许在外界看来,这是阎肃的成果,而儿子阎宇却可以看到阎肃的内心世界:“他总用一句话管住自己——‘对上不伸手,周围拉紧手,工作有一手’。他一生没有当过一天官,写了一辈子东西没有为自己出过一本书,60多年没有提前调过一次职……心灵的博大比现实中的这些东西重要得多。”
这是艺术魅力之外的人格魅力。这个时代把物质理想看得太高,阎肃正是一股清泉,滋润这个时代浮躁的心灵,这是阎肃的人格之美。正如阎宇所言,说阎老博学多才、博闻强识、才高若干斗等等,对大家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仿佛说爱因斯坦脑容量比别人大,咱们学不了啊!
在阎宇心里,他最佩服父亲两件事,一件是“尊重身边所有的人”,一件是“一直不断学习”。听起来好简单,绝非高科技,但就是这两点,让阎肃担得起“时代楷模”,担得起“德艺双馨”。
谈论阎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阎宇曾说,“我爸爸叫阎肃但是一点也不严肃,他比谁都认真”,这是亲友眼中的阎肃。“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颁奖词里描述的阎肃,是亿万中国人眼中的阎肃。
在中国的文艺界,阎肃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重要亲人的回忆固然最具文学色彩与社会价值,也恐挂万漏一。阎宇的文章以多年前底稿为基础丰富完善,增补了最近几年阎肃的“动态”,附录集合了外界对阎肃的评价——话谠.阎肃。
厚厚的附录收录了政界、戏剧界、音乐界、著名歌唱家、媒体、剧团等方面对阎肃的评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了阎肃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所有中国人的宏大意义,从头到尾通读一遍,慢慢便会了解为什么阎肃可以用同一支笔与不同时代的国人保持沟通;为什么提到“阎肃”这两个字,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说“他是一个好人”。
阎肃的创作极具艺术感染力,此书以文字形式,记录了阎肃具有同样感染力的人格魅力,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