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328453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可以说它的每一个字都有生命,每一个字都有穿越时空的意蕴,阅读古典诗词,我们的情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高尚典雅,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典诗词教学是对民主精神品质的记忆和传承,因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肩上的重任。多年来摸索出了一套鉴赏诗词的方法:
   第一,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作者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因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在创作中作都会把自己的这种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比如在鉴赏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首先介绍文史背景,作者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 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前后共二十三年。因此他在写这首诗时,首先表达了他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但由于刘禹锡在性格上是一个豪爽豁达,乐观的人,即使经历过挫折,他对生活仍充满着热爱,因而在诗中,他高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了一代诗豪积极乐观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还体现在《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因此,了解作者的风格,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二,把握诗词的修辞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如:比喻,对偶,拟人等都很常见。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加以判断识别,面且还要能分析其效果。如比喻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节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把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悉的浓重,肆意;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对偶增强了诗词的音乐美因此分析修辞方法,必须要弄清修辞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然后再分析其作用。
   第三 ,把握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古典诗词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的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表达思想内容,中考试题中往往会把考察的重点放在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字或词上。如在赏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春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就要把握诗名中的两个动词“争”“ 啄”,描绘出了早春来临时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第四,把握诗词意境:意境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意境的角度进行鉴赏时,最好能通过诗词句在脑海中再现诗词中的情境,再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散文式的语言将其还原出来。领悟意境要注意比较,挖掘,联想。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名共写了九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丰富。教师在教读时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这几句传递出的意境。第一幅画面的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游人内心的悲哀。第二幅画面的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似乎听得见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第三幅画面,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独,凄凉之情。因此这几句饱含了诗人的无穷尽的哀愁,形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听说读写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本功,但据学情反馈,作文教学质量仍不理想,尤其是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短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我笔写我心,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写好作文便有了原动力,可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一遇作文就草草应对,失去了真诚,多了些虚假;另一方
期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记游小令。词人追述了一次泛舟溪游的情景。   “常记溪亭日暮”。词一落笔。词人就直涉记游旨趣,将舟游的地点、时间告诉了读者,笔毫尖已带出一缕日暮的烟霭。“常记”一词,让人宛然想见青年李清照偏首微笑,忆丝缕缕的情状。早想记下“溪亭日暮”那段情了。一个“常”字,一片深情!   让我们沿着词人记忆的溪流,
期刊
蒲松龄的《狼》一文教学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布置了几道返原性的作业。   一、 请在原文中找出含有下列含义的字:   只:止,了:矣,一同:并,到:至,要:欲 ……   二、 请从原文中找词句来填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表示屠户抱有幻想,糊涂一时,一再退让的句子是:“投以骨”,“复投之”。表示狼贪婪的句子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眈眈相向的原因是
期刊
不善言谈是许多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深感苦恼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由于农村环境的制约,农村学生普遍高分低能,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但妨碍了自己参加社交活动,影响语言修养,而且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对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感触良深。 
期刊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中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中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可见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搞好语文教材教学,更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少老师都说,课内得方法,课外增阅历。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大量接触课内没有的新内容、新观点、新思路,开阔了视野,激发了语文学习,有
期刊
一、 架设亲信桥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必须在心中装有全体学生,有博爱之心,要成为真正的“明灯”,而不是“冰霜”,让每位学生感到他们时时都在被关注,处处能受到公平的对待。特别是启发差生答题时,更要显示自己的耐心、诚心。如果老师这时对他们的回答多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就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与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多一份亲信,教师与学生就多一分平等,
期刊
前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言行,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
期刊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
期刊
首先,转变课堂核心。改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也即是教师要留给学生大多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在探讨中感悟、体验我们到的教学目标。   记得听过一堂《死海不死》的语文课。其中一个环节我仍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吗?由学生在第二课堂语文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
期刊
一、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学生,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着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针对自卑心理很重的学困生。我常告诉他:“你很行,只要你做定能做好!”只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立刻表扬他们。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说一个人是贼,说多了除了别人怀疑也可能自己也要质疑自己。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口中的美丽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