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大冶市某露天开采石灰岩矿为例 ,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边坡稳定性 、恢复治理等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浅析,通过治理最大限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及大气环境污染源,进而达到修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边坡稳定性;恢复治理
1 矿区概况
湖北省大冶市某露天开采石灰岩矿区位于大冶市北西294°方向,直距约18千米。开采矿种主要为制灰用石灰岩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石的大规模开采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山体的地形地貌,生态景观也破坏殆尽。其无序且不科学的开采方式形成了多个高陡边坡及采矿平台,高陡边坡相对高差大且局部形成悬空危岩,采场内碴石、弃渣随意堆积 。经过多年的采矿活动,原有山体变得满目疮痍,不仅毁坏了原始地形地貌景观,与高速沿线的景观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还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 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矿区位于铁山复式背斜南翼之次级褶皱—太平山背斜的南翼。太平山背斜轴向为北西290度,向西倾伏。核部地层由志留系坟头组、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中石炭统大埔组、黄龙组地层组成,翼部由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和三叠系大冶组的地层组成,北翼由于铁山岩体的侵入发育不完整,南翼发育较全。北翼地层倒转,总体倾向南东,倾角55-70度,南翼地层倾向南西190-230度,倾角50-70度。矿区处太平山背斜的南翼,总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东170-175度,倾角34-46度。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矿区西部外围发育北西西向的走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
3 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经过多年的露天开采,严重破坏了原 有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突出的地环境问题,经 过细致的野外踏勘,结合卫片资料分析,其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原有地形地貌景观 破坏严重;采场基岩裸露,边坡高陡,岩体破碎,存在崩塌、掉块等安全隐患;采矿平台及采坑遍布,矿渣随意堆积,水土流失严重,并在多风季节,沙尘四处飘落,污染周边环境。
3.1 采场高陡边坡
矿区范围内主要存在一个主采面边坡,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是由于矿山开采形成高陡边坡,边坡上存在未经清理的孤石、危石、活石,岩石裂隙发育,在强降雨或极端天气作用下易发生小规模的崩塌、坠石或掉块现象。
根据野外调查情况,将矿区共分为A、B、C、D四个区,A区位于底盘北部,包括一土质边坡和采矿遗留设备设施(运输履带、料仓等),边坡呈西南—东北向,倾向约160°,边坡长约83.8 米,坡角约35-50°;B区位于项目区东北部,为废渣堆积场地,可见一较平缓圈椅状土质边坡分布,坡高约13米,坡角约40°;D区为采场底盘,标高约+69-+73米,可见大量采矿碎石堆积,D区北部可以一通往底盘的运输公路。C区为原采场边坡,根据本边坡区结构面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岩层倾向与坡向的关系,本边坡可分为C1、C2、C3三个区。
通过野外踏勘,矿区内边坡坡面处岩石 较为破碎、松散,部分松散、破碎的块状岩石 嵌、伏在坡面处,稳定性差;局部边坡坡面处 堆积弃渣,在坡脚处出现坍塌现象,稳定性极差,为地质灾害隐患。综上所述,矿区内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好,但局部极不稳定,亟待治理 。
3.2 水土流 失
石灰岩矿的开采(尤其是其露天开采),对 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造成的影响及破坏 较为严重,矿山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破 坏加剧。矿山的露天开采,造成了矿山荒漠化 ,加速了水土流失,山体遗留的土壤的长期淋滤,其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矿区内的绿化植株生存困难,山体大量裸露,使昔日郁郁葱葱、风景秀美的山体千疮百孔,形成 了视觉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工程治理方案
4.1 分项治理设计
(1)坡面削(清)方工程
根据相关要求及黄石地区已有经验,设计对C区边坡分多级马道进行削方,马道宽4m,马道相对高差控制在10m左右,共设置六级马道,分别在标高+80m、+90m、+100m、+110m、+120m、+130m设置马道,边坡角约50°。坡面起伏控制在20cm以内,对凸起岩体位于坡体下方的基岩面不允许有倾斜或垂直坡面存在,马道宽度根据削方后岩体完整程度可适当调整。
(2)马道封边墙及绿化工程
在削方后形成的台阶外侧布设一道封边墙,沿台阶通长布设,与形成的马道长度一致,为1342米,封边墙高0.50m,宽0.2m混凝土封边墙,封边墙外边线距台阶边缘不小于0.5m;沿封边墙底部布设一排泄水孔,距地面为0.30m处,泄水孔倾角5度,倾向墙外,采用φ75mmPVC排水管,孔内保护PVC管外包无纺土工布,孔距3m。
(3)高次团粒喷播绿化工程
由于C2区边坡上部坡体岩溶发育,含大量土体,稳定性较差。根据地区边坡绿化护坡的成功经验启示,本坡段采取高次团粒喷播护坡,既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又能使边坡复绿,与城市景观环境相适宜。高次团粒喷播绿化面积6929.2m2。高次团粒喷播主要采用经特殊生产工艺制成的客土材料,加入植物的种子,并添加许多必要的其他材料,通过喷播、机械或人工作业的方式制成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培养基。这种“人工土壤”具有特殊的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适于植物生长,又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5 治理效益分析
本次治理工程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 相结合,项目完工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矿 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恢复体系。工矿废弃地复 垦规划区内的山地开发、整理,促进了当地内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土地利用面积;林地的增加可减少矿区的水土流失,保护采场内的水土资源,减少扬灰,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构成了稳定性强 、生产能力高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6 结语
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高陡 边坡基岩裸露、采场水土流失及地形地貌景 观的破坏。此外,矿体的露天开采还涉及扬尘随风飘落的环境污染及恶劣的视觉污染。岩质高陡边坡治理设计前的稳定性分析:首先进行整体性稳定性判别,从岩石岩性、岩石产状与坡面角的关系等方面判定其整体的稳定性;然后再进行局部稳定性分析,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确定边坡需清理、卸载的危岩体。绿化工程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生态功能的重点,绿化植株选择耐干旱、生命力强、生长快的树种,充分考虑乡土树种、当地优势树种,在美观、经济的原则下,符合当地文化,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大冶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03年11月
[2]《大冶市土地利用總体规划》(2006-2020年).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06年9月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边坡稳定性;恢复治理
1 矿区概况
湖北省大冶市某露天开采石灰岩矿区位于大冶市北西294°方向,直距约18千米。开采矿种主要为制灰用石灰岩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石的大规模开采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山体的地形地貌,生态景观也破坏殆尽。其无序且不科学的开采方式形成了多个高陡边坡及采矿平台,高陡边坡相对高差大且局部形成悬空危岩,采场内碴石、弃渣随意堆积 。经过多年的采矿活动,原有山体变得满目疮痍,不仅毁坏了原始地形地貌景观,与高速沿线的景观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还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 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矿区位于铁山复式背斜南翼之次级褶皱—太平山背斜的南翼。太平山背斜轴向为北西290度,向西倾伏。核部地层由志留系坟头组、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中石炭统大埔组、黄龙组地层组成,翼部由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和三叠系大冶组的地层组成,北翼由于铁山岩体的侵入发育不完整,南翼发育较全。北翼地层倒转,总体倾向南东,倾角55-70度,南翼地层倾向南西190-230度,倾角50-70度。矿区处太平山背斜的南翼,总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东170-175度,倾角34-46度。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矿区西部外围发育北西西向的走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
3 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经过多年的露天开采,严重破坏了原 有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突出的地环境问题,经 过细致的野外踏勘,结合卫片资料分析,其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原有地形地貌景观 破坏严重;采场基岩裸露,边坡高陡,岩体破碎,存在崩塌、掉块等安全隐患;采矿平台及采坑遍布,矿渣随意堆积,水土流失严重,并在多风季节,沙尘四处飘落,污染周边环境。
3.1 采场高陡边坡
矿区范围内主要存在一个主采面边坡,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是由于矿山开采形成高陡边坡,边坡上存在未经清理的孤石、危石、活石,岩石裂隙发育,在强降雨或极端天气作用下易发生小规模的崩塌、坠石或掉块现象。
根据野外调查情况,将矿区共分为A、B、C、D四个区,A区位于底盘北部,包括一土质边坡和采矿遗留设备设施(运输履带、料仓等),边坡呈西南—东北向,倾向约160°,边坡长约83.8 米,坡角约35-50°;B区位于项目区东北部,为废渣堆积场地,可见一较平缓圈椅状土质边坡分布,坡高约13米,坡角约40°;D区为采场底盘,标高约+69-+73米,可见大量采矿碎石堆积,D区北部可以一通往底盘的运输公路。C区为原采场边坡,根据本边坡区结构面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岩层倾向与坡向的关系,本边坡可分为C1、C2、C3三个区。
通过野外踏勘,矿区内边坡坡面处岩石 较为破碎、松散,部分松散、破碎的块状岩石 嵌、伏在坡面处,稳定性差;局部边坡坡面处 堆积弃渣,在坡脚处出现坍塌现象,稳定性极差,为地质灾害隐患。综上所述,矿区内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好,但局部极不稳定,亟待治理 。
3.2 水土流 失
石灰岩矿的开采(尤其是其露天开采),对 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造成的影响及破坏 较为严重,矿山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破 坏加剧。矿山的露天开采,造成了矿山荒漠化 ,加速了水土流失,山体遗留的土壤的长期淋滤,其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矿区内的绿化植株生存困难,山体大量裸露,使昔日郁郁葱葱、风景秀美的山体千疮百孔,形成 了视觉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工程治理方案
4.1 分项治理设计
(1)坡面削(清)方工程
根据相关要求及黄石地区已有经验,设计对C区边坡分多级马道进行削方,马道宽4m,马道相对高差控制在10m左右,共设置六级马道,分别在标高+80m、+90m、+100m、+110m、+120m、+130m设置马道,边坡角约50°。坡面起伏控制在20cm以内,对凸起岩体位于坡体下方的基岩面不允许有倾斜或垂直坡面存在,马道宽度根据削方后岩体完整程度可适当调整。
(2)马道封边墙及绿化工程
在削方后形成的台阶外侧布设一道封边墙,沿台阶通长布设,与形成的马道长度一致,为1342米,封边墙高0.50m,宽0.2m混凝土封边墙,封边墙外边线距台阶边缘不小于0.5m;沿封边墙底部布设一排泄水孔,距地面为0.30m处,泄水孔倾角5度,倾向墙外,采用φ75mmPVC排水管,孔内保护PVC管外包无纺土工布,孔距3m。
(3)高次团粒喷播绿化工程
由于C2区边坡上部坡体岩溶发育,含大量土体,稳定性较差。根据地区边坡绿化护坡的成功经验启示,本坡段采取高次团粒喷播护坡,既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又能使边坡复绿,与城市景观环境相适宜。高次团粒喷播绿化面积6929.2m2。高次团粒喷播主要采用经特殊生产工艺制成的客土材料,加入植物的种子,并添加许多必要的其他材料,通过喷播、机械或人工作业的方式制成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培养基。这种“人工土壤”具有特殊的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适于植物生长,又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5 治理效益分析
本次治理工程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 相结合,项目完工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矿 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恢复体系。工矿废弃地复 垦规划区内的山地开发、整理,促进了当地内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土地利用面积;林地的增加可减少矿区的水土流失,保护采场内的水土资源,减少扬灰,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构成了稳定性强 、生产能力高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6 结语
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高陡 边坡基岩裸露、采场水土流失及地形地貌景 观的破坏。此外,矿体的露天开采还涉及扬尘随风飘落的环境污染及恶劣的视觉污染。岩质高陡边坡治理设计前的稳定性分析:首先进行整体性稳定性判别,从岩石岩性、岩石产状与坡面角的关系等方面判定其整体的稳定性;然后再进行局部稳定性分析,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确定边坡需清理、卸载的危岩体。绿化工程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生态功能的重点,绿化植株选择耐干旱、生命力强、生长快的树种,充分考虑乡土树种、当地优势树种,在美观、经济的原则下,符合当地文化,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大冶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03年11月
[2]《大冶市土地利用總体规划》(2006-2020年).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