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之乡的悸动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bt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措伦珠的家在嘎玛乡的比如村,这个村子的男人们世世代代以画唐卡为生。但如今,这一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随着一场场雪的到来,一年又快结束了。唐卡画师平措伦珠的母亲决定回家乡住一段时间。我也与平措伦珠一道从昌都回他的家乡嘎玛乡过藏历新年。嘎玛乡位于昌都东北扎曲河上游120公里处,是闻名全藏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这个村子的男人们世世代代以画唐卡为生。
  2010年9月,平措伦珠受聘到了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当唐卡老师。这个学校位于昌都西北昂曲河上游14公里的俄洛桥镇。为了便于平措伦珠上班,学校给他配置了住房和画室,让他们全家搬到了学校所在地,并给他家的唐卡学徒也发放每日5元的生活补助。今年第一届唐卡专业的学生有7个。每天,平措伦珠给学生做一些示范,然后让其自行练习,最后再根据每人的习作进行修改辅导。
  平措伦珠说,他曾经为嘎玛乡唐卡绘画的传承而担忧。以比如村为例,原本都以画唐卡为主业,现在却有不少改学铜佛像煅造了。煅造铜佛像比画唐卡学习时间短得多,工酬却比画唐卡高出5-10倍。在巨大的收入差距面前,愿意坚持画唐卡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画家村或许就会变成铜匠村了。
  如今,学校开办唐卡专业,这些孩子既学唐卡,也学文化,将有利于嘎玛嘎赤唐卡的传承和发展。平措伦珠的家庭画室既是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唐卡绘制方面的培训基地,还是一个对外营业的唐卡画廊。他个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加上出售唐卡的收入,可以让全家老小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好多人想请嘎玛德勒去外面讲学、观光,但是他只愿留在嘎玛乡
  
  在回家的路上,平措伦珠和我谈起了当地手工艺的历史,这要从乡所在地的嘎玛寺说起。嘎玛寺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三大寺院之一。据说第七世噶玛巴活佛却扎嘉措(1556-1603)在世时,为大规模扩建嘎玛寺,从各地请来了众多能工巧匠,逐渐在嘎玛寺下边形成了嘎雪部落,“雪”在藏语里是下方、下部的意思。嘎雪部落主要是唐卡画师、煅铜佛像工匠、石刻工匠、以及木匠、皮匠等民间手工艺人的聚居地。昔日的嘎雪部落,今天成为嘎玛乡政府附近的里妥、瓦寨两个行政村,包括冻中、比如等9个自然村。平措伦珠的家在比如村。这个村子的男人们世世代代以画唐卡为生。平措伦珠的老师嘎玛德勒,就是当代嘎玛嘎赤画派最优秀的画师。
  藏历大年初一,嘎玛德勒特地换上了一件藏式短装,这位78岁高龄的老画师,看起来清瘦矍烁。他说北京、天津、广州等地来过好多媒体人和学者,想请他到外面去讲学、观光,但是他哪里都不想去,只愿留在嘎玛乡!
  嘎玛德勒和同村的人一样,都认为自己居住的比如村是世间最好的宝地:天上有八道吉祥法轮,地上有八瓣如意莲花。村子后山突出的八道山梁是佛陀的法器,而山脉延伸出来的土地在河岸形成台地,经历天长日久的冲积,台地边沿呈现出凹凸状,恰似莲花八瓣。此外,山上的嘎玛寺,受历辈噶玛巴的加持,有无比殊胜的宗教地位。按照老画师的意愿,他更想像村里其他老人那样,长住到嘎玛寺中,每天转经修行,静心准备身后之事。但是家中堆积的一大堆唐卡订单,却让他不能一走了之。老画师说,这些唐卡都是为各大寺院绘制的:41幅《噶举祖师传承图》是青海囊谦县一座寺院的,25幅释迦牟尼佛本生传记》是四川阿坝一座寺院的……在绘制的过程中,女婿降加负责制作画布,嘎玛德勒自己负责起稿,然后由四五个弟子负责上色染色,再由大孙子单增平措负责勾线、开眼。当然,整个过程都是在老画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男人们要画唐卡,于是,驾牛犁田的工作就要靠女人们来做。
  
  由于男人们都要画唐卡,嘎玛德勒的女儿扎西雍宗和孙媳妇益西卓玛两个女人便成为家中最主要的后勤力量。44岁的扎西雍宗性格开朗随和。每天,她都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人,点火、烧茶、准备早餐。等大家吃完早饭后,她赶忙系上围裙,腰间捌上一根毛绳编织的“俄达”(甩石器),吆喝着把20多头牦牛赶到村外的草地上放牧去了。益西卓玛则留在厨房清洗碗筷,准备午饭。她说:“我原来的家在拉多乡,那里是牧区,不像嘎玛乡这样有许多家务,还有田间的农事和山上的牧活,所以刚来时很不习惯。”20岁的益西卓玛嫁到这里来已经2年了,生下了一个女儿,也渐渐适应了每天忙碌的生活。去年县里给每家都打了自来水井,她现在不用到很远的溪边背水回来了,还可以用上洗衣机。益西卓玛说,厨房里还新添了燃气灶,是前不久县里面来人组织每家修的沼气池,家中临时有客人来时,用它烧茶很方便。
  新年期间,嘎玛乡的手工艺人都要放假5天。嘎玛德勒家的画师们都放下手中的画笔,收拾房子、准备年货。扎西雍宗和益西卓玛则辫了新的发辫,佩戴上珍贵的首饰,一袭节日盛装妆扮。一家人围在厨房里,看着康巴卫视的节目,炸油果子、包包子,迎接新年的到来。
  初八这天,扎西雍宗准备了油果子和蔬菜,去了嘎玛寺。因为叔叔嘎玛土登、二儿子才旺格勒和小儿子泽仁朗加都在嘎玛寺出家。在嘎玛乡,大部分家庭都有一两位成员成在寺庙出家,成为宗教职业者,他们居住的僧舍和日常生活仍然依靠家庭供养。出家的人常常回到家中休假、主持宗教仪式活动,在家的人也常去寺院探亲。寺院是他们的另一个家,是老人安度晚年之地,也是家人到寺院参加法会时的落脚点。每年藏历元月初十,嘎玛寺都会召开“才吉”大法会,有羌姆表演,热闹又好看。对于嘎玛乡的人们来说,参加大法会,既是宗教的体验,也是世俗的聚会,十村八乡的人们都聚在这里看羌姆表演,看亲戚、朋友,当然也看美丽的姑娘和帅气的小伙儿。
  等到布谷鸟开始叫了,嘎玛乡的人们就要忙起春耕。由于男人们都做手艺绘制唐卡,这里驾牛犁田的工作就要靠妇人们来做。在别处,这应该是男人们才干的活。不过近年来情况又有所改变,政府出台了面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的政策,鼓励家庭购买小型拖拉机,于是,机械化作业使这项重活又重新成为男人们的事。播种完毕,就得准备转场了,在庄稼破土出苗之前,女人们得把牲畜赶上村子后山那边的高山牧场。而此时嘎玛乡的画师们,又要开始外出游艺了。
  
  其美次仁说,优秀的唐卡画师是不会跑去挖虫草的,而是一心一意专注于绘画。
  
  其美次仁是嘎玛德勒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我到达他家时,他正收拾着行李,准备到拉萨去画唐卡。在外游艺是唐卡画师的传统生活方式,但这一生活方式也在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的嘎玛乡才恢复画唐卡不久,除了像嘎玛德勒那样有名的大画师是工作自己找上门来之外,普通的画师都要结伴到外面去找工作。当时15岁的其美次仁才是初学唐卡的小学徒,他跟着邻村的另外两位画师一道去了青海玉树、四川甘孜等地,一是将自已画好的唐卡带出去卖,二是去看各个寺院是否需要绘制唐卡或壁画。由于信息、交通不便,画师们的游艺生活也极为艰辛。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唐卡的商人和画廊应运而生。已成为唐卡画师的其美次仁与同乡的画师们一道受聘到拉萨、成都等城镇市画唐卡,日薪100元。
  如今,其美次仁已是一名优秀的画师,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画室。他可以通过电话接唐卡订单,并借助银行转帐和邮政特快专递的方式,使画师与施主之间的合作更加便捷。
  虽然近年来嘎玛乡通往外地的公路交通路况比起20年前已有极大改善,但受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区复杂地形所限,画师们仍感出行不便,绘画材料和生活物资相对匮乏。因此嘎玛乡有不少画师举家搬到了昌都、玉树、拉萨等城镇,以画唐卡为生。其美次仁则喜欢带着自己的一班人马,在拉萨租房子画唐卡。他还在拉萨买了辆越野车,以后在各地游走就更加方便了。
  正在和其美次仁一起工作的几位画师又谈起了老家嘎玛乡。再过几天,他们决定回家乡参加一年一度的祭山神仪式。听说,每到藏历六月十五祭山神之时,许多地方都会发生乡与乡之间争抢山神的事件。表面上,人们的行为是在争神,但实际上是为了争山神属下的草场以及山上的虫草。在过去,这种植物只是藏药中的一味药材,山上长着没人理会,如今被炒成了天价,1根20-100元不等。因此,到了藏历三、四月(公历5、6月),大人小孩都往山上跑。其美次仁告诉我,嘎玛乡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纠纷。嘎玛乡的山神名叫毕丹西绕,画师之所以去朝拜这位家乡的神,是因为他能保佑经常外出游艺的画师出入平安。优秀的唐卡画师是不会跑去挖虫草的,而是一心一意专注于绘画。
  对于今后将在哪里安家?其美次仁说自己仍然不能确定。在外多年的游艺生活,开阔了其美次仁的眼界,也使他心中思考的不只是家庭生计问题。他说自己有两个理想,至今都还未实现。一是想成为一位十分杰出的唐卡画师;二是想办一所唐卡学校,把嘎玛嘎赤唐卡更好地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作战需求早期酝酿  英国海军有关新一代舰载预警系统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英国海军念念不忘英阿马岛之战中特混舰队防空警戒力量严重不足的惨痛教训,首先考虑的是改装即将装备的“灰背隼”反潜直升机,用于执行空中预警任务,以便在21世纪初接替“海王”预警直升机。  从1997年开始,英国国防部经过几年的初步分析和论证,在2001年正式启动了“未来建制空中预警”(FOAEW)计划,初步
【摘 要】一线学校和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和实践成果,积极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和教师善于总结经验,较少开展实证研究。对此,研究人员选取了2017~2019年杭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教科研的部分优秀成果报告,从大数据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据;实证研究;成果报告;统计分析  一线学校和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和实
接到朋友电话,说已到拉萨了,相约8月一起开越野车走川藏线拍鸟。听到这番诱惑,我坐不住了,于是急忙订了机票……西藏圣地,我来了!  这个夏天成都天气开始热起来,恰好是自己有时间的时候,接到朋友兼鸟类爱好者唐军的电话,说开越野车进拉萨了,8月初一起开车走川藏拍鸟回来。动了这个念头后,人就坐不住了,于是急急得在7月中旬订了机票……西藏圣地,我来了!  整趟行程大概记录的鸟种有200种左右,因为此行的都是
拉丁学名:Naemorhedus baileyi  别称:红斑羚、红山羊、红青羊 科:牛科  是典型的林棲动物,体长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为20千克左右。四肢粗壮,蹄子较大。多活动在密林深处较空旷或林缘多巨岩陡坡的地方。活动范围小而较固定,活动高度一般不超过林线上限(除少数外)。  雌雄均具一对黑色角,短而圆,向上后方倾斜,基部有环棱。体型与斑羚相似,但头部、颈、体背以及四肢均
比如既有“那秀”(黑河下游)之别称,同时也有“康堆”(上部康区)之名,在藏北高原与藏东横断山区之间,比如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比如县见诸于文献的考古记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7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现西藏文物局)负责那曲地区文物普查的一个小组,在比如县调查发现了3处共7座石棺墓。  一处位于县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原蓬盼区行政驻地附近(今香曲乡培巴村),地处4030米
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世界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两周年之际。两年来,这里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被誉为雪域高原的文化地标。  来自河北的参观者廖新华之前对牦牛了解不多,观展后惊呼“大开眼界”。为何要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感恩牦牛厅”墙壁上的两句话,诠释了藏民族与牦牛的关系。一句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如是评价;一句是“凡是有藏族的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提出了“共同学习”的原理,认为所有的共同学习方法都包含了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除了共同学习的这个想法外,小组学习强调使用全组目标和全组成功的方法,只有全组所有的成员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才算达到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方面,音乐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因此,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要注重提倡在共同学习中潜
一位24岁的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独自骑单车踏上了从丽江到拉萨的征程。途中他几乎摔下悬崖,在藏獒与野狗的夹击下狼狈脱险,由于食物中毒而上吐下泻……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走下去……  这是电影《转山》所讲述的故事,也是我们这次重新行走的路线。这条路,包含了滇藏公路丽江至芒康段及川藏公路南线芒康至拉萨段。可以说是中国西南部独具魅力的一条自然景观大道。沿途翻越白马雪山、红拉山、
高原彩虹 西藏之桥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落后的交通瓶颈制约着西藏社会的发展。1954年,川藏和青藏公路的通车,犹如两条金色的哈达,把内地和拉萨连起来,西藏百年交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同时,与之配套的贯穿和横跨于西藏山川、河流的大小桥梁设施建设,也在高原起步。美丽的岗嘎大桥  1954年,在西藏工委的领导下,交通桥梁工程技术人员、驻藏部队、藏族同胞共同参与,率先在拉萨河建起了跨河的拉萨大桥,结束
简介:这部电影题材特别,它以散文式的笔调、山峦般的沉静、泉水般的节奏,意味深长地讲述了老马帮土登爷孙俩帮助汉族小伙王翰林去贡嘎山完成一家人多年夙愿的故事。由国家级“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林强与著名摄影家多吉彭措根据自己拍摄贡嘎山三十余年所见所闻的真实故事合作编创。  推荐:这是一部有着英雄主义特质的电影,导演多吉彭措以作者的视角,来展示故乡真实面貌,还原了本民族人民当代现实生活图景。让各阶层藏族人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