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尾村:红色“小井冈”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IRREL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三进水尾,在此筹粮筹款、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两度建立乡级红色革命政权,带领水尾人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打游击等革命斗争,演绎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革命壮歌。这就是位于福建省建宁县客坊乡的红色“小井冈”——水尾村。
  一
  春天春日春风爽,
  革命歌声传四方,
  人人参军好,
  革命歌声扬,歌声扬。
  夏天夏日夏风长,
  世间唯有红军强,
  乡村有武装,
  不怕天热去打仗,去打仗。
  ……
  ——建宁山歌(摘自《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建宁分卷》)
  水尾村地处闽赣两省三县交界之地,置身于武夷山脉中段南麓群山环抱之中,东邻宁化安远杜家、井坑村、本乡中畲村,南邻江西广昌塘坊乡,西接江西广昌尖峰乡及本乡的龙溪村,距建宁县城70公里。
  1930年初,在闽赣边界深山老林中的水尾村的山间小道上,走来一队行色匆匆、身穿粗布灰色军装的队伍,从此,打破了这个小村庄的宁静。那是参加完古田会议后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的一支队伍,经建宁县的伊家湾、山下、客坊、中畲、水尾、龙溪等乡村,前往江西广昌。红军队伍打来了的消息很快传遍各村,那支红军队伍纪律严明、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更是给各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这为日后的筹粮、筹款、扩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拉开了水尾作为建宁苏区的革命基点村、中央苏区的重要通道、赣南苏区与闽西北苏区之间重要的红色交通站点发展的序幕。之后,水尾村更是被誉为建宁苏区红色小后方、红色“小井冈”。
  二
  红军同志开来啰,
  千万群众笑呵呵。
  欢迎你,
  我的红军哥。
  ……
  红军哥哥要走啰,
  千万群众笑呵呵。
  欢送你,
  我的红军哥。
  祝你一路打胜仗,
  早日凯旋把家还。
  欢送你,
  我的同志哥。
  ——建宁山歌(摘自《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建宁分卷》)
  自从知道毛委员带着红军队伍打来了之后,不少水尾村的群众都在心里暗暗期盼红军队伍的到来,编了山歌私下传唱。然而,这一盼,就是一年多,才迎来红军第一次进驻水尾村。
  1931年初,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红军决定乘胜挥师东进扩大战果,在闽赣边界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和根据地。2月21日,红军总部发出胜字第6号命令——《继续东移加紧筹款的命令》。按照总部命令,红一军团第四军第十师一部从江西广昌翻越船顶隘,进入建宁包括水尾村在内的西北各乡村,打击地主武装保安团,宣传党和红军的纲领政策,开展打土豪分浮财、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发展革命积极分子等工作,成立红色政权乡人民革命委员会及农会、贫农团等组织。同时,组建了两支游击队,扩红100多人,开辟了包括水尾在内的建宁西北游击区,为创建建宁苏区打下了基础。水尾村从此成为闽赣两省苏区的重要通道。
  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打响前,在建宁水尾等地的红四军第十师所部全部撤回江西准备反“围剿”作战。1931年6月,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建宁全县70个乡村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在红军工作团的帮助下,水尾村群众纷纷响应号召,农会、贫农团、妇女会、赤卫军、少年先锋队等革命组织相继成立,并选举产生了隶属黄泥铺中心区革命委员会的乡苏维埃政府。
  红军进驻水尾村期间,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田,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参加革命的斗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大家踊跃支前,纷纷捐谷捐米送菜,主动烧茶送水,装茶水的木桶上写着“请红军喝茶”,放在路边,红军战士喝了连声称好茶;还有帮助抬红军伤员的,有的人家里主动接纳和照料红军伤员……当时水尾村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劣绅土豪,吃众霸吊,红军一到,罪孽全报。”此时,红军搭戏台搞演出、召开群众大会,写标语、画漫画,宣传红军政策与纪律,与群众打成一片。据时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员的吴德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农学院副院长)后来回忆,他当时在建宁画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漫画,其中一幅画的是帝国主义洋鬼子牵着一条狗,狗身上写了蒋介石的名字,一旁画了红军拿铁锤打狗,洋鬼子大叫:“我这条心爱的狗就没命了。”如今,这幅漫画依然保存在水尾新屋里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的墙上,无言地讲述着那段难忘的记忆。
  正当红军在水尾发动人民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革命斗争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诱敌深入,主力红军回师赣南。1931年6月下旬建宁、广昌、南丰游击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南广建独立团,配合红军后卫团在中畲、水尾一带游击,转战于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掩护红军主力回师赣南第三次反“围剿”。不久,驻水尾的红军因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撤离水尾,水尾群众纷纷前来相送,依依不舍。部队走后,水尾苏维埃和赤卫队转入地下活动,水尾村就此沦陷。
  在经历了短暂的白区生活后,水尾群众迎来了红军的第三次进驻。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其中红四军某师在水尾设立指挥部。再度恢复建宁苏区后,在水尾设立水尾乡,属客坊区,管辖水尾、龙溪两个基点村,水尾村红色政权得以恢复。
  然而,好日子也是短暂的。1934年5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建宁县城失守,红军主力经建宁西南撤入宁化和江西,闽赣省机关迁驻建宁伊家都上村,闽赣军区将所属地域划分为两个作战分区,第二作战分区司令部驻水尾。建宁县委暂时移驻水尾,积极协助闽赣第二作战分区,在水尾设立被服厂、兵工厂、红军医院、苏区银行。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南方各根据地转入游击战争。11月,由建宁县委、县苏干部及游击队200多人组建成的建宁县基干游击队,与广昌独立团、广北游击队、宁化边界游击队共1000多人,在水尾合编成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设在水尾。游击队以水尾为中心在闽赣边区坚持开展游击斗争。12月,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占领了建宁县大部地区,对水尾闽赣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实行残酷“清剿”。1935年2月,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在水尾村进行整顿后,在水尾、中畲、罗源、升东、伊家和闽赣边区坚持反“清剿”斗争。3月,国民党军包围了水尾村,闽赣基干游击队奋力向广昌方向突围,伤亡很大,其中一小部分转移到龙门山一带,水尾被国民党军占领。6月,在龙门山一带活动的游击队被包围在白云寺内,游击队全体壮烈牺牲。至此,水尾作为建宁苏区及游击区的最后阵地完全沦陷。
  闽赣基干游击队被打散后,部分队伍先后被编入闽赣军区独立十二团,又随十二团编入闽赣新编第一团,后撤往尤溪等地,全军覆没;另有一小部分后来与闽北游击队会合,随闽北游击队在建宁、泰宁边界等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一直到1938年1月,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奔赴抗日前线。
  三
  东边天上太阳红,中国出了毛泽东。
  领导人民分田地,拔掉穷根得翻身。
  肥沃土地回老家,翻身农民笑哈哈。
  农民翻身生活好,丰衣足食乐太平。
  吃水莫忘挖井人,翻身莫忘共产党。
  穷苦农民得解放,永远跟着共产党。
  ——建宁山歌(摘自《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建宁分卷》)
  作为建宁县三个中央红军村之一,水尾村的发展与建宁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同步的。80多年前,红军三驻水尾,两度建立乡级红色革命政权,先后驻扎和设立了被服厂、红军医院、苏区银行、红军兵工厂、县苏维埃政府、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等,留下了许多令人铭诸肺腑的红色故事和饱含红色文化的旧址遗迹,成为永不忘怀的红色记忆和宝贵的红色财富。至今,草鞋队打草鞋支援红军、女贞子“红军树”、保护红色标语、白云寺烈焰英魂等故事仍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
  革命历史波澜壮阔,红色文化传承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如今,红色“小井冈”——水尾村依托革命旧址群、革命史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已经成为福建及周边地区闻名的党史教育、研学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千年古村的薪火永续、传承发展,需要几代人甚至数代人的奋斗和积淀。如水的时光,没有带走水尾那鲜明的红色印记,反而让這片红土地变得越发厚实,让红色基因深深地融入了这个村子的文化之中,成为水尾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水尾文化的沉淀与升华,见证着水尾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责任编辑 陈美者
其他文献
红 军 井  在这里种一棵树,你就种下了  一片新绿、一束花香  一树果实或一地鸟鸣  在这里打一口井吧,1931年夏初  一个浓重的湖南口音  像春雷在這里炸响  伴着渔家傲的平仄  一股清泉从地心里喷涌而出  从此,这里西接赣水,北连卢沟  东入闽江,直通大海  红军井,仿佛一个隐喻  我要让那个手握毛笔  一生用湖南口音唱歌的人  住在我身体里  让那个续了一大把络腮胡子  左手镰刀右手锤子
1930年1月,林畲  一支队伍走来,穿过硝烟  行进在连绵茂密的森林里,行进在夜色中  不用带火把,因为他们怀揣火种,红色的火种  丛生的荆棘,崎岖的山路,湿滑的青苔  皆倒伏在铿锵的脚步声里  一支队伍走来,落脚在崇山峻岭的小盆地  ——林畲,宁清归的枢纽  夜已深,住在“诒燕第”的伟岸身影  望着窗外,望着寒夜的星星  谋划今日向何方,已看到红旗像星星之火  燎原武夷山下,燎原整个大地  一
这个广袤的大自然是野生动物们的土地,它们是主人,人类是客人,当然也得小心翼翼客随主便才行。    南部非洲的循迹神话,传说中一直是布须曼人的专利。住在非洲,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大自然。这里没有大上海高楼大厦的地平线,没有世博园的灯光彩影音乐喷泉,但是,要让孩子们了解、热爱、熟知、尊重、畏惧大自然,让他们去经历空旷的原野,高阔的天空,经历那种蓦然回首看到野生动物的惊喜,住在非洲可是最佳选择。所以今年假
今年2月,一位老人在重庆市大坪医院成功地进行了西南第二例阴茎假体植入手术并重新拥有了“性”福生活。而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33年。是儿子们的孝心和医学的进步,让这位因抢险被挤压成脊柱受损、丧失性功能33年之久的方成明老人重获“性”福,从而拥有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英雄“无性”苦难言 糟糠之妻休了夫    今年62岁的方成明曾经是重庆某单位的机修工人,在1973年3月的一次抢修任务中为救工友而
父亲与女儿,相携20年,从彰化到闽南,再到瑞金,终于到了命运要他们分手的时候。  那一夜,冷雨,女儿在台上歌舞,為将士壮行,不知道父亲,是不是站在台下的无数观众中的一个。  多年以后,活下来的人们对井塘的那一场会演记忆如新,那是许多人生命的绝唱,凋零之前,载歌载舞,篝火熊熊,激情燃烧,随后一去不返。  施家姐妹是那一夜最美丽的花朵,年轻、知性,这样的年纪,应该在学校,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啊。革命的洪流
一株40年前种下的树怎么会有100多年前的记忆呢?可它,髯须垂垂、藤根盘错,分明就是一位阅尽百年的隐市老者,连呼吸都流淌着积厚流光的气息。难以细数的枝干拔地而生,交错相拱,枝枝向上,聚拢成干。朴而不庸,矜而不卑,它安静地站在吴石故居通向大路的路口,像一位引导者,又似一位守护者,满怀殷切诚恳的心思。据说,它原本只是一株盆景,长着长着,就有了这般的古意沧桑,有人说,是这里的水土特别适合榕树的生长,我却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共福建省委遵照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南迁闽中。1944年3月开始,省委机关主动从永泰青溪撤出,转移至德化坂里牛寮沟,在这里开展了近4个月的抗日反顽斗争和整风运动。  ——写在前面的话  搭 竹 寮  这里,处于戴云山腹地,石牛山脚下,山高壁陡,气候温暖,土壤肥厚,常年湿雾迷漫,生长着茂密的竹林。公路蜿蜒而上,车窗外,屋旁,山腰山脚山顶皆翠
七十多年前的闽中德化,是抗日反顽一线,福建省委机关执行中共中央“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两百余位革命将士于1944年先后从闽北、永泰等地转移到水口牛寮沟,深入发展地下党组织,开辟红色线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出不朽的功绩。时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让我们重温历史,去一同感受这片红色土地的峥嵘岁月。  ——题记  坂 里 星 火  闽中德化,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石牛山,峰峰相连一路跌宕。民瘼千年,山高水
(9月百姓药房) 从出现绝经的症状开始,或者小于60岁之前开始激素补充是“黄金时期”,这时补充效果最好,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好处最明显。  52岁的李女士前些日子绝经后感到身体不适,从朋友那里听说“回春药”有助于减轻这些症状。但她又从网上看到,补充雌激素可能会导致癌症。李女士前来咨询我,我告诉她,这个药是不可以随便乱吃乱用的。那么,快要绝经或者已经绝经的妇女,到底需不需要补充雌激素?能不能补充雌激
8年前,父亲在一帮钓鱼迷的鼓动下,率先买了一部价格不菲的手机,说是为了方便钓鱼迷之间的联系。当时,与他年纪相仿的55岁左右的人群当中,拥有手机者寥寥无几。买回后,母亲和我们三姐妹都笑称父亲为“老弄潮儿”。  如今,都已退休的父母仍住在老家,而我们三姐妹陆续把家安在了外地,这样一来,远在老家的父母成了我们最大的牵挂。平时,除了打电话,短信成了我们最好的沟通方式。  每到换季时节,我就能收到诸如“你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