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语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_F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木,我有着特别的感情。
  小的时候,祖母门口的小庭院长了两棵枣树:一棵甜枣树,一棵蜜枣树。菜园里还有一棵无花果树和一棵高大的柚子树。果子快成熟时,我们就开始仰着头盼,盼着枣子和无花果早点泛红,成熟。那时我们这些孩子都没有零食吃,祖母家的这几棵枣树、无花果树满足了我们对零食的向往。
  那时的生活很简单,对幸福的要求也很简单,嘴里填满甘甜的果实,心中就觉得很快乐。大人们要为生计忙碌,而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一心想的就是怎么弄到吃的。
  后来,祖母家的庭院被拆除了,盖起了商品房,这些果树也被连根挖起,不知去向。
  初恋的时候,第一次去男朋友家中,竟然意外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木棉,没有翠绿的叶子,只有红硕的花朵。那时不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树,只觉得这树格外壮硕,花朵格外鲜艳,心中暗暗称奇,很是喜欢。后来一问,才知道这是木棉花,木棉花又被称为“英雄花”。南宋刘克庄曾写道“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写出了初见木棉花的惊喜和震撼。明代屈大均写木棉“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则写出了木棉的英雄之气,豪壮之气。我以为,木棉花的男性气质更浓郁一些,那就是刚硬,不屈。舒婷的《致橡树》则把自己写作是“木棉花”,赋予木棉花女性的特质,这倒是很出乎我的意料。
  年轻时候的爱情,不管不顾,以为爱情可以当饭吃,即使远离亲人家乡都无所畏惧,颇有“英雄一去不复返”的豪气,现在想来,觉得十分幼稚可笑。
  不过,青春需要最热烈的色彩,无所顾忌的绽放,即便走了许多弯路,回头去看,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前几年去永泰的云顶,一路上见到“飞湍瀑流争喧豗”的美景,还见到许多高大的树木。此处针阔叶林混生,藤本植物缠绕其间,颇有特色。虽是盛夏,行走在高大的树木和瀑流之间,只觉得清爽宜人。这里的空气非常好,做几个深呼吸,就觉得肺部似乎被洗过一般,格外舒畅。我喜欢植物,喜欢流水,喜欢接近自然。在自然的树木、流水间行走,整个人是放松的、平静的,不再有城市生活中感受到的紧张和压力。
  对于木,不仅是我个人喜好,而且很多有志趣的诗人也都对木都格外偏爱,他们借木抒怀,留下许多精美的诗句。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作《东溪》有诗云“野鳧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这一联诗深得我心。“老树着花无丑枝”一句颇有生活情趣,显得俏皮可喜,由此可见诗人恬淡悠然的心绪。而杜甫的《古柏行》写眼前所见的柏树“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参天古树本是十分奇特难得,最后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慨“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再好的树木,无人欣赏,也是没有用途的,只能徒老山林!
  说到底,木是自然之物,它该开花开花,该落叶则落叶,并不管人间之事,它们活得自在、洒脱。它们拥抱阳光、接纳鸟雀,倒是人,偏偏多事,将自己的情感一厢情愿地系了上去。
  有一个做木业的朋友,他对木的感情格外深厚,一聊到木,就两眼放光。他说:木是会呼吸、有性格的。每一种木都有自己的语言。我喜欢木质的家具,光是凝视木的纹路,都能让我感觉时间的静止和流动,让我的心安静下来。年轻的时候,我喜欢许多外在的东西,喜欢四处奔波,喜欢赞美和鲜花,喜欢热闹和所谓的成功,而现在,我觉得生活的本质就是像木一样,那就是:简单、纯粹、自然。
  是的,无论是长在大自然中高大挺拔的树木,还是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木质家具,它们都能带给我们平静和幸福的感受。而这正是我们亲近木的原因。
  爱木,是因为木就是木,如此而已!
其他文献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汾水关,离我家仅几里路程。汾水关是324国道上,福建与广东交界处一个天然的壑口,壑口两侧群峰列障,形成“东连五福,西接两广”的山隘。小时候,我经常和祖母,步行经过汾水关到广东省饶平县走亲戚。祖母从广东嫁到福建。每逢娘家节日,祖母都会回娘家走走。小时候的记忆里,汾水关周边尚无人烟。  十来岁时,我和姑姑、姑父等几个人到广东饶平县黄冈镇看戏。至今依然记得看的是潮剧《十五贯》。剧中“
期刊
一  1930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海风徐徐中有些凉意。在厦门前往漳州的路上,沙土纷飞。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罗明与军委书记的王海萍,前来为陶铸送行。罗明说:“该说的话,此前都已经说过了。”陶铸点点头,默默地握着罗明的手,继而又去握王海萍的手。无言地道别,成了他们内心展示的风景。  领导们离开后,陶铸拥抱了叶炎煌。他说:“在厦门,你帮我很多,这不,搭乘的这辆马车,也是你老兄帮忙联系的。谢谢了!”  叶
期刊
平和多山,上千米的山峰就有31座。最有名的是灵通山,火山地质公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为有“南方的悬空寺”灵通岩而成名已久,黄道周也曾登临留墨。最高的是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如今茶香满山,不久也将樱花满园。这两座山的风景不在山顶,灵通山则是悬崖峭壁,不易攀登,我心有所想,却都没能爬上山顶。我真正登顶的是平和的第二高峰,平和與永定的界山仙洞山,海拔也超过1500米了。山顶上有座石垒的小庙,香火很旺,
期刊
尽管中国绘画著述里关于黄道周的记录稀少,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研究其绘画作品的兴趣。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出生于漳浦县铜山(现东山县),自幼聪敏好学,曾游学于闽广一代,有“闽海才子”之誉。天启进士,南明福王、唐王之重臣,率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黄道周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他博学多才,精通理学、易经、诗文、书画。乾隆帝评价其为“不愧一代完人”。  傅抱石编
期刊
作家莫言说:从某一种意义来讲,看电影确实比吃饭重要。这个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经历过大饥荒的苦难,可还是把看电影看得比吃饭重要,宁可饿一天肚子换来看一天电影。作为七零后,我没有经历过饥饿年代,但是从小也很喜欢看电影。小时候农村没有电,没有电视,看电影只能在室外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露天电影。说起露天电影,在中国农村,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都不会陌生。打我记事起,每逢村里放映电影,我都是在妈妈的背上跟随她
期刊
一个人从一座城市来到另一座城市,或从某山区来到某座城市,为的是等待机会,争取机会,把握机会,飞黄腾达,实现人生的某个重要的转折,可是,机会一次次的擦肩而过,他失望了,也衰老了,于是就感叹命运捉弄人。他每天不停地忙碌着,拼命地工作着,后来终于实现人生预期的愿望,却因此失去了许多东西,包括与爱情一次次地擦肩而过,最后孤零零的身影被夕阳一再拉长,这种凄美的结局,确实会给人以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人生的意义
期刊
乡村的振兴与宜居,在当下人看来未必与水井有关。但是,乡村生活的文化情愫,却离不开饮水之源。  一口水井从大地深处,滋润着村庄,留住乡情与记忆。曾经是全村老少珍爱的生命之源,不仅养活了村庄的人,更是一座村庄的“同心圆”,村里人爱之护卫之,视同自己的眼睛。  我的出生地,诏安后港新圩村,原是解放前开辟的“圩”,这里房子的格局就是回字形留有四个门,其中北边有个“圩门”。家家有阳台、店面。在格局未被打破时
期刊
几十年,接触无数人,说讨厌下雪的,几乎没有。  赖床的小孩子听妈妈说外面下雪了,会一骨碌爬起来,从梦中回到现实,睡意全无,再看满地是雪,仿佛又到了另一种梦境。这梦境是清醒、真实的。于是雪文化产生了,堆雪人,打雪仗,踩雪,吃雪,到处奔走看雪……  喝酒的人,即使囊中羞涩,即使日理万机,这时喝酒也是义不容辞的,天经地义的,不是平时只为了酒瘾,为了暖和,为了交流、办事,当下只觉得多了一种情趣,那就是因为
期刊
久居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我很想趁著春暖花开,鸟鸣啁啾的季节,带上满怀的好心情,到离家不远的郊野公园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那份独处的静谧。  走出小区的大门,我沿着蜿蜒的小路,步行六分多钟,便来到郊野公园的长廓里,这里是观景揽胜的最佳处,极目远眺,公园周边的秀色风光尽收眼底。突然,我发现在长廊的尽头,有一位女孩正手捧书本,静心阅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不忍去打扰她。在这凉爽宜人的清晨,面对长廊
期刊
越发到这个时候,越能明白为什么“父母在,不远游”,我实在不想像上一次一样,连自行车都没架好就要接受一个人的远离。所以这次到漳州出差我颇为拒绝,也焦虑了许久。  再次来到这里,我才知道我欠这个城市太多。我在这里呆了四年,竟是到了大四才独自走入最大的公园,逛了最大的超市,而且还是自以为教招失利满腹愁肠的时候。  开会间余我骑着小黄车穿梭在腾飞路,胜利路,街道的两旁店铺鳞次栉比;穿过安然桥,也是车水马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