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必要的思想品德修养的主要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的重要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按照中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真善美,从而获得更具有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教学空泛、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表面化,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在近几年的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发现,主要的误区是:忽视学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陷入空泛教学境地,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表面化,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一、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使教学空泛
任何学科都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学生的学习是在知识上的一种运用和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更是如此。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这些知识不仅是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他们技能的重要途径。
我们就以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为例进行解说。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个也会感到迷茫和困惑,自然无所收获。
笔者以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到:①优化教学资源,教学时应改变课程内容难、涩、偏等现状,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无时无处不在;②注重生活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练习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事例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品德价值要求;③注重知识的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知识是他们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内容;④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过于追求形式和新颖,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能够体现“新理念、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大胆使用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让人们觉得确实耳目一新。不过一旦过多,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我们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发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教学效果自然就收效甚微。
对此,笔者以为,教学的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注意教学目标和时效性,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而设计,做到“有的放矢;②注意思维的拓展性,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③注意教学思维模式的发展创新性,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和发展创新。
三、价值观培养浮浅,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我们知道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在“明辨知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教育和感化,让他们的精神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新课程把教学过程堪称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要方法。一旦偏离这样的方向,肯定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当前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表面化,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一方面,容易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可有可无,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不能从中得到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于是,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课堂,越来越成了大家的行动追求,这种温馨的背后却隐藏着美好价值观的缺失。
对此,笔者以为,走出价值观培养表面化的误区,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①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让学生充分发挥意见,并不等于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纠正和评价;②鼓励学生积极辩论,让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让他们懂得“实践是评价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正内涵;③鼓励课堂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鼓励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进行有效互动生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④发挥生活教科书的作用,利用现实社会中的高尚任务和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社会的真、善、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更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
综上所言,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要在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相长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在近几年的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发现,主要的误区是:忽视学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陷入空泛教学境地,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表面化,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一、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使教学空泛
任何学科都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学生的学习是在知识上的一种运用和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更是如此。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这些知识不仅是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他们技能的重要途径。
我们就以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为例进行解说。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个也会感到迷茫和困惑,自然无所收获。
笔者以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到:①优化教学资源,教学时应改变课程内容难、涩、偏等现状,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无时无处不在;②注重生活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练习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事例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品德价值要求;③注重知识的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知识是他们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内容;④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过于追求形式和新颖,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能够体现“新理念、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大胆使用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让人们觉得确实耳目一新。不过一旦过多,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我们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发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教学效果自然就收效甚微。
对此,笔者以为,教学的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注意教学目标和时效性,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而设计,做到“有的放矢;②注意思维的拓展性,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③注意教学思维模式的发展创新性,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和发展创新。
三、价值观培养浮浅,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我们知道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在“明辨知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教育和感化,让他们的精神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新课程把教学过程堪称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要方法。一旦偏离这样的方向,肯定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当前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表面化,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一方面,容易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可有可无,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不能从中得到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于是,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课堂,越来越成了大家的行动追求,这种温馨的背后却隐藏着美好价值观的缺失。
对此,笔者以为,走出价值观培养表面化的误区,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①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让学生充分发挥意见,并不等于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纠正和评价;②鼓励学生积极辩论,让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让他们懂得“实践是评价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正内涵;③鼓励课堂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鼓励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进行有效互动生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④发挥生活教科书的作用,利用现实社会中的高尚任务和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社会的真、善、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更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
综上所言,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要在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相长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