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淋巴瘤病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内淋巴瘤病较为罕见.对其性质及组织来源有过长期争论.目前通过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表明它属于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的-种.绝大多数为B淋巴细胞来源,极少数为T淋巴细胞来源.诊断上需与血管肉瘤、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血管中心免疫增生病及反应性血管内皮瘤病等皮肤疾病相鉴别.血管内淋巴瘤病预后差,早期按全身性大细胞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方案治疗有可能达到较长期缓解.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发现细胞表面及其基质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在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功能,该类蛋白质分子统称为细胞粘连分子.本文介绍了细胞粘连分子的分类与生物学功能,综述了其在某些皮肤病中的表达缺陷或异常.以及对它研究的前景.
介绍了斑秃的各种新疗法:局部免疫疗法、系统免疫疗法、接触刺激物治疗、光化学疗法以及皮质类固醇的外用及系统疗法.并介绍了各种疗法的作用机理、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期刊
为了观察循环免疫复合物(如CICs)在抑制麻风杆菌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方面是否起到了显著作用,作者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抗原采用犰狳来源的麻风杆菌(ML)的无细胞抽提物(CFE)和精制的纯蛋白衍生物(PPD)。用聚乙二醇(PEG)沉淀麻风病人(TT/BT4例,BL/LL5例,ENL4例)血中的CICs,以4名健康的麻风实验工作者作对照。
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中巳知,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及氧自由基等是作用强烈的低分子炎症介质,直接介导血管损伤和炎症;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对血管炎症的产生起重要的协调作用;某些自身抗体和血管损伤标志物已成为血管炎活动性的良好指标.
本文报告1例37岁男性意大利患者,给予头孢噻甲羧肟治疗须疮,用法为1g肌注每日一次,几天后患者自觉整个躯干部瘙痒,在治疗第8天于胸前出现松驰性大疱及结痂,并逐渐累及后背和头皮。体检时在躯干及头皮可见上述皮损,但未见粘膜损害,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既往报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UVB照射诱导的分子量为40kD,等电点为8.8的物质可抑制白介素-1(IL-1)的活性。在银屑病表皮中IL-1活性明显降低,认为是由于有作用的IL-1α减少,无作用的IL-1β增加所致。
期刊
三并萘芬(terbinafille)是一种新的丙烯胺类口服抗真菌药.在试管显示良好的抗皮肤真菌活性.本文报告三并萘芬治疗皮肤孢子丝菌病的效果及耐受性.5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20~73岁,病期8~40周(平均16周),无肝、肾或血液病史,经真菌培养证实为皮肤孢子丝菌病,其中例1、2、4、5为淋巴管型,例3为局限型.
着色真菌病是由部分着色真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往曾报道过该病患者对真菌抗原的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CMI)力降低的现象.本文报告对慢性着色真菌病患者的非特异性CMI的研究结果.
70岁男性患者,右股部红斑5年,左小腿结节2年.红斑轻度隆起,覆以黑色痂皮,6.04.0cm大小;红色结节有蒂,表面破溃,呈颗粒状,直径2.72.2cm,高0.8cm,以往无明显砷摄入史.组织学检查,证实红斑皮损为鲍温病(BD)结节皮报为鳞状细胞癌(SCC).
报告1例患巨大的老年皮脂腺过度增生的75岁男性患者。8年前其右颊有一肤色无症状的丘疹,用电凝法去除。数年后在同一部位又长出圆顶形的肤色结节,表面出现多个小脐凹,结节渐增至10mm直径大小。随之颊部又起数个黄色小丘疹,中央也有脐凹,其中一个正位于原结节下方。及家族史无异常。将结节及周围丘疹体梭形切口切除,术后10月无复发。组织学检查结节与丘疹病变基本相同,在扁平的表皮下有特大而多的皮脂腺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