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山区有个武西县,故事就发生在一九四三年的武西县蚂蚁辿村。
  农历八月二十这一天,天气晴朗极了,蓝天上偶尔飘过几朵白云,午后虽已过去很久,但热气仍没有完全散去。庄稼地里的农作物已经熟透了,大红高粱在阳光下红得炫目,还有那金灿灿的玉米、沉甸甸的谷子,一看就知道,快到收割的时候了。
  村头的老枣树上枣子红稠稠的挂了一树,在村边上,有一群人在地里刨土豆,在这些黝黑健壮裹着白色毛巾的人里边,不时可以看到白皙文弱戴着黑框眼镜的人,他们中有穿土布衣裳的,还有穿着已经洗得发白的军装。
  天渐渐黑下来,葡萄架下,几个年轻的妇女围在火炉旁,她们有的揉面,有的包馅。虽然中秋刚过,但村里人还要再打几炉月饼,为的是给县政府和独立营的战士们存着当干粮。
  炉火烧得很旺,一大锅南瓜米汤“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泡。地里干农活的像是闻到了香味,纷纷扛着锄头朝那棵老枣树下走去。
  妇女们见大伙儿从地里回来,于是把甜香四溢的月饼和南瓜米汤端了过来。原来,在田里帮助村民收割庄稼的是武西县政府、独立营和武工队的战士们。
  吃过晚饭,村里妇救会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一起,借着月光给战士们做军鞋,一直忙活到大半夜。突然,民兵张补才的大黄狗狂吠起来。负责放哨的张补才一个激灵,赶紧起身爬到大槐树上。这一看,着实把张补才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离村不足三里的地方隐隐约约有人朝这边过来,张补才凝眸细看,是一大队鬼子和伪军,正朝村里来了。
  张补才想到村里县政府机关的人员和武工队的战士们可能还在睡梦中,他慌忙从树上跳下来,连鞋也顾不上穿,赶忙向村里挂着一口大钟的“小昌疙瘩”跑去。敌人已经紧随其后跟上来,张补才来不及跑到大钟旁,看到迎面跑来的岳金文,便嘱咐他赶快敲钟,自己往县政府的驻地跑去。
  听到急促响亮的钟声,村里的人被惊醒了,知道发生了情况,村干部赶紧集合民兵,掩护政府机关的同志们向东撤离,村民往村西撤离。武工队的郭砚林带领战士们抢占村头的制高点,准备迎击敌人。
  刚刚进村的鬼子被突然響起的钟声闹蒙了,待清醒过来,蜂拥着朝响钟的地方跑来。岳金文见鬼子离自己越来越近,想躲藏已经来不及了。
  穷凶极恶的鬼子狞笑着,朝着岳金文一刀捅去。岳金文忍着剧痛,手中紧紧攥着钟的麻绳,用尽全身气力敲响了最后一声钟。
  此时,村民张彩芬家里的两个女人慌作一团。彩芬的爹娘去了邻村舅舅家,彩芬怕黑,就拉上妇联会的一个女战士和她做伴儿。才睡下不久,就被突如其来的钟声惊醒了,紧接着,就听到鬼子咆哮的声音从墙外传来。
  彩芬看着那位小战士强作镇定,心疼极了。她慌忙对那个小战士说:“别怕别怕,姐姐把你藏到菜窖里。记住,在里面千万不要出声,等鬼子走了后再出来。”
  “姐姐你怎么办?”
  “放心,姐从小就在这里长大,随便藏一个地方小鬼子就找不到。”说着话,张彩芬把小战士拉到地窖边上,让她跳下去藏起来,然后在盖子上撒了厚厚的一层麦糠,随后转身朝门外跑去。
  在彩芬家门外不远处,两个伪军正在探头探脑地搜索,看到从院子里飞奔出来的张彩芬,忙朝她跑的方向追去。几声枪响过后,彩芬倒了下去。伪军和汉奸带着鬼子一路追赶,乡亲们纷纷大喊,“快保护县政府的同志们向西跑。”喊叫声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原本正往东追袭的鬼子,听到喊声纷纷往西追去。
  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县政府的同志们带着重要资料和物资成功转移到了村东头的隐蔽地带。混乱中,往西跑的村民在敌人的流弹中受了伤。
  抗日教员程振彭和村里的干部民兵一起组织乡亲们往安全地带撤离。这时,他突然看到一个鬼子把枪对准了一个半大孩子。说时迟那时快,在枪响的一瞬间,程振彭一个飞身挡在了孩子身后。孩子得救了,而程振彭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武工队郭砚林和战友们刚把县政府的同志们护送到安全地带,顾不上喘口气又忙着掩护老百姓撤离。郭砚林看到老百姓缺少战场经验,在慌忙中只是一味地乱跑,纷纷被敌人当作了活靶子。他心急如焚,顾不得暴露自己,向老百姓高喊道:“乡亲们,快趴下,趴下敌人就打不着了!”
  敌人发现了郭砚林,断定他是八路军,便把枪口纷纷对准了郭砚林,一阵枪响过后,郭砚林倒下了。
  黄昏时分,“扫荡”的日伪军撤走了,留下一片狼藉,家家户户的口粮、布匹、家禽、家畜都被洗劫一空。
  牺牲的战士、遇难的百姓,被抬到村头那棵大枣树下,村民们互相搀扶着纷纷来到这里。县政府和独立营、武工队的同志们早已守在那里,他们发誓,一定要把鬼子赶出中国。
  天边的晚霞殷红如血,那夜,苍凉悲怆的唢呐声,和着大家的悲泣,回荡在每一个蚂蚁辿村人的心中。
其他文献
遗言  凉州有个书生叫李宽,满腹经纶,30岁考取秀才,40岁中了举人。奇怪的是,这年他赴京会试,不但没中榜,还突然被朝廷革除了全部的功名。妻子沈氏问是啥原因,他却只字不答。  李宽50岁那年,沈氏生了个男娃,取名李五十。李五十周岁生日那天,家里人在炕上摆上算盘、笔等东西让五十抓周,他径直爬过去一把就抓住了笔。沈氏十分高兴,连说,五十将来肯定是个读书的料。  谁知,李宽却干脆地说:“不许他读书!” 
期刊
村民委员会换届前,吴姓族人秘密召开了一次大会,一致约定这次坚决不投吴小全的票。吴姓在村里是大户,老老少少占了半拉子村,历来是竞选人争取选票的重点人群。吴小全十年前能当上村主任,大家都认为与吴姓人口多有关。如果失去本姓人的选票,吴小全肯定落选。  选举如期举行。可奇怪的是,选举日那天,一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的吴小全居然起晚了,幸亏家里那条养了多年的老狗唤醒了他。当时吴小全正在梦里剥开一块香喷喷的烤地瓜
期刊
老李在县城西郊有三间门面房,可是连续多年都无人问津,一直闲着,主要原因是他当年建房时缺乏长远目光,没料到县城建设会向东发展。眼看着东郊大把大把地收房租,老李心里郁闷不已。  终于,经人介绍,一个叫永强的小伙子要租他的店面开汽车美容店。老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是商量租金时,老李却端起了架子,一个劲儿自卖自夸,房子多么敞亮,地势多么开阔,做汽车美容生意再合适不过了,租金随大流,一年一万五。永强为人实在
期刊
清道光年间,灾难频发。先是黄河水灾,朝廷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多地又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  鄂东有个县损失最为惨重,此县农田广袤,吸引了大批蝗虫到此。好在当地有积粮的习俗,田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后,老百姓尚能打开粮仓,搬出陈粮救急。  居住在县城里无田地的人家可就惨了,黄金白银不能填肚子,于是,他们只好去外地购买救命粮。但糟糕的是,有些人好不容易买回点粮食,半路上连粮食带马匹全被人劫了去。最焦急的当属这
期刊
这段时间,新冠疫情反弹,为了加强宣传,记者们纷纷深入到抗疫前线,采写抗疫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全方位出击,疫情防控成为媒体宣传报道的聚焦点。为了加强传媒中心的采编力量,县委宣传部抽调了一批宣传员,由宣传科科长张群带队,来到传媒中心助阵。  张群三十岁上下,新闻系出来的硕士生,他采写的报道,不但常见于当地省市级主流报刊,不少稿件因角度新、内容实、观点鲜明、文采飞扬,被
期刊
这天早上,老张去小区老年人活动室,路过老李家,就进了单元门去敲老李家的门,打算叫老李一起去活动室下象棋。  没想到开门的是个陌生女人,她不胖不瘦,留着一头短发,眼角眉梢带着细小的皱纹,看上去有五十多岁。这个女人戴着袖套,系着围裙,正在给老李收拾屋子。  老张愣了一下,没等陌生女人开口,就朝屋里喊:“老李,走,去活动室下棋!”  陌生女人笑道:“刚才我还以为是老李回来了呢!噢,老李不在家,他早上出去
期刊
杜大爷退休后心脏不好,在市规划局当局长的儿子杜林就把他从老家接到了身边。杜大爷刚开始不想来,可听说孙女今年要中考,学业很紧张,而杜林的媳妇因为工作需要出国,指望不上,他二话不说,立刻就上了儿子的车。杜大爷退休前是镇中学教学成绩突出的英语老师,正好可以辅导一下孙女。  孙女小丽的英语这门课正好是她的短板,有了爷爷这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一对一辅导,那真是雪中送炭啊!所以,小丽平时对爷爷可好了,没事就逗
期刊
这年春天,儒雅商人打扮的乾隆皇帝,走出位于大运河畔的宿迁顺河集行宫,信步来到热闹非凡的顺河集上私访。  走着走着,他觉得身后有人跟踪,也瞥见前方一张大伞下,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中年人,坐在太师椅上,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乾隆一怔,他先回头查看跟踪之人,发现是自己的贴身侍卫,便冲侍卫做了个遵守私访规矩的手势。私访规矩是:不得近身、不得擅自暴露身份,若需侍卫出面时,以打开折扇紧摇三下为信号。乾隆向侍卫做
期刊
翻开《山海经》,最为吸引眼球的大概就是奇奇怪怪的各种动物和奇奇怪怪的人了,还有由两种动物形象、人与动物的组合的一系列山神的形象。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海经》中描述的山不一定是海拔最高的巍巍高山,也不是绿草如茵、山花烂漫有着优美风光的山,但一定是有名的,因为这些山都有掌管着这些山脉的山神。在那个年代,四海八荒,各处名山大川,有很多神奇的动物、植物,在大山中不仅有山神
期刊
过去,赵家屯的女孩是没大名的,赵小丫姓赵,乳名叫小丫,长大了也这么叫。到了出嫁年龄,老爹给找的婆家倒不错,不料想丈夫整天赌钱,几年时间败光了家产不算,给她留下大宝、二宝两个儿子后就死了。赵小丫成了寡妇,还得跟亡夫姓,叫王寡妇。  尽管男人活着时她常挨打受气,但家没了当家就更难了。为了儿子,王寡妇只能去给人当老妈子。可孩子一天天长大,她一天天变老,没法子,王寡妇在大宝十三岁那年,把他送给一个大夫当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