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ppers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首先,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聪明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聪明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逐渐锻炼出来的。这种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根本动力直接来源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知道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转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比大约是1:1,脚底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里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样创设的情境,既有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探究性学习要将科学领域的探索方式引入课堂,就必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展开验证─形成结论”这样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精选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3∶5=0.6∶1,■∶■=9∶6,80∶2=200∶5三个比例,想一想:“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你能发现吗?”学生观察上面的几个比例认真思考,不一会儿,有些学生作出了自己的猜想,并迫不急待地开始尝试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时笔者进行了教学调控:”你发现的是不是偶然现象呢?最好自己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以免闹出笑话。”学生一个个安静下来,在纸上写比例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来笔者让学生交流并汇报,许多小组发现的规律是:比例中两个外项相乘的积与两个内项相乘的积是相等的。还有学生用自己所举的例子进行了验证。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这个规律不适合所有的比例,如4∶5=7∶9中两个外项的积就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大家纷纷看着这个同学,教师将他所举的比例写在黑板上,确实4×9≠5×7,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下果然难倒了不少学生。几个反应灵活的学生马上指出:“4∶5和7∶9不能组成比例,但从反面证实了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小组验证,合作交流,发现了数学规律,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巩固反思,强化探究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巩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并逐步加深印象,使学生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①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判断:6∶3和8∶5,0.2∶2.5和4∶50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②根据3×40=8×15写比例,能写多少个?③你能用3,7,12,9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不能,请从3,7,12,9中替换一个数,使之组成比例。这种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的同时,培养了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尾则引导学生反思: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记得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发现的吗?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这样,让学生品尝了劳动硕果,反思了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探究方法,使学生在回忆科学归纳推理的同时,再次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作风。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和布里渊效应实现六倍频可调毫米波信号输出的方法。在本方案中,先调节MZM的直流偏置,抑制偶数边带,留下奇数边带;经过大功率掺E
摘 要:新课标颁布后,高中英语的教学依然存在很大问题。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首先要反思并更新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建,力争使自己的课堂能吸引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杜绝那种沉闷枯燥的课堂。此外,教师应该有团体协作意识,加强合作,用备课组集体的力量,一切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随着高昂激越的旋律响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把学生带入《水浒传》的意境,开始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学习和探讨。  无独有偶,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同一篇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则让学生说说四大名著的名字,还引导学生说出里面的人物,在连续的复习过程中进入新知的学习。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学生学习的
在一定程度上 ,孩子们提起数学就会觉得学习数学就是单一的“ 做习题 、考试 、老师讲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而被动,所以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新课标强调 ,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提倡学生“做数学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探索新知的体验生活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那么,怎样使 学
叶子花这种开花繁茂的植物花后不见结籽,所以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只开花不结籽,只能通过扦插来繁殖。然而在热量充足的地区,育种者往往通过人工授粉和芽变来选育新品种。叶子花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发生了全新的转变。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话题。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注重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社会的内在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课堂短暂的那点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
摘 要: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一项重要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意识到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对待口语存在怎样的心理障碍,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制定合理的英语口语教学计划。要善于创设情景教学,调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能够大胆进行口语训练。  关键词:口语;兴趣;情景创设;评价体系;自身素质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不感兴趣,是不会出好成绩的。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首先,必须想尽办法使其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让他们学好英语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近几年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参与改革,不但需要勇气和决心,更应该需要反思。因为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发现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不足之处,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每天到底在“教什么”,反思自己想教的与所教的与学生实际所学到的是否一致,反思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等。在改革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革,才能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摘 要:由于大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和狭隘,将新课程改革局限于学生范畴,强调了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把教学重心移到了课外的思考和创新上,尤其是美术教育,涉及的总是课外兴趣小组,这样一来,真正的第一课堂便流于形式,再加之教师本身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致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面。因而,在新课程环境下,着力发掘第一课堂的优势,营造一个开放性的生态课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