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三部曲的来龙去脉:波特的学术生涯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f890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47-)以他的“竞争三部曲”而出名。在管理领域,他被媒体和学界誉为“竞争战略之父”。1999年《商业周刊》评选出了“20世纪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50位人物”,波特位居第三,前两名是彼得·德鲁克和当时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2002年5月,在埃森哲(Accenture)公司对当代最出色的50位管理学者排名中,波特位居第一。由此不难看出波特在战略管理方面的声名。
  波特于1947年出生于美国东北部密歇根州的大学城安娜堡。他的父亲是一名美国陆军的职业军官。小时候的波特,经常跟着爸爸一起周游世界。童年的经历对波特的影响巨大,为他后来的全球眼光埋下了种子。青年时代的波特兴趣广泛,爱好音乐,热衷体育。在普林斯顿大学就学期间,他曾参加普林斯顿大学高尔夫球队。1968年,波特参加了普林斯顿与哈佛大学的比赛。比赛地点在剑桥,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哈佛与普林斯顿的差别。如果说,普林斯顿是远离尘世的象牙之塔,那么,哈佛则是面向实务的风水宝地。这一次球赛,哈佛给波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立志要考入哈佛大学。
  波特在普林斯顿大学航空机械工程专业学习。在他后来的学术研究中,还可以看到本科学习留下的踪迹。例如,波特赖以成名的五力模型和钻石模型,就渗透着类似于机械工程式的配合及协作。这种研究模型和思路以丝丝入扣的精确而著称,但同时也招致了对他的批评,学界对波特指责最多的是认为他的研究是准机械式的,静止式的。或许,正是这种特色,能够反映出普林斯顿的那种典雅和精致。
  1969年,波特在普林斯顿本科毕业后,考入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哈佛,他师从著名的管理学家克里斯滕森(C. Roland Christensen)。从此,他进入了战略管理领域。31年后,波特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大学教授”称号(University Professor,这是哈佛教授的最高荣誉,波特是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的第四人)。面对哈佛校报的采访,波特说道:“我很荣幸能获得此项殊荣。此时我更追忆已故的克里斯滕森教授,他是我在哈佛商学院时期的导师兼朋友,同样也是‘大学教授’的获得者,我为自己能够追随他的研究方向而骄傲,随着现在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我越来越感觉到他对我的深刻影响。”
  经过两年的学习,波特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专业是企业经济学,此时的波特已经为自己的学术生涯选定了方向,就是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立足于企业实践,而产业经济学则有浓郁的理论经济学色彩。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巨大差距和鸿沟成为波特学术研究的突破点。二者的隔阂,类似于德鲁克对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脱节的批评。正如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的前言中所说:“作为一名在企业战略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工作一直致力于为这两个领域架起‘桥梁’。”
  1973年,波特获得哈佛大学的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留校任教,讲授“经营政策”课程。1976年,波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在这部书中,波特关于企业竞争战略的思想开始崭露头角。1979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论文《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并且获得了他个人的第一个“麦肯锡奖”。在这一篇论文中,波特提出了后来闻名全球的“五力模型”。而哈佛商学院也慧眼识英雄,授予他终身教授头衔。自此,他的学术基础已经奠定。作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波特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在产业竞争战略研究领域里游刃有余,纵横捭阖,完成了他的“三部曲”。
  1980年,波特出版了“三部曲”当中的第一部—《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系统全面地展开了“五力模型”(Five Forces Model)的深入阐述,对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观点。此后,波特在战略管理领域声名鹊起,甚至带动了世界各地的企业、产业竞争战略研究热潮。
  波特并不像其他社会科学学者那样,仅仅埋头在书斋里做学问。他的目标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而是要关注实践。他的著作是写给那些产业界的实干家们看的,而不是专门给学者读的。从这种动机出发,他频繁地出入于各种公开场合,发表演讲,给企业、产业领导人甚至政治领导人讲课,致力于提高实业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调查了解中,波特又反过来充实和展开自己的研究。1985年,“三部曲”的第二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顺利出版,标志着他构建的企业战略竞争理论基本成型。在该书中,波特创建了价值链(value chain)这一分析工具,以解决此前五力模型的不足。五力模型和价值链的融合,使波特的理论在分析现实的经营问题方面变得更有说服力,他在战略竞争管理领域的地位得以最终奠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波特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地区和国家竞争力”上面。这种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关注,在他日后的研究中贯穿至今。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真正的兴趣点在区域竞争力上。从1983年应邀参与并担任里根总统的产业竞争委员会(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主席开始,他从企业、产业竞争研究领域逐渐转移到更为广阔的地区、国家和跨国竞争力研究领域。这一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三部曲”的第三部—《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在这部煌煌巨著里(华夏出版的汉语译本达80余万字),他提出了“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利用这一模型,他对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并一直发展至今、在发展经济学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集群理论”(又译为产业簇群)。他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静态研究视角,而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瞬息万变,决定经济竞争力的不再是传统观念中认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以创新为内涵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不仅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相关的政策安排、制度设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国家的竞争力不是来源于比较,而是来源于内生。至此,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被完整建构了出来。
  利用“钻石模型”这一有效的分析工具,波特进行了一系列的地区竞争力研究,对美国马萨诸塞州、日本、中美洲各国乃至欧洲、大洋洲国家的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他自然也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座上宾。
  名人更容易引来批评。任何学科都有自身的边界,任何理论都有自身的软肋,这往往是诱发批评的罩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亦如此。在《竞争战略》出版时,学界对波特的批评还不算多,但从他名声大了之后,尤其是1985年《竞争优势》发表以后,学界对他的批评一直不断。比较典型的如亨利·明茨伯格,在他的《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一书中认为,波特的理论是一种静态的研究,忽视了产业竞争的动态特征。其他管理学家对他的批评也多集中在这一点上。20世纪90年代,针对学界的批评,波特对自己提出的理论重新审视,回归到战略竞争领域,对他创建的模型做了相应的完善和阐释。这方面的著作以《战略动态理论》(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战略是什么》(What Is Strategy?)和《战略与互联网》(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为代表。
  进入90年代后,波特的名声越来越响,兼职越来越多,所获奖项也越来越高。纵览波特的学术生涯,仅就头衔而言,他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家不同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仅就兼职而言,聘请波特当顾问的著名公司有瑞士信贷波士顿第一银行(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杜邦(DuPont)、英特尔(Intel)、爱德华·琼斯(Edward Jones)、导航星(Navistar)、宝洁(Procter & Gamble)、荷兰皇家壳牌(Royal Dutch Shell)等,还有许多政府机构。仅就获奖而言,波特得到过哈佛大学的“威尔兹经济学奖”(Wells Prize in Economics),五次获《哈佛商业评论》的“麦肯锡奖”,1990年,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1991年,他又获美国市场协会的“市场战略奖”,1993年被推选为杰出商业战略教育家,1997年获美国国家经济学者协会的“亚当·斯密奖”,他还曾获得“格雷厄姆-都德奖”(Graham and Dodd Award)和“查尔斯·库利奇·巴林奖”( Charles Coolidge Parlin Award)等。可以说,波特完全是靠自己的研究成果,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知名的大师行列。
其他文献
生活中,人们往往平时不注意身体,等到大病突发或健康体检时才大吃一惊,然后是病急乱投医。神州能源公司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企业缺乏一个类似于健康体检的机制。等到年终,才发现利润率走低。为此而展开的讨论会,表面上看,虽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人身攻击),然则未能准确诊断出利润走低的真正原因。智多星李一民提出借用人力资源外脑,更是有不负责任之嫌。将管理的问题推到薪酬和员工责任心上,是貌似合理的虚假诊断。然则
期刊
不少人抽屉里还藏有老式的英雄牌金笔,或是它的前身华孚牌金笔。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商品,蒙着尘埃,成为了记忆的载体。看到它们,人们依稀能够看到父辈的身影。而它们的制造者周荆庭却静静地消逝在历史的风烟中了。周荆庭一名周井亭,学名宏郊,浙江奉化人,生于1900年,曾就读于文聚小学,毕业后在碗店当学徒,1916年进入聚成纸店当店员。1920年,周荆庭到上海邬文记文具店工作,并协助泰生洋行推销糖精。1924年
期刊
正兴德茶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原名正兴号,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文英)创办,是天津著名的百年老店。清咸丰七年(1857年)更名为正兴德,其创始人穆文英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正兴德因此为清真茶庄。旧址在天津县城北门外竹竿巷,最初经销一些来自湖南、湖北的绿茶及安徽大叶茶,同时兼售鼻烟,后来研制出有自己特色的花茶,在天津一炮打响。到了穆家第三代穆时荣期间,在茶叶外包装首次使用“绿竹”作为商标
期刊
马奇关于决策的研究,是他学术思想最具特色的内容。他的理论,主旨是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同西蒙的决策理论在逻辑上紧密衔接。但是,马奇又与西蒙有所不同,他虽然也以“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为基础,但他的关注焦点,不是在决策的选择方面,而是在决策的搜寻方面。从决策搜寻出发,马奇对个人、组织、团体的决策产生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垃圾桶决策模型”。  马奇认为,个人或组织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存在两种
期刊
国际专业服务公司西纳可集团执行合伙人约翰·瓦林(John Wiley)博士,毕业于北欧著名的斯堪的纳维亚管理学院,曾经发表了大量关于创新、能力建设和领导力方面的文章,在管理学界有不错的声望。他还曾担任过ABB、佳能、小松、诺基亚、施奈德电气等国际知名公司的管理顾问,并致力于参与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创新项目。2000年,他与Rafael Ram教授共同出版了《先行者》(P
期刊
唐代李皋曾发明一种车轮船,它的两舷装着会转动的桨轮,人力踩动车轮,推动船航行。南宋农民领袖杨么亦曾改进过车轮船,用它来抵抗官军。1690年,法国人德尼·巴班提出了用蒸汽作为动力推动船舶前进的想法,当时却没有可供实用的蒸汽机。最早建造蒸汽轮船的是法国发明家乔弗莱,他于1783年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轮船“皮罗斯卡菲”号,用蒸汽机启动,航行30分钟后,船上蒸汽锅炉发生爆炸。后来,英国人威廉·西明顿在18
期刊
在众多管理大师中,钱德勒是独特的。如果你对学院派的理论体系或调查结论心有疑惑,建议你认真读一读钱德勒这本书。他给我们提供的,是美国企业发展真实历史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  美国历史上,首先是技术因素,通讯技术(电报出现)和交通条件进步(铁路),使得企业跨州运销商品、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实现有效管理成为可能,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销售的现代企业得以出现。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导致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专
期刊
不确定性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重点,正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变。世界在因果律、规律性、确定性和必然性之外,正显现出更迷乱却更深刻、更普遍的相对性、无序性、或然性和不确定性。“当今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已渐成共识,在各地报刊媒体的报告中,在各国政要精英的言辞里,在商界领袖的文件内,“不确定性”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那么,什么是不确定性?简言之,不确
期刊
没有任何资本的介入,依靠“独资建厂、自我复制、小步快跑”的模式,金星啤酒从一个村办小厂成长为中国啤酒行业的第四名,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资本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资本还是成为了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作为区域强势品牌,金星啤酒终于迎来了巨头们的“入侵”,金星啤酒该如何应对?     啤酒巨头“抢滩”河南  随着夏季的来临,啤酒市场逐渐升温,而河南的啤酒市场显得分外热闹。从2010年4月份开始,不断
期刊
在战略研究领域,迈克尔·波特名闻遐迩。作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波特很早就崭露头角,用他的“竞争三部曲”占据了战略研究的高地。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竞争与战略的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钻石模型、三种基本战略等。波特的基本思路,是以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活动成本,进而分析企业的外部产业结构,再扩展至分析地域产业集群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