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创立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蕴涵着自我实现的人性观、成长发展的人格自我论、以人为中心治疗等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研究和运用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对我国高校心理辅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心理辅导;启示
人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具价值和最积极主动的因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都有力地证明了人是教育的主体。但随着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和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逐渐带着盲目的心态和犹豫的目光来怀疑人的价值。分门别类的科学主义者既而认为人就是一架可以任意支解的机器,至高无上的科学主义崇拜者更认为不仅人的肉体可以像机器一样拆装解剖,而且人的心理可以用物理学、生理学和化学的术语来解释,也是一架可以任意操纵的机器。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最后则把人视为没有生命、没有情感、没有意识的机器或机械处理信息的计算机,最终宣告“人的终结”、“主体的死亡”。而作为始终关注人、理解人、相信人和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生于美国社会只重物、不重人,只重经济利益、不重精神需要的经济迅速上升并走向鼎盛的资本主义国家,目睹“嬉皮士”式年青人身着奇装异服、梳奇怪发型、吸食迷幻剂、冥思、坐禅、建立裸体营、参加集体婚姻生活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深刻感受人们的空虚、无聊、无力、散漫、怀疑、绝望、悲观、癫狂、分裂、孤独、冲动、沦丧、极乐,经历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工具主义被极度崇拜到逐渐式微和被消解并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转型过程,他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坚持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立场和现象学方法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实证主义、测量工具主义、纯治疗主义,集人性观、人格自我论、现象场、来访者疗法于一体,因影响深远、成果卓著而倍受推崇,罗杰斯本人也位居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首。[1]高职心理辅导的对象是有着深厚的知识素养、丰富的情感愿望和强烈的主体意识的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为了学生就业”应当是我们心理辅导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偏重心理辅导书本知识灌输的学科主义、无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中心主义、注重测量方法的工具主义和先入为主、以预先认定“学生有心理问题”为假设的纯治疗主义使我们的心理辅导陷入了机械主观唯物主义的泥潭而难收实效。因此,深入学习、研究和运用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必然有助于反思我们的心理辅导过程,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重建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体系,从而为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
1.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概观
1.1 性本善、积极主动和自我实现倾向的人性观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他坚决反对精神分析学派从少数心理障碍病例的角度去推论人性,认为人是“病态的人”,更反对行为主义者从动物实验的角度去推论人性,认为人是“大一点的白鼠”。他认为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趋向,人性蕴含着天生的积极性和建设性,可以不断地增长和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他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善、朝着实现各种潜能和方向发展”。[2]同时,罗杰斯还认为人的自我蕴藏着巨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可以通过自我负责任的自由选择并逐步实现自我的价值。
1.2 关于经验与现象场、积极关注、自我和谐的人格自我论
罗杰斯认为现象场就是人所经验到的一切现实事物,它是自我经验的基础。自我经验则是人在现象场内获得的属于个人方面的那部分经验。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由自我经验转化而来,它是个人在现象场内对他人、对自已、对事物交感互动时所得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个人的知觉世界是人的直接现实,只有个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3](P235)自我概念是一个有组织的格式塔结构,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对环境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三部分内容,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使自我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个体产生关怀和尊重的需要。也就是个人希望别人能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对自己表示肯定、尊重、认可和喜爱,当个人内在体验获得别人的这种积极关注时,自我概念就能健康发展并不断完善。然而人只有符合别人的标准、按别人的要求完成任务时,别人才会表示出关怀和尊重,因而个体获得这种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这种价值条件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影响过程持续作用,个体就习得了一些有条件的价值感(conditions ofworth)。有条件的价值感非常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会为了获得有条件的积极关注而抛弃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愿望而只接受别人赞许的那部分自我,进而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我而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个体要想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自己的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就必须获得另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就是当个体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得到别人的接受、认可、爱和被别人引以为荣时,就可以获得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至于自我和谐是指个体在自我概念中没有内在冲突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下,当自我经验与自概念一致时,个体才会产生内在的心理和谐。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下,当个体的自我经验与价值条件相冲突时,就会产生自我不和谐。
1.3 心理失调、焦虑、防御、解体的病理学解释
罗杰斯认为,当个体的自我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会在自我意识中感受到这一经验的威胁性。这时个体很难顺利地协调两者的关系,而是对经验进行扭曲,使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或自我关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从而出现内在的情绪困扰。这种威协和困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焦虑,而焦虑一旦出现,防御过程就会自动开启,从而阻止经验进入意识层,从而在理论上保持了经验与自我的原有平衡,维持了自我结构的完整性。但当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或者极度不一致时,个体的防御机制不能有效运转,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最终还是闯入意识层,这就会导致自我崩溃或者解体。自我概念解体会使个体处于严重的心理紧张状态,经验与自我之间关系紊乱,个体就会做出反复无常、怪诞而且不可理喻的行为模式。罗杰斯认为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矛盾和协调是导致心理失调、强化防御、焦虑不安、自我混乱,甚至人格障碍的原因。[4]
1.4 去伪存真——真诚、积极关注、共情——全面成长的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
罗杰斯认为只有来访者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改变负完全责任,来访者可以不需要治疗者直接干预就能了解和解决自己困扰的极大潜能,而治疗者既不可能像来访者一样深入了解问题,也不能通过自身而是必须通过来访者来改善问题,因此,治疗者不必为来访者选择具体咨询目标,而是由来访者本人自行选择。这样的治疗目标其实就是“去伪存真”。“伪”就是来访者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真”就是来访者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5]治疗者就是帮助来访者除掉在社会化过程形成的这些“伪”,变成一个对经验采取开放的态度、自我信任、自我评价和乐于继续成长的人,从而达到所谓的“真”。咨询目标确定以后,治疗者就要与来访者建立一种有效的治疗关系,因为“重大积极的人格改变必须在某种关系中才会发生”,这需要治疗者具备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三种个人特质或态度。真诚要求治疗者在咨访关系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对来访者接纳、关注、爱护的态度,尊重来访者的现状、价值观、权益和人格,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共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与体验,用来访者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一感受事物,达到对来访者境况的心领神会。因为来访者产生心理困扰的基本原因在于当事人自我拒绝、歪曲或否认了许多与价值条件化相矛盾的自我经验,所以来访者通过触及、识别、体验、接受和表达等自我探索就可以重新体验和认识这些经验,逐渐消除经验与自我的失调。最后,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澄清可能的决定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满怀希望地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调整,完成自我的全面成长过程。
2.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对高职心理辅导的启示
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4,按存在问题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抑郁和焦虑。这与高校学生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竞争气氛、单调的业余生活等的认识扭曲以及学生人格缺陷和父母过分的有条件关注是分不开的。[6]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对这些心理问题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给了我们高职的心理辅导以重要的启迪。
2.1 相信、关爱和期待,营造良好的学生个性心理成长空间
高职心理辅导教师是学校在心理和情感上与学生距离最近的人,他们的言语表情、情绪态度和积极期待等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
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发展能力,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付出关爱、寄予期望、精心辅导、使之成才,这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点和切入点。高职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往往长期处于敏感、偏执、敌对、抑闷、焦虑和烦躁的心境之中,自尊极强而情感脆弱,心理辅导老师的相信、关爱和期待能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和谐、博爱的个性心理成长空间,它像一股暖流涌向学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感激和依恋之情,进而激发学生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奋发图强、完善自我。
2.2 教育、指导和学习,塑造协调完善的学生人格
罗杰斯认为个性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一个格式塔。英国思想家欧文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布特曼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 [7]因此说,要塑造协调完善的学生人格必须把学校的个性教育、心理老师的专业指导与学生个人的自我学习三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个性教育这个有利平台,向学生系统传授心理学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为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和塑造完美人格打下基础。心理辅导教师还必须通过自身的专业指导,重点解决学生的思想顾虑、心理困扰、情绪波动、学习障碍等难题,为学生个性的成长发展扫平道路。同时,心理辅导教师还必须教育和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修炼,最终完成学生个性心理真正的、积极主动的成长发展。
2.3 真诚、尊重和共情,建立和谐有效的辅导关系
真情、无条件的尊重和共情,这是心理辅导教师能够有效促进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8]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自身的表露、开放与坦诚,达成与学生诚实的沟通,再通过珍视、温暖和关心学生,完成无条件的接纳和无占有欲的重视,最后通过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事物和感受事物,正确有效地体验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内心世界,有效接收、认识、澄清学生的消极情感,建立起一种和谐有效的辅导关系,使学生努力自觉地完成自我辩驳和自我调整并积极与心理辅导配合,从而有效促成学生个性心理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3][5]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1-238.
[2]佘瑞琴.以人为本的心理疗法——患者中心疗法[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74.
[4]许又新.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实距[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版社,2007.80.
[6]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60.
[7]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94-196.
[8]邹海蓉,刘辉.“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124.
作者简介:曾金强(1967—),广西贵港人,教育学硕士,贵港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师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心理辅导;启示
人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具价值和最积极主动的因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都有力地证明了人是教育的主体。但随着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和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逐渐带着盲目的心态和犹豫的目光来怀疑人的价值。分门别类的科学主义者既而认为人就是一架可以任意支解的机器,至高无上的科学主义崇拜者更认为不仅人的肉体可以像机器一样拆装解剖,而且人的心理可以用物理学、生理学和化学的术语来解释,也是一架可以任意操纵的机器。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最后则把人视为没有生命、没有情感、没有意识的机器或机械处理信息的计算机,最终宣告“人的终结”、“主体的死亡”。而作为始终关注人、理解人、相信人和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生于美国社会只重物、不重人,只重经济利益、不重精神需要的经济迅速上升并走向鼎盛的资本主义国家,目睹“嬉皮士”式年青人身着奇装异服、梳奇怪发型、吸食迷幻剂、冥思、坐禅、建立裸体营、参加集体婚姻生活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深刻感受人们的空虚、无聊、无力、散漫、怀疑、绝望、悲观、癫狂、分裂、孤独、冲动、沦丧、极乐,经历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工具主义被极度崇拜到逐渐式微和被消解并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转型过程,他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坚持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立场和现象学方法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实证主义、测量工具主义、纯治疗主义,集人性观、人格自我论、现象场、来访者疗法于一体,因影响深远、成果卓著而倍受推崇,罗杰斯本人也位居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首。[1]高职心理辅导的对象是有着深厚的知识素养、丰富的情感愿望和强烈的主体意识的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为了学生就业”应当是我们心理辅导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偏重心理辅导书本知识灌输的学科主义、无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中心主义、注重测量方法的工具主义和先入为主、以预先认定“学生有心理问题”为假设的纯治疗主义使我们的心理辅导陷入了机械主观唯物主义的泥潭而难收实效。因此,深入学习、研究和运用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必然有助于反思我们的心理辅导过程,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重建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体系,从而为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
1.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概观
1.1 性本善、积极主动和自我实现倾向的人性观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他坚决反对精神分析学派从少数心理障碍病例的角度去推论人性,认为人是“病态的人”,更反对行为主义者从动物实验的角度去推论人性,认为人是“大一点的白鼠”。他认为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趋向,人性蕴含着天生的积极性和建设性,可以不断地增长和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他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善、朝着实现各种潜能和方向发展”。[2]同时,罗杰斯还认为人的自我蕴藏着巨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可以通过自我负责任的自由选择并逐步实现自我的价值。
1.2 关于经验与现象场、积极关注、自我和谐的人格自我论
罗杰斯认为现象场就是人所经验到的一切现实事物,它是自我经验的基础。自我经验则是人在现象场内获得的属于个人方面的那部分经验。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由自我经验转化而来,它是个人在现象场内对他人、对自已、对事物交感互动时所得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个人的知觉世界是人的直接现实,只有个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3](P235)自我概念是一个有组织的格式塔结构,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对环境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三部分内容,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使自我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个体产生关怀和尊重的需要。也就是个人希望别人能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对自己表示肯定、尊重、认可和喜爱,当个人内在体验获得别人的这种积极关注时,自我概念就能健康发展并不断完善。然而人只有符合别人的标准、按别人的要求完成任务时,别人才会表示出关怀和尊重,因而个体获得这种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这种价值条件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影响过程持续作用,个体就习得了一些有条件的价值感(conditions ofworth)。有条件的价值感非常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会为了获得有条件的积极关注而抛弃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愿望而只接受别人赞许的那部分自我,进而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我而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个体要想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自己的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就必须获得另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就是当个体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得到别人的接受、认可、爱和被别人引以为荣时,就可以获得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至于自我和谐是指个体在自我概念中没有内在冲突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下,当自我经验与自概念一致时,个体才会产生内在的心理和谐。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下,当个体的自我经验与价值条件相冲突时,就会产生自我不和谐。
1.3 心理失调、焦虑、防御、解体的病理学解释
罗杰斯认为,当个体的自我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会在自我意识中感受到这一经验的威胁性。这时个体很难顺利地协调两者的关系,而是对经验进行扭曲,使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或自我关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从而出现内在的情绪困扰。这种威协和困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焦虑,而焦虑一旦出现,防御过程就会自动开启,从而阻止经验进入意识层,从而在理论上保持了经验与自我的原有平衡,维持了自我结构的完整性。但当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或者极度不一致时,个体的防御机制不能有效运转,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最终还是闯入意识层,这就会导致自我崩溃或者解体。自我概念解体会使个体处于严重的心理紧张状态,经验与自我之间关系紊乱,个体就会做出反复无常、怪诞而且不可理喻的行为模式。罗杰斯认为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矛盾和协调是导致心理失调、强化防御、焦虑不安、自我混乱,甚至人格障碍的原因。[4]
1.4 去伪存真——真诚、积极关注、共情——全面成长的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
罗杰斯认为只有来访者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改变负完全责任,来访者可以不需要治疗者直接干预就能了解和解决自己困扰的极大潜能,而治疗者既不可能像来访者一样深入了解问题,也不能通过自身而是必须通过来访者来改善问题,因此,治疗者不必为来访者选择具体咨询目标,而是由来访者本人自行选择。这样的治疗目标其实就是“去伪存真”。“伪”就是来访者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真”就是来访者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5]治疗者就是帮助来访者除掉在社会化过程形成的这些“伪”,变成一个对经验采取开放的态度、自我信任、自我评价和乐于继续成长的人,从而达到所谓的“真”。咨询目标确定以后,治疗者就要与来访者建立一种有效的治疗关系,因为“重大积极的人格改变必须在某种关系中才会发生”,这需要治疗者具备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三种个人特质或态度。真诚要求治疗者在咨访关系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对来访者接纳、关注、爱护的态度,尊重来访者的现状、价值观、权益和人格,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共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与体验,用来访者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一感受事物,达到对来访者境况的心领神会。因为来访者产生心理困扰的基本原因在于当事人自我拒绝、歪曲或否认了许多与价值条件化相矛盾的自我经验,所以来访者通过触及、识别、体验、接受和表达等自我探索就可以重新体验和认识这些经验,逐渐消除经验与自我的失调。最后,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澄清可能的决定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满怀希望地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调整,完成自我的全面成长过程。
2.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对高职心理辅导的启示
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4,按存在问题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抑郁和焦虑。这与高校学生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竞争气氛、单调的业余生活等的认识扭曲以及学生人格缺陷和父母过分的有条件关注是分不开的。[6]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对这些心理问题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给了我们高职的心理辅导以重要的启迪。
2.1 相信、关爱和期待,营造良好的学生个性心理成长空间
高职心理辅导教师是学校在心理和情感上与学生距离最近的人,他们的言语表情、情绪态度和积极期待等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
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发展能力,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付出关爱、寄予期望、精心辅导、使之成才,这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点和切入点。高职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往往长期处于敏感、偏执、敌对、抑闷、焦虑和烦躁的心境之中,自尊极强而情感脆弱,心理辅导老师的相信、关爱和期待能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和谐、博爱的个性心理成长空间,它像一股暖流涌向学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感激和依恋之情,进而激发学生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奋发图强、完善自我。
2.2 教育、指导和学习,塑造协调完善的学生人格
罗杰斯认为个性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一个格式塔。英国思想家欧文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布特曼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 [7]因此说,要塑造协调完善的学生人格必须把学校的个性教育、心理老师的专业指导与学生个人的自我学习三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个性教育这个有利平台,向学生系统传授心理学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为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和塑造完美人格打下基础。心理辅导教师还必须通过自身的专业指导,重点解决学生的思想顾虑、心理困扰、情绪波动、学习障碍等难题,为学生个性的成长发展扫平道路。同时,心理辅导教师还必须教育和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修炼,最终完成学生个性心理真正的、积极主动的成长发展。
2.3 真诚、尊重和共情,建立和谐有效的辅导关系
真情、无条件的尊重和共情,这是心理辅导教师能够有效促进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8]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自身的表露、开放与坦诚,达成与学生诚实的沟通,再通过珍视、温暖和关心学生,完成无条件的接纳和无占有欲的重视,最后通过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事物和感受事物,正确有效地体验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内心世界,有效接收、认识、澄清学生的消极情感,建立起一种和谐有效的辅导关系,使学生努力自觉地完成自我辩驳和自我调整并积极与心理辅导配合,从而有效促成学生个性心理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3][5]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1-238.
[2]佘瑞琴.以人为本的心理疗法——患者中心疗法[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74.
[4]许又新.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实距[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版社,2007.80.
[6]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60.
[7]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94-196.
[8]邹海蓉,刘辉.“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124.
作者简介:曾金强(1967—),广西贵港人,教育学硕士,贵港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师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