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情感朗读的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j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就是出声诵读,更确切地说,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对学生而言,朗读是他们与文章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我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领悟真、善、美,陶冶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情感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阅读教学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阅读量少,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状,我想谈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情感朗读的训练。
  朗读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低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识字数量有限,刚由儿歌学习过渡到学短文阶段,出现顿读、唱读等现象都是正常的。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训练呢?
  一、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语文教学,读要重“情”。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如讲《好日子》时,我用简笔画板书三只老鼠后,接着说:它们告诉老师说它们过上了好日子。学生紧接着提出:三只老鼠是怎么过上好日子的?它门的好日子是啥样的?学生如身临其境,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从而使这些内容“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我認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领悟真、善、美,陶冶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要使品语味与悟文情溶为一体,可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悟,指导学生在想象中悟,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中悟。朗读的过程是打开孩子们思维情感的有效途径,品语味,悟文情,使其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达到入境,以至悟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自主阅读的氛围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例如在讲《好日子》这篇课文时,我运用简笔画形式导入新课。
  三、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的真味
  语言的味道是“品”出来的。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中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老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段,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情境表演,触摸词语的温度,又能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讲《好日子》文中“撒种子”时,让学生表演,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于这个动作并不陌生,表演之后对这个词语有了更深的感受,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叠词的大量应用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如:“秋天到了,南瓜花结出了好圆好圆的南瓜;冬瓜花结出了好大好大的冬瓜;丝瓜花结出了好长好长的丝瓜。”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注意叠词的朗读,让学生说这样的词语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按其想法来读,通过对比,感悟到语言的真味,升华了“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主题,真是“润物细无声”。
  四、指导示范,有法可依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范读能够帮组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词汇,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词有时学生会着迷,能唤醒学生的情感。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如教《好日子》这篇课文开始时,学生问:“三只老鼠为什么会过上好日子?他们的好日子是什么样的?我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文中找答案。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品、议、悟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学生为了准备回答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思考,并联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判断在最后“三只老鼠一道去‘奔’更美更甜的好日子”时,有的同学说用“创造"好日子好。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及时表扬,激励进步
  小学生最爱戴高帽子,一句表扬的话能让他们乐上半天,兴致勃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当学生读完后,我常常及时表扬,激励他们进步。
  “品与悟”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还可以激发孩子的情感空间。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们的情感朗读铺设一个亮丽的舞台,学生才会徜徉于有声有色的语文情感阅读中来。我们才会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个性的激情弘扬。
  参考文献:
  1、卞华宇“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情感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
  2、郑惊女“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语文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改
期刊
【摘要】语文课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好导入语对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温故知新、解题及背景切入、激情朗读、巧用媒介等十二个方面对导入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课前的导入,是给学生学习留下的第一印象。从心理学角度去看,这第一印象极大的制约着学生的课堂情绪以及学习兴趣等。导入艺术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体验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方兴未艾。《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情有独钟, “体验”一词先后被表述达16次之多,成为课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体验性学习  近年来,体验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方兴未艾。《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情有独钟,“体验”一词先后被表述达16次之多,
期刊
摘要: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起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等作用。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教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外作业 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语文课外作业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据调查,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约有80%的老师重视练习的作用,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学生情况的研究
期刊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和他是否具有敏锐的语感密切相关。大凡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如作家、诗人总是具有那种对语言的敏感。虽然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一定是培养作家和诗人,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对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意义及表现的感情色彩有一种丰富的了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就以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词语来说,文章中对词的理解有两
期刊
目的: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加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之难治性贫血(MDS-RA)的临床疗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VLA-5/CD49e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MDS-RA发病机制及补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关键词】语文朗读 方法 指导  语言是一个民族睿智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炎黄子孙值得骄傲的一笔宝贵财富。可是,纵观目前我国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不由令人担忧:课堂教学中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与问答交流替代了儿童朗朗的读书
期刊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整体评价。小学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让每个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作文评价提出的要求。目前,小学生作文评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不切实际。比如,明明是材料新颖,评语却说是描写具体;明明是语言不通顺,评语却说是句子不生动。二是评价空泛笼统。比如,以后要尽量写得生动些;文章写得不错,只是有些
期刊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敢于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创新的结果。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者主要还是教师,不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操纵只流于形式等等。思考源于疑问,有疑才有思。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