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子女进入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在城市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农村学生必然会接触到城市元素,他们在行为方式和语言方式上融入了城市文化,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严重,这些农村大学生开始转变想法,回乡创业,从而成为了“新农民”,但是这些“新农民”却和传统的“老农民”发生了严重的文化冲突。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城乡文化;文化融合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与贫穷落后的乡村相比, 城市的繁华对人们无疑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乡村不再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天堂, 当农民对城市的渴望愈来愈强烈, “进城”便成了众多乡下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到城市去”成了农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因而很多农民千方百计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希望他们能够考上大学,在城市里找到工作,摆脱“农民”的命运,融入城市生活。然而,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形势的“威逼”下,农村大学生开始找寻另一种出路——“回乡创业”。但是这却和传统农民供孩子读书的初衷发生了冲突,电影《幸福的小河》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它在略带轻松的喜剧风格中,展示了大学生儿子带着大学生老婆回家当“洋农民”,与土里生,土里长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土农民”爸爸的一系列充满喜剧风格的矛盾,然而也正是在这各种矛盾冲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城乡文化的和谐元素。
一、《幸福的小河》中的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文化
(一)“洋农民”大学生在语言方式上融入进城市文化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丰收离开农村在城市里读了四年大学,虽然影片中没有明确交代他上大学前在农村的生活以及说话方式,然而,在回乡时以及回乡后他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酷”和“不靠谱”是主人公丰收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而这两个词是近年来城市青年人群中极为流行的语言,“酷”用来表示一个人做事潇洒或者其他“好”的一面,而“不靠谱”则指人做事不着边际。这两个词语在丰收口中不断的出现也就说明了他在语言方式上接受了城市文化,并融合了进去。
(二)“洋农民”大学生以及“土农民”父亲在行为方式上融入城市文化
1. 中国农业社会长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农耕技术进步缓慢,社会变革滞缓。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勤劳踏实,胆小守旧,求安稳,创新意识不强,惯于守业而不敢创业。而城市市民受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侵染,加之商品交换的需要使得市民容易走出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到新的社会空间去寻求生存与发展,故城市市民独立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较强。
2. 农村人民朴实,不计较小节,而城市文化往往代表了文明与进步。在影片中,农民父亲在儿子与自己意见不一致时总会习惯性的用自己的烟杆打儿子的头,然而接触了城市文化且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丰收也开始在意自己的面子,并与父亲讲道理,告诉父亲不要让其经常用烟杆打自己的头。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电子产品问世,然而这些电子产品首先被运用的地方都是在前沿城市,农村则很少引进这些东西,农民很少也不会使用这些电子产品。然而影片中,丰收利用互联网对自己的紫荆树苗木进行宣传,扩大规模,在他创业成功,满山紫荆花开的时候,他送了父亲一个MP3,这在当时农村是很少见的,“土农民”父亲也在儿子的影响下去掉了“土”字,每天拿着MP3听昆曲。
(三)“洋农民”大学生在思想上融入了城市文化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很多农民想方设法进城,“城里人”则意味着与乡下人完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农民”是他们急需要摆脱的一个身份。影片中,农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带有传统进城观念的人,不能否认这是城市文化对农民的深刻影响,不过,大学生丰收在接受了先进文化后,一改父辈们的观念,善于抓住机遇,运用先进科技,改造农村,实现雇佣劳动,这就改变了农民效率意识不高的情况,从而转为追求高效率的劳动节奏,和城市文化相吻合。
二、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文化的必然性
(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显著特点
1.农村文化
(1)农业生产及乡土社会塑造了乡土文化。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依靠土地赖以生存的农民不能随便流动,农业生产及其条件使得农村文化具有勤劳、节俭、安土重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等特质。(2)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比较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市场经济不发达使得他们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这使得农民家族观念很强。(3)受农耕技术的限制,再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就使得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安于现状,不注重革新。
2.城市文化
(1)与农村不同,“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城市人口主要从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城市具有工业集中、商业繁荣、交通发达、信息灵通、流动性强、经济实力较强等特点,这也就使得城市社会熔铸了平等、竞争、开放、法治、逐利等特质的城市文化。(2)受商品经济影响,城市市民进取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
(二)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文化的必然性
1. 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大学生主动追求城市文化
随着农村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增长,他们的视野也随之拓展开来,这就使得其能够打破传统的乡村观念,接受新事物,主动探索并追求城市先进文化。
2. 农村大学生较强的文化适应力使得其融入城市文化
农村大学生作为青年团体,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力,在城市的几年读书生活中,能够慢慢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接受城市文化的新特点,与城市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3.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以及巨大的物质诱惑促使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
城市代表着快捷,消费和享受,这种物质诱惑使得大学生努力想要在城市找到立足之地,以便满足其更高的物质追求。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向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形成了城乡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纽带,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大学生群体转变思想,主动融入城市文化,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他们踊跃创业,寻找机会,即便是回乡创业,他们也表现出了与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特点,扩大了城市文化的传播,他们身上的许多特点体现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由冲突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凤华.从冲突到和谐: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G].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城乡文化;文化融合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与贫穷落后的乡村相比, 城市的繁华对人们无疑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乡村不再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天堂, 当农民对城市的渴望愈来愈强烈, “进城”便成了众多乡下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到城市去”成了农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因而很多农民千方百计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希望他们能够考上大学,在城市里找到工作,摆脱“农民”的命运,融入城市生活。然而,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形势的“威逼”下,农村大学生开始找寻另一种出路——“回乡创业”。但是这却和传统农民供孩子读书的初衷发生了冲突,电影《幸福的小河》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它在略带轻松的喜剧风格中,展示了大学生儿子带着大学生老婆回家当“洋农民”,与土里生,土里长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土农民”爸爸的一系列充满喜剧风格的矛盾,然而也正是在这各种矛盾冲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城乡文化的和谐元素。
一、《幸福的小河》中的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文化
(一)“洋农民”大学生在语言方式上融入进城市文化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丰收离开农村在城市里读了四年大学,虽然影片中没有明确交代他上大学前在农村的生活以及说话方式,然而,在回乡时以及回乡后他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酷”和“不靠谱”是主人公丰收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而这两个词是近年来城市青年人群中极为流行的语言,“酷”用来表示一个人做事潇洒或者其他“好”的一面,而“不靠谱”则指人做事不着边际。这两个词语在丰收口中不断的出现也就说明了他在语言方式上接受了城市文化,并融合了进去。
(二)“洋农民”大学生以及“土农民”父亲在行为方式上融入城市文化
1. 中国农业社会长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农耕技术进步缓慢,社会变革滞缓。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勤劳踏实,胆小守旧,求安稳,创新意识不强,惯于守业而不敢创业。而城市市民受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侵染,加之商品交换的需要使得市民容易走出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到新的社会空间去寻求生存与发展,故城市市民独立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较强。
2. 农村人民朴实,不计较小节,而城市文化往往代表了文明与进步。在影片中,农民父亲在儿子与自己意见不一致时总会习惯性的用自己的烟杆打儿子的头,然而接触了城市文化且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丰收也开始在意自己的面子,并与父亲讲道理,告诉父亲不要让其经常用烟杆打自己的头。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电子产品问世,然而这些电子产品首先被运用的地方都是在前沿城市,农村则很少引进这些东西,农民很少也不会使用这些电子产品。然而影片中,丰收利用互联网对自己的紫荆树苗木进行宣传,扩大规模,在他创业成功,满山紫荆花开的时候,他送了父亲一个MP3,这在当时农村是很少见的,“土农民”父亲也在儿子的影响下去掉了“土”字,每天拿着MP3听昆曲。
(三)“洋农民”大学生在思想上融入了城市文化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很多农民想方设法进城,“城里人”则意味着与乡下人完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农民”是他们急需要摆脱的一个身份。影片中,农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带有传统进城观念的人,不能否认这是城市文化对农民的深刻影响,不过,大学生丰收在接受了先进文化后,一改父辈们的观念,善于抓住机遇,运用先进科技,改造农村,实现雇佣劳动,这就改变了农民效率意识不高的情况,从而转为追求高效率的劳动节奏,和城市文化相吻合。
二、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文化的必然性
(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显著特点
1.农村文化
(1)农业生产及乡土社会塑造了乡土文化。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依靠土地赖以生存的农民不能随便流动,农业生产及其条件使得农村文化具有勤劳、节俭、安土重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等特质。(2)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比较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市场经济不发达使得他们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这使得农民家族观念很强。(3)受农耕技术的限制,再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就使得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安于现状,不注重革新。
2.城市文化
(1)与农村不同,“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城市人口主要从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城市具有工业集中、商业繁荣、交通发达、信息灵通、流动性强、经济实力较强等特点,这也就使得城市社会熔铸了平等、竞争、开放、法治、逐利等特质的城市文化。(2)受商品经济影响,城市市民进取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
(二)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文化的必然性
1. 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大学生主动追求城市文化
随着农村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增长,他们的视野也随之拓展开来,这就使得其能够打破传统的乡村观念,接受新事物,主动探索并追求城市先进文化。
2. 农村大学生较强的文化适应力使得其融入城市文化
农村大学生作为青年团体,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力,在城市的几年读书生活中,能够慢慢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接受城市文化的新特点,与城市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3.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以及巨大的物质诱惑促使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
城市代表着快捷,消费和享受,这种物质诱惑使得大学生努力想要在城市找到立足之地,以便满足其更高的物质追求。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向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形成了城乡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纽带,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大学生群体转变思想,主动融入城市文化,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他们踊跃创业,寻找机会,即便是回乡创业,他们也表现出了与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特点,扩大了城市文化的传播,他们身上的许多特点体现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由冲突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凤华.从冲突到和谐: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G].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