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写一读”实践的三重意识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立足“读”指向“写”的小学语文“写一读”实践,应树立三重意识:文体意识、单元意识和对话意识。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一读”实践 意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1]遵循这样的理念,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一读”互动展开实践研究。所谓的“写一读”互动,是依据一篇篇文本进行的言语实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读”,但实际指向习得作者表达方法的“写”。读是基础,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习得。这样的言语实践能实现一课一得,言语经验的形成真实而具体。为了让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的“写一讀”实践更加厚实,笔者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为例谈一谈教学中要树立的三重意识:文体意识、单元意识和对话意识。
  一、树立文体意识,课中要有“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版)》将教材选文主要分成叙事性文本、说明性文章、古诗(词)和非连续性文本等四类,并对不同文体的教学活动和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要牢固树立文体意识,心中要有课标观念。言语实践要“因体施教”“因文施教”,一课一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文体意识本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情绪意向,本文所指的文体意识是执教者在研读文本时对语言特点、文本结构、体裁类型的一种认识。《少年王冕》通过辍学放牛、立志学画等事例表现了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美好品质。从文体角度分析,它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本,而且是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这类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典型事例非常注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描写。文中,王冕跟母亲对话时的语言、母亲临走前王冕“一一答应”时的神态,放牛的日子里的两个“舍不得”的动作,面对荷花美景时的“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的自信的心理活动……无不体现着叙事性文本在表现人物特点方面的优势。“写一读”实践活动要按照叙事性文本的特点进行,品味对话、感受神态、领悟动作、揣摩心理……这就是执教者研读文本时必须要牢固树立的文体意识。 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有效语文教学活动展开和前进的方向。教师心中只有装着标准,心中有方向,文本内容、教学流程、师生、编者之间的四方对话才更加清晰明了。《少年王冕》属于第三学段的叙事性文本。学生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大量此类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对叙事性文本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叙事性文本的方法和经验。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对此类文本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2]细细研读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不难发现第三学段叙事性文本教学务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整体(“了解事件梗概”),通过梗概整体把握文本,不至于支离破碎,因此要有整体观;也要关注细节(“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为整体通过细节呈现,离开了细节整体将被架空,因此要有细节观;还要注重情感体验,当然这样的感受一定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和文本情境的基础上,切不可游离文本、自由发挥,因此要有情感观。
  二、树立单元意识,课中要有“组文”
  数理学科教学一般注重发挥例题“举一反三”的功能,“一”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同样也要发挥例子的功能。但语文学习更注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注重厚实积累之后的触类旁通、举三反一。因此语文教师要有“三”的意识,也就是要有单元意识,要有组文意识。
  现行的小语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单元编排一般会按照一定的主题、相似的体裁(或者题材),选编几篇“类文”。这样的安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几篇类文的言语实践,使积累语言和领悟表达方法同步发展。“写一读”互动中的“读”的言语实践,最终指向表达,指向“写”。《少年王冕》所在的单元共4篇选文,且选文主题都是“走进名著”,分别出自《水浒传》、《儒林外史》、唐诗、宋词。再细细研读,发现前三篇文章(《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都是叙事性文本,而第四篇《清平乐·村居》虽是宋词,但也有通过语言和动作写人的影子。有了这样的单元意识,在接下来的类文“写一读”实践中,执教者设计“写一读”互动才能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有了单元意识,还要对单元内的选文进行深入研读、比较。因为学生的语言建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具体且丰富。但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选文,不可能穷尽这一类文的表达特点和丰富内涵。编者选文组成单元时,也充分考虑了这样的特点。以《少年王冕》所在的单元为例,虽然同是叙事性文本(姑且把《清平乐·村居》也当做“浓缩”的叙事性文本来看待),但在言语形式上还存在区别。单元内的首篇《林冲棒打洪教头》(写人)围绕“棒打”这一典型事件,通过洪教头和林冲比武前、比武中、比武后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洪教头蛮横无理、狂妄自大的特点,突出了林冲谦恭知礼、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而《少年王冕》(写入)重点围绕辍学放牛、立志学画两件事,通过语言、心理活动、动作描写和大量留白,表现了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良好品质。第三篇文包诗《黄鹤楼送别》(写事)在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一件事(送别饯行)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和环境衬托,表现依依惜别之情。《清平乐·村居》虽是一首简短的宋词小令,但浓缩在其中的富有画面感的四件事(醉酒聊天、溪东锄豆、正织鸡笼、卧剥莲蓬)和大量的空白,再现了古代吴地淳朴的民风,表现了翁媪和三个儿子不同的特点。
  这些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有的通过一件事、两件事甚至几件事;有的通过对话描写、环境衬托等方法……如果教师明白编者意图,根据类文特点扎实定点“写一读”训练,一课一得,那么一组选文学下来,学生肯定会对叙事性文本的表达方法有更深刻、更丰富的感悟。所以,《少年王冕》的“写一读”实践,笔者将重点落脚在辍学放牛、立志学画这两件事情上。在言语情境中,学生习得表现人物可以通过选择有内在联系的几件事,详写其中的一两件来表达的具体方法。   三、树立对话意识,课中要有“真学”
  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课堂是言语生长、语言建构的殿堂。它是情境的,又是灵动的。“写一读”实践就是在这种情境和灵动里穿行的互动。它离不开文本,更离不开学生真实的主动参与。实践表明,多种形式的言语对话,将有利于“写一读”互动的展开,“写一读”实践将更加具体、更加厚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指向表达的“写一读”互动,是阅读教学活动中言语实践的一种常态,当然也是一种对话过程。《少年王冕》阅读教学中的“写一读”互动,首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二课时伊始,笔者让学生谈谈王冕给他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的感受主要集中在两点上: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接着笔者说:“其实任何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绝不是这几个干巴巴的词语所能概括的。那么,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提出这样的主问题后,安排学生默读两次:一次是从10岁的王冕辍学放牛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冕?第二次是从十三四岁的王冕立志学画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因为这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性文本,“写一读”实践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人物的特点,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特点作者是怎樣表达出来的。课上安排的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引导学生与内容对话(“读”),理解言语内容[3];一个是引导学生与形式对话(“写”),感受言语形式。这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言语经验的实践。
  语文课堂是有风景的课堂,语文的风景在语言背后;语文课也是有思维的,语文思维在老师的追问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真正实现言语能力的拔节式生长,而对话是实现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重要方式。以《少年王冕》中的人物语言为例。文中人物的语言并不多,母亲的语言两处,王冕的语言就一处。第一次对话,笔者在学生默读、批注、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对读”。在学生读到“……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时,笔者转换情境,指着:读王冕话的同学追问道:“王冕呀,你真的不想读书吗?”学生说:“不是呀,我很想读书!”此刻,再次追问:“你为什么要骗娘呢?”“我是不想让娘伤心啊!”……下面的回答,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语言运用的情境里了。接着,让学生比较“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句话的末尾有“呢”和没有“呢”的区别。学生在品读后恍然大悟,句末一个普普通通的“呢”,却能表达出王冕为娘着想、替娘分忧的孝子形象。
  再以王冕心理活动的句子为例:“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引导学生品读两个反问句背后的话外音。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一个自信的王冕。此外,在教学“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时,笔者安排了“补白”对话:烈日炎炎下,王冕____;狂风暴雨里,王冕____;昏暗的油灯下,王冕____。通过填空,学生又读出了一个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王冕。这是作者特意留给我们想象的空白,也是作者写法上的高明之处:有详有略、不面面俱到。这就是“写一读”对话里的“写”,也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的表达方式。
  “写一读”互动是言语实践的一种形式。它是学生言语积累和语言建构过程中的一种对话。要想发挥它的有效价值,执教者的教学活动务必坚持三重意识,心中要有标准,课中要有“组文”,引导学生“真学”。在大量的“写一读”互动实践中,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主要是教学相交与平行,这是学生在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材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正确画出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结
在教师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年龄在35岁左右,我们暂且称之为“35岁教师”(不包括学校领导)。虽然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对其今后的发展却有截然不同的心态。笔者认为,“35岁教师”的发展心态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悲观失望型 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学校发展规划时,特别强调把青年教师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而35岁以上的教师将逐步淡出各种舞台。如选上公开课的教师,要普通话比较标准的
【摘要】创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过程漫长而又艰难。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创业活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思维能力;培养;农村创业  一个人在其职业生涯尤其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顺利有效的解决,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宏观上讲,创业者对自己即将要开创经营的行业或领域要有全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口算的“表内含义”到笔算的“算式意义”,再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意义”的建构过程,突显了“解决问题”和“运算意义”在“算术”应用过程中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有效迁移。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利用除法意义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不能得到直接迁移,其数学思维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分数除法的“运算意
“阴影”的存在    看到“受捐助贫困生”这几个字眼儿,大家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境:聪明早慧的孩子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正面临着失学,有关部门或是有义之士慷慨解囊,铺平了贫困生求学之路。贫困生心存感恩,发奋学习,以求有一天能以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于是人们很是欣慰,欣慰这爱心的阳光照亮了孩子的求学之路。  然而,这爱心的阳光照亮受捐助的贫困生的心灵了吗?    案例一    这是“六一”节过后
在《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单元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圆柱形铁块的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将其铸成圆锥形零件,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有60%左右的学生做错,而且错误的方法惊人的一致:V=■×3.14×32×10。对此教师作了针对性的评讲。无独有偶,在其后不久的期中测试中,又出现了一道与其类似的题目: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10厘米,里面放一些水,将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其中(水没有
一、 教育中应该有“人”  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中绕不过去的问题。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在我国,鲁洁先生认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并指出,“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都必须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1],这是目的人定位,教育面对的是人,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均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经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语文教材。两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一、 教材编写体系的比较  1.教材的框架体例  “人教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这样阐述认知主义教育思想:“任何学科的内核是其结构,而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尽管结构的本质是简单的,但其存在形态却可以是复杂的;任何学科,都是以结构为中心的符号形式系统。”数学课程结构严密,数学课堂结构更具普适性,数学素材呈现的首要任务是立序。数学素材呈现的“序”如何遵循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呢?  一、 立素材发展之序,帮助儿童思维生长  数学
1996年,美国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多元文化发展,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年和2006年,由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和各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协会对其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