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蕴涵的审美能力写出隽永优美的文章,美的作文必然出自美的潜质,而这种美的潜质则需要引导,怎样才能把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作文导写的过程中呢?
1.引导学生调动对美的感知能力(发现美)
每个学生都具有崇尚美的心理及创造美的潜在能力,所以要设法激活学生对美的感知与领悟力。首先用诗词名句传统文化来浸润,传统文化是一个美的大环境,可以提升文章的人文之美。我在每次指導学生写作之前往往就所写的话题选高考或名家名作中几个运用了大量古典文化的片段,来激发学生的文学美感,增加学生作文中文化内涵的积淀。
例如:欣喜产生于瞬间,坐在摇篮里,望着呢喃的燕子,于是爷爷教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哦,宋词是会飞的,趴在窗前的大圆桌上,指着映红的荷花,于是发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哦,乐府是有颜色的,并散发着淡淡香味儿。
这段文字化用了古诗词,读来让人齿颊留香,学生从鲜活生动的语言中体味美的韵致与情味,激起美的需求与渴望。
再如:于是就有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
借助这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创建深邃、质朴、清新、犀利、幽默的个性美。
从平凡而现实的生活琐事中发掘美。王蒙说:“如果你的耳朵不灵,你能写出生活的旋律和节奏吗”?只有用心、眼、耳来感受世界,才会发现它的每一丝一毫的或细微或宏大或纤弱或壮观之美。
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每当写一篇文章时我都会从周围的现有的小事着手先给以点拨。比如;学校门口有来往的小贩、上下班有每天忙忙碌碌卖零碎小吃的人,我引导学生找出他们身上存在的内涵性的东西。
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训练,会变得情绪高涨,喜欢学会从身边的琐细小事发掘出可写的东西。
2.设置情境,激发美的情感(激发美)
这一环节主要依靠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从而激发出学生本质中美的情感。
想象与联想的过程是审美的认识过程,高尔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黑格尔曾言:“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便是想象了”。作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对美的参透、孕育与联结。所以一篇成功的文章要善于打开想象之门借助情境来激发美感。
我在学生作文中是这样训练的。比如:写一篇与“树”有关的文章,我先搜集中外作家中很多与树有关的文章,念给学生听,学生的思路在这些作品引导下,豁然开朗,情绪饱满深厚起来,这样利用作家作品将学生带入到围绕“树”构成的环境氛围中,学生就会从树叶、树枝、树根中发现艺术之美、生命之美、宇宙规律之美、社会构建之美,从而写出具有独具个性、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创设情境的训练既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帮助学生提升对美的感受力,又给学生打开广阔的思路。
3.引导学生传达美的感情,表现美的思想(创造美)
学生有了美的发现,怎样把它用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呢?
3.1开创新颖的表现方法。
近几年高考中优秀例文列锦式的运用都是非常出色,让文章文采出众。
比如:2004年河南省一篇例文《你就是一道风景》有一段文采斐然的句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有它的情韵,白雪也有它的风采,杨柳之婀娜,翠竹之秀丽、兰草之清幽,青松之壮美,任何事物都在大自然中展示着自已的个性,不是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万物各有自已的锋芒,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
这段文字结构对称,内容丰富,富有音韵美。我让学生在文章中大量运用类似的句式语段,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之美,这些优美而睿智的语言因为运用了列锦,增强了文章底蕴。
另外通感手法和移就手法的运用,也可创造出新奇的意境。
如张爱玲把铁路比拟成方格布,朱自清的《威尼斯》中颤着“酽酽”的歌喉,用“酽酽”表达歌声的甜美,令人如醉如痴的情景。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浓默”一词的运用,更准确地刻画了旧社会的黑暗。
3.2创造新奇的意境。
意境是深层让人用精神去体会的,一篇好文章,意境会摄人心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把普通事物写出情境来。著名词作家乔羽在《九华道上》唱出“大大方方雨,羞羞答答晴”,很普通的雨及雨后初晴的景色。作者却用少女情态创造了奇妙的意境美。词人洛兵的《晚钟》“晚钟敲响从城市那边/飞来宁静的翅膀/晚钟敲响从夕阳的眼中/流出宁静的凄凉”带有几分凄凉,意境优美而哀伤。
通过引导,学生的文章用优美的语言和别出心裁的谴词造句嵌上了一种具有深厚文化之美的意境,或清新或深重、或质朴或静雅、或古老或青春,有了意境的文章才会让人咀嚼回味。
“以美写美”,这是教学工作者永恒的追求目标。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3-08
1.引导学生调动对美的感知能力(发现美)
每个学生都具有崇尚美的心理及创造美的潜在能力,所以要设法激活学生对美的感知与领悟力。首先用诗词名句传统文化来浸润,传统文化是一个美的大环境,可以提升文章的人文之美。我在每次指導学生写作之前往往就所写的话题选高考或名家名作中几个运用了大量古典文化的片段,来激发学生的文学美感,增加学生作文中文化内涵的积淀。
例如:欣喜产生于瞬间,坐在摇篮里,望着呢喃的燕子,于是爷爷教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哦,宋词是会飞的,趴在窗前的大圆桌上,指着映红的荷花,于是发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哦,乐府是有颜色的,并散发着淡淡香味儿。
这段文字化用了古诗词,读来让人齿颊留香,学生从鲜活生动的语言中体味美的韵致与情味,激起美的需求与渴望。
再如:于是就有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
借助这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创建深邃、质朴、清新、犀利、幽默的个性美。
从平凡而现实的生活琐事中发掘美。王蒙说:“如果你的耳朵不灵,你能写出生活的旋律和节奏吗”?只有用心、眼、耳来感受世界,才会发现它的每一丝一毫的或细微或宏大或纤弱或壮观之美。
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每当写一篇文章时我都会从周围的现有的小事着手先给以点拨。比如;学校门口有来往的小贩、上下班有每天忙忙碌碌卖零碎小吃的人,我引导学生找出他们身上存在的内涵性的东西。
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训练,会变得情绪高涨,喜欢学会从身边的琐细小事发掘出可写的东西。
2.设置情境,激发美的情感(激发美)
这一环节主要依靠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从而激发出学生本质中美的情感。
想象与联想的过程是审美的认识过程,高尔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黑格尔曾言:“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便是想象了”。作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对美的参透、孕育与联结。所以一篇成功的文章要善于打开想象之门借助情境来激发美感。
我在学生作文中是这样训练的。比如:写一篇与“树”有关的文章,我先搜集中外作家中很多与树有关的文章,念给学生听,学生的思路在这些作品引导下,豁然开朗,情绪饱满深厚起来,这样利用作家作品将学生带入到围绕“树”构成的环境氛围中,学生就会从树叶、树枝、树根中发现艺术之美、生命之美、宇宙规律之美、社会构建之美,从而写出具有独具个性、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创设情境的训练既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帮助学生提升对美的感受力,又给学生打开广阔的思路。
3.引导学生传达美的感情,表现美的思想(创造美)
学生有了美的发现,怎样把它用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呢?
3.1开创新颖的表现方法。
近几年高考中优秀例文列锦式的运用都是非常出色,让文章文采出众。
比如:2004年河南省一篇例文《你就是一道风景》有一段文采斐然的句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有它的情韵,白雪也有它的风采,杨柳之婀娜,翠竹之秀丽、兰草之清幽,青松之壮美,任何事物都在大自然中展示着自已的个性,不是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万物各有自已的锋芒,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
这段文字结构对称,内容丰富,富有音韵美。我让学生在文章中大量运用类似的句式语段,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之美,这些优美而睿智的语言因为运用了列锦,增强了文章底蕴。
另外通感手法和移就手法的运用,也可创造出新奇的意境。
如张爱玲把铁路比拟成方格布,朱自清的《威尼斯》中颤着“酽酽”的歌喉,用“酽酽”表达歌声的甜美,令人如醉如痴的情景。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浓默”一词的运用,更准确地刻画了旧社会的黑暗。
3.2创造新奇的意境。
意境是深层让人用精神去体会的,一篇好文章,意境会摄人心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把普通事物写出情境来。著名词作家乔羽在《九华道上》唱出“大大方方雨,羞羞答答晴”,很普通的雨及雨后初晴的景色。作者却用少女情态创造了奇妙的意境美。词人洛兵的《晚钟》“晚钟敲响从城市那边/飞来宁静的翅膀/晚钟敲响从夕阳的眼中/流出宁静的凄凉”带有几分凄凉,意境优美而哀伤。
通过引导,学生的文章用优美的语言和别出心裁的谴词造句嵌上了一种具有深厚文化之美的意境,或清新或深重、或质朴或静雅、或古老或青春,有了意境的文章才会让人咀嚼回味。
“以美写美”,这是教学工作者永恒的追求目标。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