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危机管理策略初探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u19872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府危机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极强的社会破坏性等特点。在应对危机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信息公开、多方参与的原则。当前,政府危机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全面等弊端,亟需政府树立危机意识,把好监督预警关;完善危机应急策略体系;做好信息反馈和学习工作。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 应急机制 信息公开
  
  2008年伊始,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遭受8.0级特大地震重创。2010年初,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等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旱情危急。然而,灾难似乎并未就此止步。2010年4月14日上午,青海省玉树县又遭遇了7.1级浅源性大地震,给当地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一连串的灾难,不仅考验着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更考验着中国政府在危机面前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危机管理之理论内涵与意义
  
  所谓危机,就是指紧急状态或突发情况,未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而引起的社会更深层次的全面爆发,并进而造成更多领域危害的一种社会情境。政府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机构或组织,在一定理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事前监督与预测、事中管理与调控、事后反馈与学习的过程。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政府竭尽所能将危机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及时解决,以恢复政府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和形象,维护正常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保障国家机制有序运行。
  目前,全球都进入一个地质灾害的频繁期,例如之前的智利大地震、印尼大地震,以及冰岛火山爆发。这些自然灾害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重大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人民群众带来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使得政府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做好这些危机的现场管理及事后的善后工作,无论是对于政府自身的执政地位,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意义都是巨大的。
  地质灾难由于其突发性和积聚性,可能会引发极大的社会混乱。当前,树立政府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和处理水平,对于政府增强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提高政府应急能力。自然灾害的爆发大多具有突然性。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已具备一定的监测和预报能力。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在信息预测(如地震预测)方面,我们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将政府危机管理,特别是在自然灾害方面的管理纳入到整个政府的日常管理规划之中。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制定和完善危机管理应急体系,提高政府防御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避免由自然灾害引发社会领域的次生灾害而造成二次损害,减少经济损失,及时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完善现有危机管理体系。2003年SARS在全国范围内的爆发,不仅暴露出政府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管理弊端,更凸显了政府在危机面前的脆弱性。虽然,最近几年,我国政府致力于加强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建设,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危机的预测、处理、控制、解决等方面,我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就是在现有制度状态下,根据已有经验填补体制漏洞,不断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增强政府抵御危机的能力。为保障社会和平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其三,实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领域的发展,政治领域的稳定,社会领域的和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但是一连串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在危机面前,拿出一定的魄力和方略。根据危机的表现和发展进度积极部署应对,在稳定社会局势的情况下,逐渐恢复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维护国家稳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政府危机管理之原则架构
  
  政府危机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极强的社会破坏性的特点。对于危机的顺利解决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是一个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政府在应对危机,特别是解决自然灾害产生的危机时,要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整个社会领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在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离开了人这个最基本的元素,也就无所谓政府、社会与国家。因此,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首要准则。在类似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中,第一时间抢救被困群众是当务之急。只要还存在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要竭尽全力营救群众,创造生命的奇迹。在此次玉树地震中,国家主席和总理缩短国际会议行程,及时赶赴灾区,进行现场指挥和调度,正是党和政府关心群众安危、急群众之所急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坚持人权保障和以人为本方针的重要体现。
  其次,坚持信息公开原则。这是政府在处理危机过程中的重要原则。信息公开既是政府对工作的及时总结,同时也是对人民的一种交待。通常,在危机爆发后的持续期,会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动乱。比如正常生产秩序的中断、社会秩序混乱、人心不稳定等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与政府信息不透明有关。由于政府掩盖事实,群众不明真相就会受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引发社会领域更深层次的骚乱。因此,政府必须及时、果断地向社会公众公布关于危机最新的、准确的消息。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灾情处理过程中,政府就通过手机短信、官方网络平台和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把灾区的营救情况、伤亡情况、受灾人民的生活情况、物资供应情况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消除公众疑虑。本着实事求是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向国民如实反映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坚持多方参与原则。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独揽一切事务的做法不可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政府危机。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是全体国民的社会,公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危机处理,解除社会矛盾。比如,在地震灾害中,光靠政府一方力量已无法及时化解危机,因此,要在政府主导下,引领多方参与,共同解决危机。一方面,政府需要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在伤员救治、群众安置、心理辅导等方面,给予灾民及时的救助和专业的指导。通过及时妥善的管理,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同时安抚灾民情绪,保持灾区社会秩序稳定;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社会公众的救援。现阶段的物质保障和后期的灾后重建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证。政府可以在各社区、街道组织各种捐款、捐物的活动,鼓励志愿者参与灾区救援,引导人们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美德,众志成城,帮助灾区人民早日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
  
  政府危机管理之路径选择
  
  政府危机管理是一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目前,政府危机管理还存在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全面等弊端,亟需政府弥补缺陷,更好地履行危机管理职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巩固执政基础。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就要始终不渝地为人民着想、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为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切实负责,做一个敢于和勇于负责任的政府。
  首先,树立危机意识,把好监督预警关。古人云:“居安而思危”。这告诫我们处于安定的环境下,不要忘了还存在危险的可能。危机管理的真正意图,就是在危机爆发以前及时采取相关行动,切断危机导火索,将危机控制在政府可以掌控的范围内,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同时果断分析、处理、解除政府危机。这就需要政府树立危机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及时检测各种可能情况。在自然灾害来临前,做好预测监督工作、应急处置工作和社会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危机的警惕性,做好防范准备。
  第二,完善危机应急策略体系。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必须立即启动危机应急策略,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危机升级的各种因素,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危害和更广范围的社会破坏。但是,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危机管理也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体系。事前,根据各种征兆,建立危机应急管理方案;事中,根据危机发展状态,及时调整战略部署,更好地应对危机;同时大胆假设危机的发展方向和各种可能性,制定多套应急方略,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做好信息反馈和学习工作。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危机。一个危机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危机就此消除。相反,它可能潜伏着更具摧毁性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从以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下一次挑战。以此次政府对玉树地震的应对为例,由于吸取了汶川地震的教训,在玉树地震中,政府及时组织各方力量展开救援,各级官兵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救援任务。在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鉴于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地质灾害频繁,政府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作者单位:中侨联实业发展总公司)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陈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地方治理、网络政治、应急管理。  主要著作:《单位身份的松动》、《转轨秩序的阅读》、《治理的秩序》等。  摘要 狭义的治理第三方即第三部门或称非营利组织;广义的治理第三方则是指独立于政府、有能力且志愿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监督政府运行的公民、私人组织和民间团体的总和。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是第三方参与治理的必要条件,而社会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陷入了战后最为严重的危机。难民危机考验了欧洲自认为很重要的一系列价值。欧盟成员各国不但当前面临很多棘手挑战,对未来发展也很迷茫,不知方向所在。法德轴心未能提出激励大家勇于闯关的一体化深化方案。欧洲一体化下一步走向哪里,内部共识凝聚非常艰难,而分散化的挑战则越来越难以应对。欧盟与一些东欧成员国产生了价值上的根本性分歧,英国“脱欧”开启了逆欧洲一体化的模式,欧洲一体化
【摘要】在气候环境恶化与国际减碳目标的压力下,长期被忽视的农村能源消费问题需要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正在从传统的非商品能源消费模式过渡到商品能源消费模式,农家能源需求正在成为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该研究在中国能源供求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市13个涉农区县,抽选214个村,对1866户的调研数据,对北京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现状及问题进行系统校对,进一步结合农村政策措施,
【作者简介】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  研究方向: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民主理论与实践。  主要著作:《中国式共识型决策》、《民主四讲》、《袪魅与超越》、《安邦之道》、《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分权的底限》等。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成功跨越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实现了自立自强与脱贫致富的梦想;现在,中国处于第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高等教育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对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企业破产、国际贸易萎缩、消费投资领域停滞。高等
【摘要】中国的跨国移民及其相关研究是在全球移民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跨国移民如何定义?他们和传统的华侨华人有何区别?他们的现状特征如何体现其在祖籍国和住在国之间的多重作为?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中国跨国移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以客观包容的心态来审视这一现象。事实上,中国的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改变,决定了移民之于民族国家的多重身份和认同情感。随着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移民“以
【摘要】从教育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分析,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 西部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 可持续发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为104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
经验历史学过于注重经验的、偶然的、外在的事实,将时代性问题混同于一般的时间性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主张根本不同。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时代性不仅在根本上是反教条主义的,同时意味着历史箭头,意味着历史前进和发展的方向、过程、阶段,也意味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时代性问题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时代性与历史哲学    时代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历史唯物
【摘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统筹城乡教育,而统筹城乡教育的关键是均衡配置基础教育师资,包括小学师资。全国各地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系列对策来推进,在此以成都市为例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统筹城乡 基础教育 师资均衡 成都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应对企业负债率与杠杆率高企的结构性矛盾,党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去杠杆降成本的政策性指导意见,债转股作为推动企业去除杠杆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部署的核心手段。本文以市场化债转股为研究对象,针对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制度架构与法律完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围绕债权主体责任担当、债务主体资本效率、金融监管法律边界、股权交易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市场化债转股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