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永远在路上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忠常常说:“最好的作品,最大的突破,永远是下一个。”
   他是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即使获得“全国劳模”称号,依然手握焊枪坚守在生产一线。他也是一名“工人院士”,即使捧回“中华技能大奖”,依然不断钻研创新破解难题,为中国高铁制造培养高技能人才。他是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张忠,30多年间,他用焊花绘就了一条铁路“造车人”的成长轨迹,以精湛技能打造安全可靠的机车产品,实现了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理想。
  一
  1983年10月,由于父亲因病离世,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塌了。作为家里最大的男孩子, 16岁的张忠刚刚跨出初中的校门,就懵懵懂懂地跨进了工厂,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第一次走进这个当时已有87年历史的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对他来说,这里的一切充满神秘感。红色的砖楼、粗大的梧桐、灰色的厂房、笨拙的机器,还有工人师傅被汗水湿透褪色的工作服……
  电焊是什么?他不知道。
  电焊工该干什么?他更不知道。
  张忠被车间领导带进了工厂最西边的一个车间,阳光透过车间顶上的天窗投射下来,映照在庞大的机器设备上,形成了美丽的光影。車间一角有几个工人师傅,手持一根“魔术棒”,与那些“铁疙瘩”一碰触,就金光四溅,发出像烟花似的光芒。张忠看呆了,不由停住了脚步。走在前头的车间领导一回头,发现他傻愣愣地站在原地盯着看,立马走过去把他拖过来:“小伙子,这电弧光可不能这样盯着看啊,晚上眼睛要痛,要流泪红肿的。”张忠不以为然,心想,过年时放烟花也从来没痛过,一定是领导小题大做了。车间领导接着说:“别发愣了,过来,我给你介绍班组里的师傅。”
  老师傅们围拢过来,看着眼前这个身高不到1米6,体重44公斤,瘦不拉几的“小孩”,几个老师傅禁不住摇摇头。这哪里是新来的电焊工啊?看上去分明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车间领导给张忠安排的师傅,是一位50多岁的电焊技术“高人”。师傅话不多,只抛给张忠两句话:“踏实做事!”“注意安全!”这两句话,很简单也很朴实,张忠默默记在了心里;这两句话,日后也经常萦绕在张忠的耳边,时刻提醒着他,无论顺利,还是遇到挫折,永远不要忘了这两句话……
  二
  正如车间领导所“预言”的那样,由于没有任何防护盯着电弧光看,晚上张忠的眼睛生痛,不住地流泪。第二天红肿着眼睛的张忠第一次穿上电焊工专用工作服,在师傅的指导下第一次拿起了焊枪。
  张忠很幸运,师傅并没有嫌弃他什么都不懂,认为一张白纸更好描画。师傅从焊机结构讲起,虽然都是讲的焊接电压电流调节等基础知识,但张忠还是听得云里雾里。师傅似乎也感觉有点“对牛弹琴”,扔下一句:“自己先找书看。”
  望着师傅背着手离开的背影,倔强的张忠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电焊这块“大骨头”,让师傅刮目相看。下班后,他央求车间技术员带他去了一个他自认为非常神圣的地方——工厂技术图书馆。当时,这里可不是一般工人能去的地方,借着技术员做“挡箭牌”,只有初中文化的张忠,一头钻进书海里翻阅着、寻找着,他渴求得到答案。几天之后,师傅惊异地发现,这个被自己“故意”冷处理的小子,也能偶尔说出几句电焊专业术语了。师傅知道 “有门”了,开始对这个徒弟格外关注。
  许多人知道电焊工是苦脏累工种,其实,电焊工还是易学难精的工种。用焊枪在金属上划几条线不难、擦点火花容易,要把焊痕焊得结实可靠,焊得横平竖直,焊得美观耐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过电焊的都知道,干好焊工首先要过“蹲”这一关,这就如同习武之人,必须先扎牢马步,从最基本的动作要领开始。起初,张忠拿着焊枪“蹲”下去没多久,就会感到心浮气躁、双臂胀痛,腰酸腿痛,呼吸不畅,焊枪在张忠手中经常不听使唤。师傅告诉他:“绝活是练出来的,要想当一名好焊工,勤学苦练是根本”。
  张忠牢记师傅的教诲,持之以恒苦练技术。酷暑严寒,四季更替,在生产现场,张忠埋首于钢铁堆里,在“蹲”得痛苦难耐时,张忠心里就默念师傅传授的焊工“静平稳准均”的五字要诀,咬着牙坚持,渐渐地慢慢地他“蹲”得时间越来越长,手中的焊枪也愈来愈听使唤了。
  三
  转眼一年过去了。
  有一个消息在车间里传开了,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张忠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个子,竟然可以上柴油机机体焊接了!
  内行的人都知道,柴油机机体是内燃机车的关键部件,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由于在机车运行过程中长期承载反复冲击载荷的作用,质量要求高,焊接难度大,要通过泵水给压力检查焊接质量。一般能上机体上进行焊接操作的都是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师傅,车间领导慧眼识珠,让一个进厂才一年多的年轻人上,这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行吗?也许……”
  “机体焊接又不是训练场……”
  面对大家质疑的眼神、怀疑的话语,张忠没有说话,依然像平日里一样,默默戴上电焊手套,拿起他的电焊面罩上岗去了。
  和几个八级电焊工老师傅一起焊接,对于张忠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当时,八级工可是工人中技术等级最高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技术工人中的“大腕”。与这些“大腕”一起操作,张忠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哪个地方焊接不规范,拖了老师傅们的后腿。每一个动作尽量规范,每一条焊缝保持平整,以免返工,这一刻,张忠仿佛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跳,只有耳边“磁磁”的焊光发出的声响。一个班次的机体焊下来,脱下厚厚的电焊防护服,张忠里面的衣服竟然全都湿透了。
  质检员用近乎苛刻的手段进行检查,张忠的焊接完全达到质量要求。一个曾经对张忠焊接技术有所怀疑的老师傅,主动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你小子可以啊,以后一定有出息!”
  张忠终于长长舒了口气,笑了……
  四
  有人说,一山不能容二虎。当时在柴油机机体焊接上却有10个“虎将”。这10个老师傅都是50开外,每个人的焊接手法都不同,都有一手绝活。但是,当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观念还是在一些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焊接技术轻易不愿意传人。   张忠主动凑上去问,这个老师傅说:“瞎弄弄的,没什么技巧。”那个老师傅说“你自己不会看啊?” 张忠没辙了,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笨办法,就是“偷师”。
  怎么“偷”?
  很简单,张忠只要做完自己的工作,就拿着面罩站在老师傅们后面,一边看他们干活儿,一边帮他们打下手,做点辅助的工作。别的年轻人在一边闲聊,他在那里帮师傅除毛刺;别人在休息室闭目养神,他在帮师傅搬工件;别人笑他傻,没钱白干活,可他还是我行我素。一来二去,老师傅们都对这个勤快好学的小年轻有了好感,大家的绝招也慢慢愿意教他了。张忠跟着多个师傅学习焊接技术,吸收百家之长,每个师傅的绝招在他眼里都是“宝贝”。每当有一个技术点,他都会掏出小本子记下来。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都在琢磨,白天老师傅为什么用这样的手法焊接?这样的小角度焊接怎么样才能保证焊缝平整?
  被领导肯定,被师傅夸赞,被工友崇拜,这让不到20岁的张忠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可是,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有一次,由于一时疏忽,焊接电流调节出现偏差,张忠焊出的工件报废了,不仅耽误了生产进度,而且给工厂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面对师傅责怪的口吻、工友质疑的眼神,张忠的自信一下子跌落到了低谷。
  这一夜,张忠躺在床上彻夜未眠。
  五
  如果没有能力怎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技术怎么能为企业发展出力?
  技能工人有技术才有底气!
  重压之下,张忠给自己订下了在常人看来近乎“苛刻”的学习计划。白天上班,他埋首于钢铁堆里,一干就是数个小时,常常是眼睛被呛得睁不开,直流泪,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每周4个晚上,他下班后都直接到夜校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不甘心“文化课”成为自己的短板。每次从夜校上完课再坐公交车回到在市区的家里,都要将近10点钟了。然后,他还要继续学习电焊工技术书籍,查阅相关资料。
  寒冬腊月,人们都进入甜美的梦乡,可他却还奔波在回家的路上;盛夏酷暑,别人淌了一天汗水都想早点休息,他还在挑灯夜战与蚊虫对抗。家里人从梦中醒来,心疼他,劝他早点休息,他只是笑笑说:“不要紧,技术学不到手睡不着啊。”这样的近乎“苦行僧”般的经历持续了整整12年。他不仅学习完成焊接中技、焊接高技、焊接技师的课程,还业余补修高中课程,并取得了大专学历。而且,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硬是把抽象、深奥的《焊接工艺学》《金属材料学》等理论书籍,一点一点地“啃”了下来,还初步掌握了与电焊相关的电工知识、钳工知识、铆工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间,他完成了从一个电焊初级工到电焊工技师的蝶变。2000年,他被聘为电焊工高级技师,成为当时全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2003年,他荣获江苏省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并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焊工决赛第六名的优异成绩。他先后取得了国际焊接技师证书和12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以及国际EN473 无损检测VT二级检测师证书、国家技能竞赛(电焊工)一级裁判员证书。
  六
  从全国列车平均旅行时速48.1公里到如今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中国铁路在6次大提速中迎来了“追风时代”。
  在中国铁路前5次大提速中,公司研制生产的东风11、东风11G和东风8B内燃机车先后成为担纲牵引主力的主型客、货运机车。“企业的需要,就是我學习、创造的动力。”张忠从没有偏离企业需要的学习方向和创新路径。张忠和他的同事们为中国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目标、创新实践,不断为中国铁路提供强劲、可靠的客、货运牵引动力。
  2008年初,铁道部提出由公司制造旅游观光内燃动车组,开行于北京至八达岭区间,满足奥运会期间国内外游客出行的需要。北京至八达岭段铁路是百年京张铁路中难度最大的一段,对机车牵引和制动能力的要求都远远超过其他线路。由于上坡需要大功率牵引,长距离下坡需要有效制动,对动车组制动缸体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这种制动缸体采用双面焊接,正面采用CO2气体保护焊;反面采用手工电弧焊,并采用机加工方式清根,要求“零缺陷”。焊接全部完工后,要用5倍放大镜检查焊缝表面,必须达到无任何缺陷。张忠反复试验,最终总结出了4步要领,采用独特的焊接方法,有效解决了制动缸体焊接难题。
  当“和谐长城号”动车组驶过由詹天佑设计建造、著名的“之”字形线路时,“古长城”与 “新动车”交相辉映,为奥运期间的长城观光客增添了一道独特的视觉风景。
  就在“和谐长城号”动车组在北京奥运期间受到国内外宾客的赞誉时,他答应陪儿子到上海去看阿根廷队足球比赛,去看儿子最崇拜的球星梅西踢球。不巧的是,就在比赛前一天,张忠接到赶往哈尔滨铁路局出差的任务,去处理机车上一个焊接质量的难题。当他把出差的事,告诉儿子后,就像捅了马蜂窝了。儿子撅着嘴对父亲说:“你说话总不算数……”。张忠沉吟片刻,对儿子解释道:“爸爸不能陪你去看球,不会影响你去看球。若火车上的故障处理不及时,会影响多少人去赛场观看比赛啊!”他的慢声细语像温柔的风拂去儿子内心的不满。其实,张忠心里并不好受,他深深感到对儿子和家人的愧疚,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他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不是他不想,而是太忙,无法顾及。
  七
  尽管天天与高温、弧光、金属粉尘,以及技术难关打交道,张忠却乐在其中、冲锋在前。在铁路历次大提速机车的研制中,在中央首长专用机车的攻坚中,在青藏高原机车的生产中,在出口机车的奋战中,张忠一直是构架、总风缸等机车关键零部件的焊接“主攻手”。
  近年来,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车戚墅堰公司依靠技术领先、品质可靠,产品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碰撞的“火花”。在公司一次出口机车生产中,外方监造团队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对焊接质量的要求尤其苛刻,一旦发现有点瑕疵,就摇着头不住地说“NO,NO!”第一批试制产品出来了,不符合外方技术要求,焊接试制被叫停。   此刻,张忠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他到现场查看试制的产品,反复改进焊接工艺,并亲自操刀焊接。终于,经过摸索试验,焊接达到了技术要求。监造人员却将信将疑,仔仔细细将产品检查个遍,最后跷起了大拇指:“OK!”
  这次成功,不仅打破了外国专家的技术壁垒,更为项目推进破解了“瓶颈”。可是,外方又提出一个更“过分”的要求:所有的电焊工必须通过他们组织的培训考试。这样的要求,不仅公司要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将影响机车试制进程。
  张忠主动找到外方监造,拍着胸说:“我是高级技师,我来对其他电焊工进行培训,产品质量我负责!”外方专家被张忠的技艺和勇气所折服,最终同意了张忠的提议。张忠将焊接工艺和技巧传授给其他电焊工,培训达870多人次。他用高超的焊接技能征服了“老外”,也为中国技术工人“正名”,我们行!
  近年来,张忠攻克的柴油机机体高难度的焊补修复、高速动车组庞巴迪电机吊座焊接等关键技术难题多达百余项,有效解决了生产难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张忠所总结提炼的先进操作法,代表了我国内燃机车制造焊接工艺的最高水准,在我国内燃机车制造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八
  不仅自己本领高强,张忠还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团队。张忠将凝结着自己心血的操作法,手把手地教给其他工友。工友们纷纷为他点“赞”:“在焊接方面,张忠绝对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高手。只要生产中遇到焊接难题,大家总是第一个想到他,而他也总能非常完美地完成,并且还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
  近年来,张忠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設中,以弘扬工匠精神和高铁工人精神为依托,以攻克生产关键难题为切入点,以带动技能提升为立足点,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推进器”“孵化器”的作用。通过搭建研修平台,传授技艺,给企业及社会带来了强大的辐射效应,工作室获得中国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十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在公司的支持下,张忠开设了员工“培训道场”,亲自担任培训讲师,还牵头积极组织开展焊工技术培训、岗位练兵,以及资质认证和比赛。近年来,他先后举办电焊工技术操作表演70多场次,开展技术讲座150余次,授课培训时间达到800多课时,培训电焊工4000余人次。
  复兴型440马力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是我国铁路“复兴家族”的新成员,是中车戚墅堰公司定位于未来国家铁路干线内燃货运而研制的主力车型。2019年初,公司首台复兴型内燃机车开始试制。张忠随时发现生产上的问题,创新工艺,带头开展机车车架部件(防撞墙装配)组装焊接等项目的攻关。机车车架部件拼缝多尤其是拼缝处要求棱角分明、焊接变形大,对整个部件外观的平整度要求较高。为了使上岗的电焊工都能焊出高质量的产品,张忠主动请缨,要求将自己的绝技绝活无私传授给其他焊工,以实践经验和高超技能为“大国制造”添加注脚。
  此外,在被誉为“焊接世界杯”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张忠历年担当中车参赛队“总教头”,带领中车集团选手连续4次获得团体第一名;在“2019‘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创新大赛”中,他带领中车集团选手参赛,又获得团体第一名的成绩。张忠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尽显大师风范,促进了中车集团焊接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中国高铁制造技术提升做出了贡献。
  “我的技能传给社会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张忠还积极参加社会、行业内的技能交流等活动。参加由江苏省人社厅、常州市政府组织的劳模工匠精神宣讲团,走进大学城、企业及技工学校,对工匠精神进行专题宣讲;参加常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人社局承办的“智造名城,匠心筑梦”主题活动,现场表演绝招绝技;参加常州市“大国工匠进基层”活动,走进常州公交集团汽车维修分公司车辆车间、市交通运输重点工程项目常宜高速公路工程现场,与大家分享劳模成长经历、切磋指导焊接技艺。
  张忠常常说:“最好的作品,最大的突破,永远是下一个。”这是始终以奔跑的姿态前行的张忠为自己写下的座右铭,这也是对他以不竭的创新精神演绎新时代中国高铁工人成长轨迹的最好注解。
其他文献
一  记忆中,早春是老房子水缸里的一片明净倒影——再往下,是我愈发模糊起来的童年。我并不在那儿出生,更不在那儿长大,但我却清楚地知道枣树的新芽何时冒出,燕子的身影何时掠过屋檐窗角,就像少女断断续续的欢笑。那时我没有时间的概念,不懂得午后光阴浅,只是一味地任由日子“哗啦啦”流淌下去,流到最后,就只剩下一片淡淡的云影徘徊。  二  春日里,小城的天气似乎总是晴和而温暖的,而屋后的那棵枣树,也总是用“沙
期刊
都说书画同源,其实刀笔更是同根同源,刀还先于笔。提高自身书画修养,学书习画是竹刻艺人的必修课。随着书画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自创能力也不断提升,用刀才能得心应手。   一、竹刻艺术的产生及发展   竹刻是我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
期刊
1978年1月,中宣部建议,经党中央批准,成立恢复文联和各协会的筹备小组。当周扬、夏衍、林默涵、陈荒煤、张光年等授命恢复中国文联及其各个协会建制时,因旧“文联大楼”已在“文革”中归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使用,竟找不到一处办公场所了。不得已,只得在沙滩北街2号原《红旗》杂志社的大院里,搭起了几排木板房(俗称“抗震棚”),作为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临时的办公用房。   中国作协虽说是隶属中国文联的一个
期刊
汗水不会白流,付出终有回报。……优质香稻银香18,在上海市优质米评选中,连续十多年名列第一。   我15岁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出身原因,升学、当兵无望,父亲一句“种田万万年,只有土地不会背叛你”的告诫让我安心在生产队当起了农技员。陈永康育出“老来青”并代表全国农民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事迹触发了我搞水稻育种的初心。我开始自学大学农学课程,探索水稻育种。1977年10月31日我接到通知,前往武进农科所(即
期刊
在我感觉即将孤独终老的时候,田过从我身边走过。我从没见过哪个人像田过这样,用眼神就可以将我看透,他应该看出我正在寻找一个人,一个没有任何可以描述的特征,也没有特定的可以作为参照标准的人。但也许他不是看透,他只是不经意地一瞥,空洞并且带着轻蔑,又像是不遗余力地想要看清什么。或许他的眼神只是在我眼里与众不同,是我赋予了他的眼神特殊的意义。归根结底只是我想把自己的一切展示给他看。他们说学艺术的人天生敏锐
期刊
一  苏州阊门内有许许多多小巷,许许多多的小巷中,有一条叫文衙弄,文衙弄里有个小园林,叫艺圃。这条弄堂,局促,两三人,并排走,肩膀就碰到墙粉,白了一片。弄堂羞羞答答就像以前的盘房小姐,躲在深闺中不出来。许多到了吴趋坊的游客,往往在迷宫一般的小巷里兜兜转转,转转兜兜。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看到了,习惯性地问,是不是找艺圃?然后就用手指指着通道告诉他们怎么怎么走。  这个园林,名气不大,外地游客来得少,本
期刊
夏海特别迷恋女人的乳房。也为此看过心理医生,医生说,你这个只能算有恋乳症倾向,不必治疗。问及原因,医生说,应该是你在婴儿期失去母亲,又没有固定的奶妈,东家吃一口,西家吃一口,整天处于寻找乳房的过程中,时间久了,就形成这种倾向了。  关于自己的母亲,夏海毫无印象。因为他生下才几个月,母亲就自杀了。至于自杀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家庭出身。但夏海不太相信这个,母亲娘家是地主,可父亲家是三代贫农啊!也有人说
期刊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必须要讲究科学搭配、讲究生活质量,做有营养,能养生,促健康的菜肴,提升幸福指数。”   王大妈的儿子今年三十了,对自己的婚姻大事硬是不着急。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当父母的在孩子大30了心里不急?哪个不盼早点抱孙子?盼望早日抱孙子是王大妈多年的心愿,催儿子吧,他说王大妈是管闲事,他还拍着胸脯说“尽在掌控中”。  今天要带媳妇过门,说现在水到渠成了。王大妈为迎接儿子王强的女朋
期刊
蜗牛家族,历史悠久,远古时就生活在地球上。   我是来自蜗牛族的白玉蜗牛,今年5岁有余,所以,大家都叫俺“老白”。暮年的我,感觉身体越来越不行,我要将自己一生的经历昭告天下。  2014年4月,母亲在一家菜农的田地里产下我后,就狠心地离我而去了。那时候,我就小绿豆大的卵粒,身穿一件白色发亮的衣服,在那偌大的田地里摸爬滚打,四处寻找着娘亲……大约一月后,我不但没有找到母亲,却“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美丽
期刊
在水慢城打发含蓄的时光  黄色金鸡菊紫色马鞭草粉色格桑花  五色的百日草……含蓄的百花园  我独钟于格桑花,因了一位多情的诗僧  有些花儿已谢,仍挺立含蓄的骨骼  优雅。且执着。有些花儿精心打扮缱绻的  容颜,坚持最后的艳丽,等待我  等待含蓄的我的到来  秋风含蓄,隐藏着含蓄的皓齿  大片芦苇站立,而芦花含蓄,懒得飞翔  湖水浅退,枯荷含蓄,蜻蜓早已不见踪迹  或隐于水。一小簇狗尾草,摇曳婀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