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东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地壳构造

来源 :地震地质译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认为从关东到东海地区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这三个板块在房总半岛海域有三联点,关东和东海大部分地区属于欧亚极块,伊豆半岛则属于菲律宾海板块。根据近年来提倡的"东北日本=北美扳块"论(小林1983;中村1983),关东地区属于
其他文献
一、前言把土壤层和基底的岩层截然分开,沿界面使地层发生错动的断层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地震之巢"的活断层,指的是最近100年发生活动的活断层。如果把地球的历史看作是45亿年,这就是极最近活动的断层。从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来看日本列岛,除了中央构造线和大深沟带之外,还有无数条断层。此外,从卫星照片上还可以看出断层的长度和地震的相关性。确定早于新地质时代的断层活动时期,就要涉及到地震的历史,核电站
期刊
虽说日本海沿岸地区的地震活动稍低于太平洋一侧,但是该地区曾发生过许多破坏地震,这也是地震预报的重要课题。图1表示1885年以来最近100年内发生在日本海一侧的6级以上的大地震分布。可是,日本海沿岸地区发生这种地震的主应力是什么还未必能充分解释清楚。本文在研究最近有关这一问题的一些假说的基础上,阐明我们的看法,进而从长期地震预报的观点出发,对东北日本到西南日本整个日本海沿岸地区的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观
期刊
近年来,固体地球介质中热应力研究方面日益得到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一般地,板块内部的构造力相对要比板块边缘部分小,而我国发生的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板内地震,因此从热应力角度研究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模式便显得很有意义,它从一条新的途径帮助我们进行富有成效的地震预报的探讨。另外对一些地质构造现象,如转换断层、地堑、大陆裂谷以及环形山地貌等方面,热应力作用机制都能给予相当良好的解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
期刊
1.引言1982年浦河冲7.1级地震是日高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因此认为它是代表该地区构造地震。1982年浦河冲地震明显的断层模型,阐明了日高地区的地质构造,同时,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发生的背景。根据地震前后进行的水准测量,从明显的地壳垂直形变求得1982年浦河冲地震断层的模型,来研究它的地学意义。
期刊
地震学是取得地球内部资料的主要来源。它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震中分布:全球约90%的地震发生在几条连续的狭窄的活动带上,把整个地球表面分成几个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多数地震活动正是巨大的运动着的岩石圈板块在其边缘附近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活动呈带状分布的这种图象显然给板块划分提供了一种依据。此外,震中分布也支持构成板块学说重要概念的转换断层的设想,几乎
期刊
多年前有人推测火山活动和深源地震带在空间上有密切关系,此后便提出,深源地震过程与汇聚板块边界的火山活动之间存在各种特殊联系。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在新赫布里底群岛等地特定的火山喷发与特定的喷发前的中、深源地震有关系。可以看出,在前触发地震和
期刊
日本的地震可分为二类:主要发生在内陆地区的浅震和较深的,发生在太平洋海岸与邻近的海沟之间,震级高达8级的近海地震。虽然内陆地震比较小,并有较长的重复间隔,但它们仍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前认为,构造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壳岩石逐渐破裂的结果。
期刊
在一个给定的断层段上的地震重复时间,是受构造荷载速率(长期滑动速率)、应力集中和释放机制控制的。在活动板块边缘上的大多数地震具有较短的重复时间(30至200年),而一些板内地震的重复时间长达数千年,即使它们是比较靠近板块边界。本文考查了已经估计过重复时间的地壳大地震的已发表震源参数,尝试讨论具有不同重复时间的地震是否具有不同地震特征。特别考查了与断层作用有关的平均应力降。虽然应力降可能受许多参数控
期刊
从板块构造的观点来看,喜马拉雅和邻近地区构成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些地区表现为一条综合不同形变类型的广阔形变带。Molnar等使用近八十年间这些地区发生的大地震(M_s≥7.0)的地震距张量研究了中国西藏的形变速率。为此,我们研究了较长的地震历史。了解这一广阔的板块内部地震区的形变速率将是令人感兴趣的,它有助于解释该地
期刊
这次讨论会的目的是了解从不同侧面研究地震发生断层形成,破坏过程(破坏前、主破坏、地震发生后)的各种方法。综合来看这次会议发表的研究论文,会议是很成功的。从研究方法看将已发表论文分三大类: (1)断层破坏过程的理论、数值模式化(13篇), (2)关于岩石破坏、摩擦实验研究(15篇), (3)观测研究(包括观测资料分析) (40篇)。现对以上3个分科研究的主要动向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