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始终。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适时设置疑问,优化问题的提出,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励和推动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之中。在思品课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知识王国,由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情境,更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素材。另外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要注意时代性。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创设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二、鼓励学生探讨、分析问题,优化问题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分析问题就是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分析问题最基本的条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使矛盾充分暴露,再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主要矛盾。此时,人的思维应具有精密性,即思维的严谨、细致。这种学习过程是通过观察实验、具体体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进而主动形成概念,作出结论。如初三课本中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知识,可与前面学习过的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图表和表格的形式出现,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记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团结协作,推理证明,优化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常常以假设的方式出现,经过验证逐步完善。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受定势思维的约束,要触类旁通,使之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进而采取逻辑证明或事实对照的方法来检验获得和发现的正确性。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法多渠道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多种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因而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方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教师便进行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优化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堂小结,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优化这一过程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例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中我用“棒子”、“鞭子”、“筛子”这六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精粹而便于记忆,使学生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完“国家的宏观调控”后,教师让学生作总结复述。一个同学总结为: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万能的,而且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因而,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概括为“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了“国家宏观调控”后,结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卖粮难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结论,并且让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4.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笔者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切入点,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实施创造教育的—个初见成效的尝试。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创设情境,适时设置疑问,优化问题的提出,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励和推动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之中。在思品课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知识王国,由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情境,更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素材。另外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要注意时代性。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创设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二、鼓励学生探讨、分析问题,优化问题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分析问题就是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分析问题最基本的条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使矛盾充分暴露,再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主要矛盾。此时,人的思维应具有精密性,即思维的严谨、细致。这种学习过程是通过观察实验、具体体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进而主动形成概念,作出结论。如初三课本中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知识,可与前面学习过的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图表和表格的形式出现,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记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团结协作,推理证明,优化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常常以假设的方式出现,经过验证逐步完善。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受定势思维的约束,要触类旁通,使之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进而采取逻辑证明或事实对照的方法来检验获得和发现的正确性。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法多渠道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多种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因而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方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教师便进行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优化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堂小结,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优化这一过程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例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中我用“棒子”、“鞭子”、“筛子”这六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精粹而便于记忆,使学生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完“国家的宏观调控”后,教师让学生作总结复述。一个同学总结为: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万能的,而且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因而,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概括为“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了“国家宏观调控”后,结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卖粮难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结论,并且让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4.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笔者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切入点,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实施创造教育的—个初见成效的尝试。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