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实施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得到彻底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针对高校传统体育教育的不足,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终身体育为目标、健康体育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目标的建立、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出发,树立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正确观念,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高校的体育课一直不被老师和学生们重视,学生对于每周一节体育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上体育课还不如自己抽时间去运动,自由自在不受约束,上体育课反而有约束。教师对于体育对身体健康促进作用认识不足,沒有为学生树立热爱运动的好榜样。师生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科学锻炼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体育课是学生学习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途径,需要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重视。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课教学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课堂上采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固定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分重视运动技术动作方法或战术要点的教授,强调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培养缺少关注,没有关心学生的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影响着体育课教学效果水平的提高。
(三)室内场馆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充足的教学器材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由于是体育课,同一时间上课的人数众多,场地器材的数量往往不能达到人均标准,例如篮球,只能两人一球进行练习,特别是运球课时,不利于教学。室内场地较少,室外场地受天气影响较大,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高校的体育课基本上都是每周一节课,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有的班级连续几周都不能上课,对学生体育课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也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参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本校的科学、系统、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指导本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目标是指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是教育观念具体化的落实,又是课程内容选择、方法的运用、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评价的依据。因而,确定正确的课程目标至关重要。随着时代发展,体育教育观念更新,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深化,体育课程目标在更新与拓宽。新世纪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由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能力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组成。从而也促进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和掌握健康的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观念得以贯彻和落实。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所普及的各类运动项目基本是中小学体育竞技项目的重复,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与中小学类同,使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积极学习的兴趣。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将实用体育、时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同时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也应相应改革,增加体育课在高校课时中的比重,增大体育课在高校教学中的跨度,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合理衔接;调整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促进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广泛参与,掌握相应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术,以满足今后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四)加大室内场馆等基础设施投入。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招商引资,加强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先进的综合室内运动场,建设更多的室外场地,为部分室外场地安装照明设施,解决晚上没有灯光不能运动的问题。及时对所有的场地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新,确保场地设施的正常使用,保证教学和学生课后锻炼的需要。购买充足的器材和教学用具,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练习环境,培养学生参与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综上,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不仅只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等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此外,高校体育还担负着向社会延伸健康教育的使命,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去,习得运动技能和锻炼的方法,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的终生体育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万梦君.高校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52.
[2]罗磊.高校体育课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3:198.
[3]张法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19:80+82.
[4]曾瀚民.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9:173-174.
[5]梁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6.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体育工作部)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高校的体育课一直不被老师和学生们重视,学生对于每周一节体育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上体育课还不如自己抽时间去运动,自由自在不受约束,上体育课反而有约束。教师对于体育对身体健康促进作用认识不足,沒有为学生树立热爱运动的好榜样。师生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科学锻炼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体育课是学生学习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途径,需要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重视。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课教学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课堂上采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固定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分重视运动技术动作方法或战术要点的教授,强调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培养缺少关注,没有关心学生的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影响着体育课教学效果水平的提高。
(三)室内场馆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充足的教学器材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由于是体育课,同一时间上课的人数众多,场地器材的数量往往不能达到人均标准,例如篮球,只能两人一球进行练习,特别是运球课时,不利于教学。室内场地较少,室外场地受天气影响较大,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高校的体育课基本上都是每周一节课,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有的班级连续几周都不能上课,对学生体育课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也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参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本校的科学、系统、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指导本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目标是指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是教育观念具体化的落实,又是课程内容选择、方法的运用、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评价的依据。因而,确定正确的课程目标至关重要。随着时代发展,体育教育观念更新,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深化,体育课程目标在更新与拓宽。新世纪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由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能力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组成。从而也促进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和掌握健康的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观念得以贯彻和落实。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所普及的各类运动项目基本是中小学体育竞技项目的重复,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与中小学类同,使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积极学习的兴趣。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将实用体育、时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同时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也应相应改革,增加体育课在高校课时中的比重,增大体育课在高校教学中的跨度,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合理衔接;调整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促进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广泛参与,掌握相应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术,以满足今后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四)加大室内场馆等基础设施投入。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招商引资,加强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先进的综合室内运动场,建设更多的室外场地,为部分室外场地安装照明设施,解决晚上没有灯光不能运动的问题。及时对所有的场地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新,确保场地设施的正常使用,保证教学和学生课后锻炼的需要。购买充足的器材和教学用具,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练习环境,培养学生参与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综上,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不仅只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等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此外,高校体育还担负着向社会延伸健康教育的使命,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去,习得运动技能和锻炼的方法,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的终生体育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万梦君.高校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52.
[2]罗磊.高校体育课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3:198.
[3]张法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19:80+82.
[4]曾瀚民.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9:173-174.
[5]梁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6.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体育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