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绝唱 立心铸人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北京人艺携原创大戏,话剧《司马迁》登上俄罗斯圣彼得堡·亚历山德琳娜剧院,向俄罗斯观众讲述中国史家传奇故事。本文立足于当下跨文化交流背景,从剧目制作角度分析话剧《司马迁》内涵。
  关键词:话剧《司马迁》  冯远征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142-03
   随着冯远征先生一声掷地有声的呐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拉开了此次北京人艺圣彼得堡一行,受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理事会邀请,2019年10月17日至19日,北京人艺原创大戏,话剧《司马迁》登上俄罗斯圣彼得堡亚历山德琳娜剧院舞台,上演为期三天三场的演出。
  一、项目背景——涉外交流新步伐
   (一)中俄文化友好互建
   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双方进入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为配合国家外宣工作大局,再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北京人艺接受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理事会邀请,为圣彼得堡的观众带来了原创历史大戏《司马迁》,参加在此举行的第九届奥林匹克戏剧节。
   随着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对我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提出了现实要求。作为剧院代表,北京人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紧围绕习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和“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明确要求。
   (二)两家剧院深度合作
   此次《司马迁》登台于圣彼得堡的亚历山德琳娜剧院。亚历山德琳娜剧院是俄罗斯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剧院,1756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264个年头,被称为俄罗斯剧院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俄罗斯“国家剧院”。
   北京人艺与亚历山德琳娜剧院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北京人艺近些年来依托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等平台,邀请外国名团佳作入驻“国际单元”已是板块之一,与国际知名院团建立良好的演出互访机制,探索世界一流剧院“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点对点交流模式。亚历山德琳娜剧院便是合作剧院之一,双方有着多次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活动。
   本次是人艺第三次造访圣彼得堡,但却是《司马迁》第一次走出国门且接受世界观众的审阅,一场讲述中国史家传奇的艺术之旅在中俄双方友好交流的文化背景下开始启航。
   二、剧目制作——人艺历史剧分水岭
   (一)创作灵感缘起与实现
   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举办一场主题为“风追司马”的大型文化活动,由此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纪念司马迁的活动。许多文化界名人前来参加,其中就包括生于陕西韩城的冯远征,在活动期间,他发现虽然很多人知道司马迁,但对司马迁这位历史学家、文学家了解却并不深入。
   冯远征作为一名话剧演员,他萌发出将《司马迁》以话剧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的想法,讲述司马迁传奇的一生,并且能让年轻的观众深入其中,感受司马迁的人生与气节。恰逢活动之后,冯远征进入电视剧《张居正》剧组,他向编剧熊召政表达了他的念头,讲述他心中的创作想法,没想到熊召政与司马迁缘分不浅,“风追司马”在向全国征集司马迁公祭祭文时,全国上万件来稿中最后选择的就是熊召政的祭文。当时,冯远征邀请熊召政为这部话剧执笔,熊召政表示出纠结与为难,作为编剧,这是熊召政首次触及话剧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他也有非常多的考虑,因此两人的合作很可惜的暂告一段落。但将《司马迁》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的念头,一直在冯远征心中,冯远征也一直在构思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内容将司马迁呈现给观众。
   时间很快到了2012年,冯远征再次尝试与熊召政接触,向他再次发出邀约,与此同时,现任北京人艺院长任鸣也加入这部历史大戏的创作,担任导演,与冯远征共同执导这部历史大戏,带着对艺术、对历史、对司马迁的虔诚之心,开始了《司马迁》的创作之路。接下来两年间冯远征与熊召政不断沟通,经过2年的思考、讨论,2014年,熊召政在春节期间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司马迁》剧本寫作,并将剧本交之于冯远征手中,虽然是熊召政的话剧处女作,但以他丰富的经历、独特的戏剧观和历史观,一种全新的历史剧叙述方式在《司马迁》中体现出来。剧本完成之后,《司马迁》开始进入排练、再度创作阶段。
   (二)历史剧的新叙述表达
   话剧《司马迁》编剧熊召政选择“李凌事件”作为故事开端,李凌将军孤军奋战弹尽粮绝投降于匈奴,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当即下令将李陵家族满门诛杀,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辩解,惹怒汉武帝下令腰斩,在压抑的牢狱中,只有好友任安前来探望,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写作,独住寒窑,历经十余载。
   在叙述方式上,人艺做出崭新尝试,一反许多人物传记类作品从头说起,渐入高潮的叙述方式,而是在第一幕就奇峰突起,绷紧观众心弦。熊召政大胆加入了自己的文学塑造与构想,对于与司马迁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都给予了浓重的笔墨,融入了他与亲人一起生活的场景,与汉武帝之间的思想交锋,甚至采用了构想出的人物,用虚实相间的方式表现了他与屈原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还原太史公荡气回肠的一生,更是在大情怀中塑造司马迁,表达其这一生的情谊深重。熊召政自己也说到:“这部话剧剧本采取以司马迁的生平事件为经,以《史记》的写作为纬,互为交织,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始终洋溢着浪漫的诗情与生动的细节”。
   (三)细致入微的舞台呈现
   《司马迁》从创意之初到舞台呈现可谓是十年磨一剧,从2005有创作苗头以来,冯远征一直都在寻找司马迁,寻找他的人物性格,寻找他的故事,这部话剧也是冯远征首次担任导演一职。《司马迁》也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人艺实力派演员携手金牌外援,汉武帝扮演者于震、任安扮演者余少群、杜一刀扮演者王劲松等等众多演员加盟。    《司马迁》的音乐配乐专门邀请作曲家文子为之量身打造主题音乐,让主题音乐与语言叙事、人物表演相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话剧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深度融入剧情,让音乐成为“补强”话剧表演的一种叙事手段,文子通过阅读各种与司马迁相关的典籍了解历史,加深人文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进而触摸并把握剧本的“灵魂”所在,根据剧情的走向构思主题音乐,让乐音与话音成为知音。在重要叙事节点、结构衔接处,配乐烘托出人物情感,在音乐的映衬下,观众们听到司马迁在狱里怒吼,看到司马迁在雪中疾书,感受到司马迁与屈原交谈,与武帝对峙,强大的戏剧感染力伴随着韵律与鼓动扑面而来。
   在舞美呈现上,舞美团队为加强视觉震撼,运用历史元素,舞台背景以深色汉画像砖为主,伴随剧情发展,每一块画砖会随之转动,直至全局结尾,全部画像砖翻转便成为具有金属质感的镜面,使得舞台成为一面大的镜子,意为“以史为镜”。同时在设计上也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透射出现代感,变化多样的灯光在剧中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象。
   三、启示思考
   (一)立足普世共通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核心问题是核心价值的输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既要有中国的文素,也要具有普世共通的价值观。任何文化都是特殊性与普世性的统一,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但文化走出去,我们要发掘中华文化普世性那一面,中华文化需要得到并且肯定能得到其他文化的认同,认同之后才能更加理解、更具有感染力。跨文化交流创作者、表演者要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有清醒的意识和使命感,在传达中国文化特殊性一面的同时兼顾其普世性,用世界的语言表达中国文化。
   司马迁在创作之初,导演任鸣就考虑到这一点,《司马迁》这部剧要具有“追求一种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普世的艺术观念”。
   (二)构建强而有力的文化品牌
   中国文化的走出去要品牌化的走出去,品牌化可以是代表性的艺术家,也可以是制作方,或者代表性的文化机构、剧院。北京人艺在国内的市场口碑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业内业外对人艺的作品及其演员都表示认同与赞扬,此次圣彼得堡一行许多中国观众都是冲着人艺的招牌,冲着冯远征老师的专业表现,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推荐中国优秀的剧院品牌让世人知晓,我们有着如此优秀的演员,有如此专业的表演艺术剧院。
   (三)打通沟通障碍的语言关
   跨文化演出交流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就是语言关,特别是话剧,它是语言类剧目,依靠语言让观众理解、感染观众,而《司马迁》更是一部历史大戏,其中不缺乏文言文部分,如何让国外的观众也感受到蕴含在语言中的美,这是一大难题。不管是在实时翻译上还是在节目单上,交代清楚剧情背景、剧目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座谈会已经是走出国门的演出必备形式,为了使座谈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前期应做好座谈会的翻译工作。
   (四)加强对民营组织扶持
   我国表演艺术走出国门演出的主办方仍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牵头为多,国有文艺院团为主,民营演出机构较少,国家政府也要积极推动民营团体走出国门,发挥民间力量,展示中国风范。在音乐、舞蹈、戏剧方面我们不缺少好作品,国家要在政策上给足支持,成立民营组织专项基金,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
   (五)注重精准有效的营销
   走出去剧目要注重营销宣传,此次《司马迁》受邀參加戏剧节,大部分营销宣传的工作是由戏剧节主办方整体筹划的,可以说此次的营销推广是融入到整个戏剧节整体宣传中。如果是一场自主的海外演出,营销宣传工作就不能疏忽,国外有国外的营销模式,首先我们要建立具备规模和实力的营销团队、机构、公司,培养成熟有经验的营销人员,不能依赖国外的营销机构;同时营销团队需要学习和适应国外的模式,在前期工作中做好工作部署,例如主流报纸,社交平台的推广以及落地的平面广告等。走出去演出也得进行商业运作,社会效益要和经济效益并重,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方式。表演艺术市场涉外演出的同时,可以衍生产品开发,包括音像制品、图书出版物(刊例)、服饰手办类等产品。衍生产品在国内电影行业、音乐剧行业有一定发展,并且获得了很大的市场,跨文化交流时我们可以积极运用这一方式。
   (六)寓教于乐
   跨文化交流不是说一个短暂的事情,不是一个演出团队来了,另一个演出团队再来,是需要长期规划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我们的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根据学员的兴趣,开设一些中国民族音乐、戏剧、京剧鉴赏课程等。
   四、结语
   紧抓艺术生产主线,注重作品质量,一直是人艺做戏的原则,话剧《司马迁》创新了历史剧叙述方式,作为人艺原创并保留剧目,主创团队也在对剧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内涵深刻的剧目表达,这次来到圣彼得堡,通过对观众的调研也可以看出本剧在俄罗斯受到了很大的欢迎,获得了海外观众的口碑和市场的肯定,对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深入了一步,也将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此次圣彼得堡一行给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借鉴,但在中国文化交流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希望不管是《司马迁》这部剧目,还是人艺,都能与国际有着更多的文化交流,更多讲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剧目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的外国观众欣赏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1]佚名.北京人艺再赴圣彼得堡,《司马迁》讲述中国史家传奇[DB/OL].2019-10-18.
  [2]董城.话剧《司马迁》:十年磨一戏 还原太史公[N].光明日报,2015-09-24.
  [3]佚名.《司马迁》探班:细节处见大情怀[DB/OL].2015-09-08.
  [4]佚名.千呼万唤“史”出来——《司马迁》剧组首度正式曝光[DB/OL].2015-07-29.
  [5]佚名.人艺开排话剧《司马迁》 冯远征跨界当导演[N].北京娱乐信报,2015-07-28.
  [6]熊召政.千秋太史公——话剧《司马迁》创作谈[N].文艺报,2015-09-23.
  [7]冯远征,王甦.十年磨一剧——话剧《司马迁》排演手记[J].新世纪剧坛,2017(02):20-28.
  [8]佚名.陕西本土纪录片《因指见月》首映[N].西安日报,2016-09-23.
  [9]刘奇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14-05-22.
其他文献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音乐艺术方面具有非常高的造诣,同时也融入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瞬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熟的钢琴音乐作品,具有较为显著的音乐艺术价值。本文先阐述了《音乐瞬间》的创作背景,并引入了《音乐瞬间Op.16 No.4》的案例,探索了曲式结构和演奏内容,接着还立足于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八度和弦的演奏、踏板的使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瞬间Op.16 N
期刊
摘要:一般来说,舞剧作品的内容是由题材、主题、人物、事件(情节)和环境五大因素组成。本文在五大因素中抉精提髓,以笔者创作的舞剧《回家》为例,以人物、事件、主题为三足鼎立架构,论述其在舞剧创作中的重要性。三足同行,没有先后,力求创新思维,凸显舞蹈艺术专业特征,让其在舞剧编创中有效地传递一些专业知识和编创者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舞蹈编创 三足鼎立 人物 事件 主题  中图分類号:J80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大运河音乐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音乐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特征,同时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多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正是因为“传统”而阻碍了其更广泛的传播,致使很多传统文化正处于濒临消失的环境之下,表现出不温不火的状态。造成传统文化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有很多,如何突破原有的模式,更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将以大运河音乐文化中宿迁段为例进行
期刊
摘要:民族歌剧是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在舞台展现与艺术表达当中,融合了中西表演的特色,拥有独特的韵味和张力。《党的女儿》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剧之一,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本文结合《党的女儿》桂英唱段,从唱腔的角度,对其舞台形象表达进行分析。  关键词:党的女儿 民族歌剧 舞台形象 唱腔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古典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诞生,其特有的肢体语汇无处不传达着诗意,而这样写意化和诗意化的表达,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  关键词:古典舞 诗歌 诗意审美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056-03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诞生的,受传统审美意蕴的影响,有着独具特色的肢体语汇。新中国成立后,中
期刊
摘要:撒拉族“花儿”与侗族大歌分别为河湟文化与黔东南文化的典型,也代表着中国南北音乐文化的特色。两者既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多元性:河湟地区尤其是循环县的自然人文生境缔造了撒拉族“花儿”豪迈而活泼的音乐风格;侗族大歌细腻自然的音乐特色与黔东南地区的自然人文生境密不可分。同时,两者又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音乐的一体性:均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都具有即性特征;所唱内容均是来源于生活场景。据此,可提炼出民族音乐“多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理念,通过对胡廷江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分析与探究,以致力于民族声乐教学与“思政”的融通。从他的创作理念和人生态度、作品情感解读、演唱技术等方面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切入口,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传承民族音乐、借鉴发展、推陈出新、实现自我、突破自我作为学习的前进动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高校教育根本任务。  关键词:民族声乐 引导融
期刊
摘要:本文就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率问题,探讨在《艺术概论》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如何从教学与学生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优秀的网络信息资源,发掘有思考价值和拓展空间的知识,将其创设为问题情境,即有利于实现教师从“输灌式讲授”向“引领性讲授”的转变,体现了教学目标,启发了学生思维,又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参与热情和探求欲望,帮助学生实现从“依附性学习”到“独立性学习”、从“填充式学习
期刊
摘要:电子音乐是当下音乐中重要的音乐分支,需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其音乐魅力,作为音乐的种类之一,电子音乐能够让现代音乐中对于情感的表达更加直观,这也是当下年轻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比如在高等教育的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让现代音乐不断被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本文通过分析电子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电子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思路
期刊
摘要:我国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的音乐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大大增加了音乐鉴赏教学环节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比重,所以寻找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美感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中学音乐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音乐教育现状作为出发点,选择适合学生身心规律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笔者以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为课堂教学欣赏案例,主要从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