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1.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活跃课堂氛围,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
3.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和总结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1.精心备课,设计恰当的教学问题。
问题设计的意识、涵盖知识的敏感度和提问题的技巧是教师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需要精心研究教材,紧扣教学大纲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出恰当的授课计划。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相互联系互有延伸的问题,形成一个认知结构网,不同的问题覆盖不同的知识,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比如:讲杜甫的《蜀相》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诗中“丞相祠堂”所指的“丞相”是谁?祠堂现在何处?这位丞相的生平和功绩有什么?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丞相的功业准确吗?杜甫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杜甫作这首诗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想表达什么?杜甫还有类似的诗吗?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相信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善于抛出“漏洞”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解答教师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进行再分析再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事倍功半的。
如:讲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时,看到“八首”和“其一”,学生就会好奇其它七首诗,教师可以以这个为突破做一个课外延伸,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可抛出问题: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身在何处?是什么样的境遇?他想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杜甫的这八首诗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你愿意再读其余的七首诗吗?分别表达的是什么呢?接收到这些问题后,学生对于神秘知识的好奇心也因此打开,会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告知八首诗的所有内容,或者会主动查阅资料独自翻找学习内容,学生不仅能轻松地掌握“其一”,还能慢慢品味这组七言律诗之间缜密严整的章法,分明的脉络,这个学习过程无论是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是写作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根据知识结构精编问题,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在设计新课问题时,要了解教学重点,根据知识结构具有侧重性和层次性的精编设问:第一部分问题起引导作用,教师问完之后要给学生充分的解答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查找或者讨论解决,不可急于讲解;第二部分问题难度要比第一部分大,内容要涉及新的知识,对课堂的开展有导向意义,教师可以融入一些有趣的题材,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三部分问题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问者变成了学生,教师需要做的是及时解答,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第一部分问题可以设计为: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哪个季节?请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为什么喜欢它?其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吗?第二部分的问题可设计为: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郁达夫的“秋”和你印象中的秋有区别吗?你知道他写这篇文章的境遇吗?他想传递什么呢?第三部分的问题就不一一举例了,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要做到与教材内容环环相扣。
参考文献:
[1]项香女.《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初探——走向本真的语文教学案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编).《高中语文教学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龚志民.《高中语文教学手记(必修1-3册)》[M].漓江出版社.2015.
[4]吴冰沁.《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富.《问题组合教学法》[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葛生禄,教师,现居甘肃高台。
一、语文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1.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活跃课堂氛围,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
3.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和总结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1.精心备课,设计恰当的教学问题。
问题设计的意识、涵盖知识的敏感度和提问题的技巧是教师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需要精心研究教材,紧扣教学大纲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出恰当的授课计划。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相互联系互有延伸的问题,形成一个认知结构网,不同的问题覆盖不同的知识,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比如:讲杜甫的《蜀相》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诗中“丞相祠堂”所指的“丞相”是谁?祠堂现在何处?这位丞相的生平和功绩有什么?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丞相的功业准确吗?杜甫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杜甫作这首诗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想表达什么?杜甫还有类似的诗吗?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相信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善于抛出“漏洞”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解答教师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进行再分析再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事倍功半的。
如:讲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时,看到“八首”和“其一”,学生就会好奇其它七首诗,教师可以以这个为突破做一个课外延伸,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可抛出问题: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身在何处?是什么样的境遇?他想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杜甫的这八首诗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你愿意再读其余的七首诗吗?分别表达的是什么呢?接收到这些问题后,学生对于神秘知识的好奇心也因此打开,会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告知八首诗的所有内容,或者会主动查阅资料独自翻找学习内容,学生不仅能轻松地掌握“其一”,还能慢慢品味这组七言律诗之间缜密严整的章法,分明的脉络,这个学习过程无论是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是写作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根据知识结构精编问题,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在设计新课问题时,要了解教学重点,根据知识结构具有侧重性和层次性的精编设问:第一部分问题起引导作用,教师问完之后要给学生充分的解答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查找或者讨论解决,不可急于讲解;第二部分问题难度要比第一部分大,内容要涉及新的知识,对课堂的开展有导向意义,教师可以融入一些有趣的题材,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三部分问题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问者变成了学生,教师需要做的是及时解答,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第一部分问题可以设计为: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哪个季节?请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为什么喜欢它?其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吗?第二部分的问题可设计为: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郁达夫的“秋”和你印象中的秋有区别吗?你知道他写这篇文章的境遇吗?他想传递什么呢?第三部分的问题就不一一举例了,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要做到与教材内容环环相扣。
参考文献:
[1]项香女.《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初探——走向本真的语文教学案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编).《高中语文教学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龚志民.《高中语文教学手记(必修1-3册)》[M].漓江出版社.2015.
[4]吴冰沁.《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富.《问题组合教学法》[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葛生禄,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