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人才战略的实施,高校扩招和发展非常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增大,特别是一些特殊学生,即所谓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本文结合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的形势和任务,然后就高校存在的一部分困难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和职业指导职能进行了调查研究,给出了分类处理和帮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举措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困难 就业指导 处理和帮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将成为人才强国。随着我国人才战略的实施,高校扩招和发展非常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增大,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特殊学生,即所谓就业困难群体,其难于就业的问题非常突出。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也在加速,欧债危机还在继续,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缺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将更加困难。因些,调查并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特别是一些难于就业的专业和难于就业的群体,研究对策和疏导措施,特别是运用职业指导理论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及就业指导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服务和指导,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得出了一些有用结论和建议。
1、就业困难学生的现状调查(以我校学生为例)
以我校为例,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的群体主要是指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学生。如部分外省籍的学生,部分农村籍学生,社会层次较低学生,没有社会关系的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较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性格较封闭的学生,社较少的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学生,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等等。2011届毕业生中,我校毕业生总数近4000人,其中就业特别困难的学生数约300人。
(1) 家在农村的学生 。我校是首批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入学分数一直都比较高,也就是达到本三接近本二的水平,考生之所以报考我校而不去上本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如每年对新生建立贫困生库,大约有40%认定为贫困学生需要资助。并且苏北学生占我校学生总数的 70%。这些数据表明,处在社会较低层的学生有很高比例。
(2)心理素质不高和准备为够充分的学生。这部分心理素质差的毕业生,看起来很健康,但内心有时会很脆弱。在进行职业选择和求职应聘的就业过程中,首次直面行业和社会,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准备的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甚至是就业不公平面前,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往往消极等待。
(3)学习成绩差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有的是因为总体成绩不好,专业技能较差,实践经验空白。面对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的专业要求,这些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4)综合素质差的毕业生。对高职院校而言,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要求,希望毕业生能吃苦,不讲价钱。但有部分毕业生自身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能力并不高,无法增加求职、择业的竞争砝码。
(5)身体有缺陷的毕业生。
(6)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前的各种“包装”中处于劣势。同时,就业的“面”也不够宽,“渠道”不多。
2、毕业生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
毕业生困难群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困难群体”,而是以能否顺利就业为标准来加以界定的,其主要成因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1)个人主观原因。一方面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但这部分毕业生因心理素质不强、性格内向等原因,而不能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就业岗位要求。另一方面,因学业成绩差,综合素质差,缺乏专业技能,而不受单位青睐。更甚者是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被单位淘汰。
(2)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毕业生因身高、容貌、健康、性别等情况,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苛刻要求,而被排挤在就业大门之外,即受到就业歧视。
(3)家庭因素。家庭贫困的毕业生在经济上比较拮据,与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相比,在享受教育的权利上存在明显差距。
3、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策略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1]因此,认真做好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对毕业生的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高校负责就业的相关人员要深入学生之中,下大力气加强调查研究,详细了解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意识和愿望,也就是认真做好“排查、摸底”工作。
(2)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当前,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困难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高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对毕业生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给予帮扶,为毕业生开启心理减压之窗。如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3) 帮助毕业生努力提高就业能力。高校要在最大程度上,根据不同的困难群体的不同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要积极引导他们在就业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切实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4)对毕业生实施一对一服务。第一,建立毕业生困难群体的个人信息档案。内容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业爱好、职业取向、兴趣、技能证书等、以便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线索;第二,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第三,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可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我校就设立了省级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
(5)对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收集和印发相关就业法律法规政策材料,派发给这些毕业生;要不断、随时提供劳动和保障、参加基层项目、服义务兵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服务,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创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3],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6)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服务。对于进入用人单位的困难群体毕业生是否能顺利通过试用期也很关键,要适时进行监控,并随时提供相应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和成长成才的概率[4]。
随着我经济的转型和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将是一个长期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长远目标,认真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在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关注这部分人群就业状况,加强对他们的岗前培训和心理疏导,这对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2] 柯锦泉.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价值工程,2010-07,22-24
[3]张敏强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庞荣申,梁瑞敏,陈云尚,赵丽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缺失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困难 就业指导 处理和帮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将成为人才强国。随着我国人才战略的实施,高校扩招和发展非常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增大,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特殊学生,即所谓就业困难群体,其难于就业的问题非常突出。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也在加速,欧债危机还在继续,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缺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将更加困难。因些,调查并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特别是一些难于就业的专业和难于就业的群体,研究对策和疏导措施,特别是运用职业指导理论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及就业指导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服务和指导,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得出了一些有用结论和建议。
1、就业困难学生的现状调查(以我校学生为例)
以我校为例,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的群体主要是指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学生。如部分外省籍的学生,部分农村籍学生,社会层次较低学生,没有社会关系的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较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性格较封闭的学生,社较少的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学生,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等等。2011届毕业生中,我校毕业生总数近4000人,其中就业特别困难的学生数约300人。
(1) 家在农村的学生 。我校是首批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入学分数一直都比较高,也就是达到本三接近本二的水平,考生之所以报考我校而不去上本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如每年对新生建立贫困生库,大约有40%认定为贫困学生需要资助。并且苏北学生占我校学生总数的 70%。这些数据表明,处在社会较低层的学生有很高比例。
(2)心理素质不高和准备为够充分的学生。这部分心理素质差的毕业生,看起来很健康,但内心有时会很脆弱。在进行职业选择和求职应聘的就业过程中,首次直面行业和社会,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准备的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甚至是就业不公平面前,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往往消极等待。
(3)学习成绩差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有的是因为总体成绩不好,专业技能较差,实践经验空白。面对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的专业要求,这些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4)综合素质差的毕业生。对高职院校而言,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要求,希望毕业生能吃苦,不讲价钱。但有部分毕业生自身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能力并不高,无法增加求职、择业的竞争砝码。
(5)身体有缺陷的毕业生。
(6)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前的各种“包装”中处于劣势。同时,就业的“面”也不够宽,“渠道”不多。
2、毕业生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
毕业生困难群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困难群体”,而是以能否顺利就业为标准来加以界定的,其主要成因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1)个人主观原因。一方面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但这部分毕业生因心理素质不强、性格内向等原因,而不能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就业岗位要求。另一方面,因学业成绩差,综合素质差,缺乏专业技能,而不受单位青睐。更甚者是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被单位淘汰。
(2)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毕业生因身高、容貌、健康、性别等情况,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苛刻要求,而被排挤在就业大门之外,即受到就业歧视。
(3)家庭因素。家庭贫困的毕业生在经济上比较拮据,与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相比,在享受教育的权利上存在明显差距。
3、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策略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1]因此,认真做好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对毕业生的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高校负责就业的相关人员要深入学生之中,下大力气加强调查研究,详细了解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意识和愿望,也就是认真做好“排查、摸底”工作。
(2)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当前,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困难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高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对毕业生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给予帮扶,为毕业生开启心理减压之窗。如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3) 帮助毕业生努力提高就业能力。高校要在最大程度上,根据不同的困难群体的不同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要积极引导他们在就业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切实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4)对毕业生实施一对一服务。第一,建立毕业生困难群体的个人信息档案。内容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业爱好、职业取向、兴趣、技能证书等、以便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线索;第二,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第三,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可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我校就设立了省级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
(5)对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收集和印发相关就业法律法规政策材料,派发给这些毕业生;要不断、随时提供劳动和保障、参加基层项目、服义务兵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服务,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创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3],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6)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服务。对于进入用人单位的困难群体毕业生是否能顺利通过试用期也很关键,要适时进行监控,并随时提供相应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和成长成才的概率[4]。
随着我经济的转型和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将是一个长期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长远目标,认真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在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关注这部分人群就业状况,加强对他们的岗前培训和心理疏导,这对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2] 柯锦泉.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价值工程,2010-07,22-24
[3]张敏强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庞荣申,梁瑞敏,陈云尚,赵丽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缺失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