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疯狂的疗法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mqspth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医学发展史上,经历过许多的黑暗时期,那时的医疗技术落后,条件简陋,医生们也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于是,有的医生就自创出一些荒唐的治疗方法,且没经过试验,就直接用在病人身上。
  放血疗法
  几个世纪以来,医生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莫过于放血疗法了。
  当时,那些疯狂的医生们会给所有可能想象到的任何一种疾病的患者放血,他们给肺炎、发热甚至是背疼的患者放血,给肝病、脾病患者放血,给关节炎、头痛、骨折、抑郁症、高血压、中风患者放血。更可笑的是,那些疯狂的医生们甚至也会给身体健康的正常人放血,理由则是放血有利于他们继续保持健康。
  在医生们的疯狂鼓吹之下,当时的放血疗法就像今天的阿司匹林一样被民众所信任和普遍接受。而在所有支持放血疗法的医生当中,最狂热的莫过于17世纪法国巴黎医学院的院长巴丁。
  巴丁极力推崇放血疗法,不管病人是什么年龄段,得的是什么样的病,都一律通过放血疗法来给他们治病。他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疗法能像放血疗法一样创造奇迹,在巴黎,人们平常很少锻炼,饮食过度,容易导致多血症,只有给他们进行大量的放血,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巴丁曾经给妻子放血12次,来治疗她的胸膜炎,给儿子放血20次来治疗发烧,他甚至给年近八十的岳父放血来治疗感冒。在今天看来,这些经历过放血疗法的患者最后得到康复,可能只是因为运气或者是心理安慰,因为经过严密的科学研究证实,放血对于身体没有任何显著的好处。
  而巴丁本人,就像那个时代的其他医生一样,压根就没有做过系统的记录。他只是记下每一次运用放血疗法后成功了的病例,而没有记载那些失败的病例。这种完全主观的记录,并没有很大的医学参考价值。
  输血疗法
  除了放血疗法,还有输血疗法。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七的御医丹尼斯算得上是输血疗法的先驱了,他曾经在各种动物身上进行输血试验达40多次,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后,他又开始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
  1667年,丹尼斯成功地给一个小男孩输入了250毫升的羊血,然而,他选择给男孩输羊血并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小羊温顺可爱,没有人类那么贪婪狡诈而已。
  实际上,现代医学早已证实,非同一物种间的输血会导致很严重的溶血反应:头痛、胸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甚至休克。所以,丹尼斯医生的成功只能说是一次侥幸。事实上,这个小男孩在输血几天后就出现了呕吐和尿液变黑的症状,再加上法国医学界的保守派人士极力反对输血试验,认为这样会使人类的血统变得污浊,后来,丹尼斯医生和他的同事们也不敢再进行类似的输血试验。
  水蛭疗法
  17世纪时,普鲁士宫廷医生格奥尔·施塔尔极力推崇泛灵论,他相信万物皆有灵,是灵魂在主导着我们的肉体,控制着我们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所以,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任何不适,归根结底都是灵魂出现了问题。他甚至认为,无论得了什么病,都不需要采取任何治疗,只要通过冥想的方式就能痊愈。
  几乎在同一时期,巴黎大学的病理学家弗朗西斯·约瑟夫·布鲁塞斯则认为,所有疾病的成因其实都是发炎,而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水蛭放血来治疗。就这样,放血变得毫无节制,那些疯狂的医生们在每次放血疗程中都要用上几十只水蛭,他们用它来治疗包括肺结核、肥胖症、梅毒、痔疮,甚至精神类疾病在内的各种病症。
  “水蛭放血治疗法”在法国、德国、英国开始风靡起来,这几个国家每年都要用掉数百万只水蛭,到了1833年,仅法国每年所用水蛭的数量就超过了4000万,供需失调导致水蛭的价格一涨再涨,全国各地都遍布着水蛭养殖场。
  匪夷所思的疗法
  有一位名叫皮雷诺·埃尔别霍的医生宣称:当人被铁器划伤之后,只要用伤了人的铁器去杀掉一只动物,再吃掉这个动物的肉,人的伤口就会自动愈合。
  这还不算什么,更荒唐的是一位名叫菲利普·奥利耶的学者,他坚信:“生和死不是一种对立,而是人世间的一种能量循环,所以我们活人不管生了什么病,都可以从死人的身上得到相应的救治。”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异想天开地编出了一些药方,比如,用一对相亲相爱并白头到老的夫妻的骨灰泡酒,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有效的催情药;穿上死人的衣服,可以治疗头痛;穿上死人的裤子,就可以治疗痔疮。
  一位美国陆军军医威廉·博特曼,则是直接用活人來做实验,以便他实时地观察人体胃部功能动态。博特曼医生的实验对象是一位名叫艾利克斯·圣马丁的猎人,他在打猎的过程中不幸被霰弹击中腹部,由于后续的治疗不是很理想,腹部的伤口一直无法愈合,在身上留下一个足以容纳一指的胃瘘。通过这名患者的胃瘘,博特曼医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时观察胃部功能动态的实验。
  他直接从患者的胃瘘瘘口中提取胃酸进行化验分析,还把各种不同的食物拴在绳子上从瘘口放进患者的胃里,等到一定的时间后将绳子取出,以此来研究不同食物的消化时间和消化情况。无疑,这样的实验过程对于那名患者来说可谓是一场煎熬,为了让患者配合实验,博特曼医生向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才使得这场活人胃部观察实验足以持续10年之久。这场临床实验,让博特曼医生得到“胃部生理学之父”的尊称。
其他文献
婚姻的破裂,不是从出轨开始,而是从说话开始的。不是所有的床头吵架都能换来床尾和,所以,说话很重要。有些话怎么说都行,可有些话,哪怕是夫妻,也坚决不能说。  不要在众人面前数落爱人的不是  从日常经验来看,至少有一半的女人喜欢当面数落自家的老公。懂得给老公留面子的老婆,反倒成了一种稀缺品。作家钟雪灵说:“懂得给男人留面子的女人更容易幸福。”面子都是靠自己挣的,经常批评别人的人,多半活得太过自我。某种
期刊
火车在轨道上奔驰。车厢里,除了我和朋友,还有另外一对夫妇。  这对夫妇,年纪很老了。男的鬓发尽白,尽管脸上皱纹千回百转,可是,一双眸子,却是清澈晶亮的。女的很瘦,脸似胡桃,一条条横来竖去的皱纹,不经意看时,好似一道道擦拭不去的泪痕。  天气阴冷,女的缩着脖子,疲惫地靠在座位上。车行不久,男的无言地把大衣脱了,披在女的身上,两个人默默相对,微笑。接着,男人从裤袋里掏出一包花生米,夫妻俩你一粒、我一粒
期刊
我自小体弱多病,每到那漫山枫叶被秋霜染红的季节,父亲就是再忙,都要到山上去挖黄精给我补身子。  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父亲总是很慈爱地对我说:“我家丫头吃了黄精,身体一定会慢慢强壮起来的!”  后来我从药书上知道,黄精味甘性平、宽中益气,具有使白发变黑、齿落更生之功。  父亲上山挖黄精,一般天还没亮就要起床。运气好的话,天快黑的时候,父亲就能背一篓沉甸甸的黄精回来,当然有时也会空手而回。  挖回来的
期刊
似水流年,如歌岁月,水井已消失多年,我依然无法忘怀我家弄堂那口水井。  水井的井圈石是由两块青石拼接的,井口不大,只能放进一只吊水桶,上小下大,内壁是用青砖砌成的,井壁上爬满了厚厚的青苔,井底幽深幽深的。  井水,冬暖夏凉,冬天,井里冒热气;夏天,向上升冷气。母亲为了节约自来水,经常去井边洗衣洗杂物。  吊井水要有点小技巧。开始时,我在井口将吊桶倒过来扔下井,“扑通”一声,空空的吊桶漂浮在水面上,
期刊
孩子说话早晚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事。不少家长觉得,说话晚很正常,甚至认为越晚越聪明。实际上,以下这些关于孩子说话晚的流言都不可信。  流言一:说话晚是聪明的表现 虽然孩子的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有一少部分的孩子智力反应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很好、模仿和学习能力都很强,仅仅只是语言表达落后一点,但这是极少数情况,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按生长发育规律成长的。不能被“贵人语迟”这样的说法蒙蔽,如果孩子出现了语言发育滞后
期刊
说起医药代表,人们难免会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低层次”“暴利”“隐秘”。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们曾是业内权威、行业“金领”,备受医生尊敬和欢迎。  在中国,医药代表的成长变迁史得从30年前说起。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执行总裁狄思杰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型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国,与此同时,也引入了“医药代表”制度。当时的“医药代表”确切的形容是:药品的学术专家。
期刊
1. 想要什么,要很有礼貌地请求,最好带着微笑请求。  2. 人家给你什么,接受后不要马上离开,一定要说声“谢谢”。  3. 不能随便打断父母的对话。但如情况紧急,允许马上发言。  4. 如果不知道某事能否被允许,那么问一下父母就清楚了。  5. 要说实话,但是没有人喜欢听反面意见。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为顾全别人的感受,说之前要想清楚。  6. 不能随便评论别人外表,但表扬人家外表的话一般很受欢迎
期刊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变化。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暴躁。  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修养的方法,说起来好难。一位哲学家这样说:“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
期刊
1867年11月7日,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于波兰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891年,24岁的她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学习。1894年,玛丽认识了当时的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一年之后,两人在巴黎结婚,玛丽从此随了丈夫的姓氏,成为“玛丽·居里”。1898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用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而玛丽·居
期刊
许多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的事,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后来,有人问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