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劣势凸现亟需谋变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ou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中国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潮,而广东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在新一轮发展潮面前,能抓住机会的城市将会脱颖而出。近年看来,广州市出现了好的发展势头,隐约看到了飞跃的曙光——
  
  珠三角的比较劣势
  
  珠三角曾一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的经济也一度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兴起,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现状就多了一面镜子。记者最近收集到的一些数据表明,珠三角的比较优势渐渐演化成珠三角的比较劣势。从比较优势到比较劣势,其过程暴露的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软肋。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等部门成立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综合评价1999年-2002年我国8万多家非公有制工业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评出的2933家具有成长性企业中,前4名为:浙江914家、江苏543家、广东213家、山东207家。按成长指数大小截取的前500家最佳成长性中小企业中,前4名为:浙江108家、江苏89家、广东39家、山东36家。这说明了广东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与江、浙两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东68个县(市)占全省83.3%的土地面积,但其创造的GDP却只有28%,占全省62.8%的人口仅创造了6.5%的财政收入。在2003年全国2073个县级行政县(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广东省仅10个县(市)入围,而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分别有27个、21个、21个县(市)。这充分说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严峻现实。
  在产业方面,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曾直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存在三大不足之处: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差。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在珠三角,以低端制造业发家、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实际上“赚的就是人工的钱”,而长三角的制造业一开始就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而是引来外资在本地孵化,形成了高层次的配套经济模式,发展潜力远远超出珠三角。珠三角的低工资、高劳动、高效率已经成为过去,发展速度已经低于长三角,转型迫在眉睫。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产业投资趋势调研课题组新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投资区位变化趋势上看,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三地区将是跨国公司未来三年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但从选择投资区域企业数分布看,长三角占47%、环渤海经济圈占22%、珠三角经济圈占21%、东北地区占9%、中西部地区占8%。珠三角已经位居第三。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广东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八省(区)之间签定经济技术合同协议金额累计达5500多亿元,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尽管如此,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唐对周边流域的影响,珠三角在周边省区的龙头地位还是不太明显。
  在某种程度上,珠三角没有形成对周边省区的龙头地位,也可以归结为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的发展。有专家表示,外源型经济造成了广东区域经济目前独特的、又是令人不安的“二层结构”特点。那就是以本土的内源型经济为基础,上面覆盖着一层外源型经济。由于这两种经济在资金、技术与市场上的割裂,很难相互交融与渗透。广东全省外源型经济主要集中在以香港为物流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该地区外源型经济2003年占全省90%以上,其它地区由于距离较远,接受外源型经济覆盖的机会很少,经济水平落差很大,由此造成珠三角与周边地区特有的经济断层现象。这对急于领衔主演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广东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迫在眉睫而急于求解的课题。
  
  谋变但缺乏创新精神
  
  25年来的改革开放,珠三角地区所形成的优势,正随着资源的紧缺、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产业集群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弱化、产业链结构的合理性差等问题的出现而逐步消解。
  珠三角正面临着制造业外迁的局面,但产业升级却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记者发现,制造业的外迁不但是向广东省外,还包括广东的山区。
  有专家指出,珠三角是典型的马路经济,马路建到哪儿就扩张到哪儿,遍布的厂房建筑,即使产业升级换代,也难以在短期内改造腾空。
  由于地理上的区隔,珠三角素以加工贸易见长,对内地的辐射相当有限。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如果调整不力,珠三角就会从此衰落”。
  这种调整也在进行当中,到2003年,珠三角的重化工业比重已经超过加工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之一的珠三角,开始进入以重工业化产业为主导的增长周期。当地政府官员对重化工业的政策倾斜效果开始显现的同时,原有产业转移已成为明显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已经发现,资本也在由珠三角向外转移,“台资北上移师长三角、山东等地,港资则转往江西、湖南等腹地地区。”陈秀山认为,虽然这种转移才刚刚开始,但由于加工制造业的资本不再进入珠三角,“珠三角产业轮替的压力在5到10年后会完全爆发出来。”
  2003年11月,广东率先提出了“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概念,更显示出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间的经济互补寻求更好的出路。
  值得指出的是,导致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的严重透支。
  25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环境付出了很大代价,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严重透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资源的耗费已难以支撑。
  在为珠三角经济圈谋求变局的众多思考中,广东省工商联一位从事经济研究多年的人士提出:珠三角应建立起一个与该经济区域市场化活动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除了现存的主板、创业板,还应设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珠三角的经济结构是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也应逐步形成多层次结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应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广州欲领舞珠三角
  
  一种颇具说服力的认识是,只有珠三角发展好了,才有扩散效应,带动泛珠三角经济的发展,珠三角的带动作用才能体现,才能形成周边省区的龙头地位效应。
  记者的理解是,现在急于去谈泛珠三角有点为时过早,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相对漫长和市场自然选择与培育的过程。要发展泛珠三角,就要发展好珠三角,要发展好珠三角,广东省将领头羊的重任交给了广州市。
  在珠三角谋变和自强的道路上,处于珠三角地理中心的广州应当扮演什么角色?记者认为,在珠三角的几座抢眼城市,如深圳比较优势渐失、东莞仍难改“制造工厂”形象等情况下,珠三角欲再度谋变寻找新的动力,急需找到一个新的“引擎”。
  过去以商业氛围浓厚而著称的广州,随着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钢铁工业在近年的崛起,而成为珠三角,甚至是港澳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州市政府也逐步明确了发展定位,那就是建设成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
  从一定程度上讲,前些年广州城市功能和战略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定位也面临着多元的选择。
  早在1993年,广州作为中国第一个加入国际大都市协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大都市的口号,但囿于当时广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市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这种提法一度被误读。
  1996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对这种提法进行了修正,突出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1998年广东省第八届党代会正式提出将广州作为中心城市来发展。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发展,广州已日益显现出其在珠三角地区起带头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并由此开始,广州的发展采取了北优南拓、东进西连的发展战略。目前,广州的整个面积是7435平方公里,历史表明,政府在关键时期的政策,对城市间的竞争将会产生历史性的影响。生产要素只会流向有规模经济、有优势产业群和劳工共用的地域。
  从珠三角甚至东南亚的产业布局看,轻型加工工业比较发达,重化、装备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广州发展现代重化工业,不仅可以起到珠三角重化工业产品需求的进口替代作用,降低珠三角制造业的原材料运输成本,完善珠三角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珠三角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带动珠三角相关产业群的发展,为珠三角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
其他文献
如果说长江是盘亘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巨龙,那么矗立于长江之滨的江苏沙钢集团,就是镶嵌在巨龙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30年前,她靠45万元自筹资金起家,轻轻叩响了通往钢铁世界的大门。30年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沙钢已经成为一座占地10平方公里、总资产330亿元、年销售收入400亿元、全国民营钢铁企业第1位的现代化钢城。30年,是一幅恢宏壮丽的画;30年,是一篇激情澎湃的诗;30年,是一首憾人心魄的
期刊
消费税调整:强化“绿税”与公平原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仔细研究此次消费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着眼点主要在于强化“绿税”概念,同时注意了税收的公平原则。  “征税就像从鹅身上拔毛,你要拔尽可能多的毛,但又最好不要让鹅叫。”300年前法国财政部长柯勒贝尔所说的这句话,形象地表述了政府把握税收原则的难度。税收总会伤害被征税
期刊
从理论上讲,2006年经济增长应回归理性增长,但是,从目前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重点行业增加投资、扩建项目的热情有增无减,而2006年又逢“十一五”的头一年,五年规划的启动年也是各地政府争投资、抢项目、扩大自身实力大显身手的年份,因而2006年经济增长不会向人们预期的那样顺利进入调整阶段,而是会延续较快增长的态势。    2006年GDP将增长8.8%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受资源约束、市场
期刊
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慢慢地升温和蔓延,虽说产业集群(也有称之为“企业集群”、“产业群”、“产业”等等)的概念在国外已算不得新鲜,在国内的学界也逐渐为人所知,但由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集群”,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由于浙江、广东等一些地区的成功,各地政府也从中得到了启示、看到了希望,将“产业集群”当作了促进本地经济的新举措,纷纷想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
期刊
四季度,工业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15.5%左右;实现利润超过1.3万亿元,增长15%以上。    煤电油运供求仍偏紧    四季度是煤电油运需求的又一个高峰期。在供求紧张状况比去年同期趋缓的大背景下,煤电油运总体依然偏紧。由于国内外市场油品价格相差仍然较多、炼油环节压力较大、企业库存偏低,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平衡依然绷得较紧,局部地区、部分品种、一些时段
期刊
在3C融合的大道上,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众多家电厂商、电脑厂商、手机厂商从各个不同的小道,沿着硬件、软件、标准等不同的分叉,争先恐后大步疾驰,抢夺“3C融合”的领先地位。一时间,3C融合路上熙熙攘攘:家电巨头长虹与中国电信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3C融合走出实验室;电脑厂商TCL、联想、长城、海信、康佳共同参与推出标准;手机厂商如多普达、联想、夏新投入大量资金研发3C产品。  在通往3C融
期刊
化忠义老人当初第一个在自家的一亩三分田里种花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举动在斗南花卉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中的启动性作用。昆明呈贡县斗南村从只有一户花农到有几户花农,从几家专业大户成片种植到全县“总动员”,再从窄窄的花卉一条街到占地100亩的交易中心建成、日拍卖鲜切花200万枝的国际花卉拍卖市场在建———今天的呈贡县已是“中国花卉第一县”。目前,全县专业从事花卉种植的农户1万余户,我国花卉交易市场上的每两
期刊
明年将是“十一五”实施的第一年。“十一五”将面临的是各种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有经过改革多年得到缓解的,有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变得越来越尖锐的。着力解决社会保障、教育结构及政策管理体制成为“十一五”破点。    决定命运的关键决策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中国目前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基本上确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
期刊
产业集群呈群状崛起    我国产业集群出现的历史久远,有1400多年历史的景德镇就是一个原始的陶瓷产业集群。但我国产业集群的真正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广东省的对外开放,深圳、珠海、中山、顺德、南海、东莞等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在海外、港、澳的众多亲朋回乡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品镇。如中山市古镇的灯饰集群、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业集群、南海市的布绒
期刊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股市不断下跌,它表明,二级市场对这些方案投了反对票。从公正的立场来说,不论是清华同方的补偿方案,还是三一重工、金牛能源的修改后的方案,对流通股股东来说都是利好。但4家列入试点的公司股价不同程度地上涨,而很多股票下跌,尤其是业绩不好的公司的股票,下跌速度很快。既然是重大利好,为何二级市场不买帐?  笔者认为,二级市场下跌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很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或法人股不值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