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阶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转型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而转型最为艰巨的就是我国的农村问题。近代以来有很多中国思想家对中国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卓越思考,最为著名的则是梁漱溟先生。本文首先介绍了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思想的背景,其次阐述该思想的内容,最后总结出其对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梁漱溟 乡村建设思想 新农村建设
一、前言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经济处于破产和崩溃的境地。许多志士仁人立志寻求一条民族独立、富国安民的救国之路。不同阶层、不同学派的人士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之策。民族资产阶级主张走西方的民主共和之路,共产党主张走俄国的十月革命之路。与两者不同,梁漱溟先生提出了乡村建设的理论,并躬身实践,先后三次在广东、河南、山东进行了八年的实验。
梁漱溟先生在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后提出,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在其千年沿袭的社会组织结构已经崩溃,而新的组织结构还未建立,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化失调。他曾说:“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因此,必须从文化方面入手,解决文化失调问题。为了振兴中国文化,他把眼光放到农民身上,以乡村建设思想落实其主张,以教育为重要手段,从改造乡村和农民入手改造改造国民性。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新社会组织构造建立——乡村组织
梁先生认为,西洋社会秩序的维持依靠法律,中国过去的社会秩序就是通过礼俗、教化来维持的,没有秩序则社会生活不能进行。不但过去如此,将来仍要如此。“所以新礼俗的开发培养成功,即社会组织构造的开发培养成功。” 具体落实阶段主要有以下任务。
1、乡约的补充改造。首先,乡约组织主要表现是消极防御的思想与现代地方所积极要求的很大主动性的组织思想相违背,因此将消极的彼此顾恤,变成积极的有所进行。其次,提升组织人员的志气,发挥理性精神,以理性治理和管理组织。再者,改变以前乡约的孤立自发性,在各个地方倡导建立这种乡约组织,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组织网络,使得各个团体能相互帮助共同推进。最后一点就是特别注意乡约的自发自治性,要求与政府机关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依靠政治力量推动组织建设,这样就会容易导致乡约组织被政治力量控制,从而破坏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性。
2、建立乡农学校。使领袖与农民结合,政事与教育结合,并以学包事,把人生向上之意放在里面是一个政教结合体,由乡长、乡农学校、乡公所、乡民会议组成。乡长是乡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其作用是监督教训,联络、调解教员(知识分子)与乡民的关系;乡农学校是核心组织,由教员组成,设计乡村发展的具体方案并领导实施;乡公所是办事机关;乡民会议是协调领袖意见和乡民意见的场合。
(二)经济建设
梁漱溟先生是一个“以农立国论者”,即“以农业引发工业,农业为适当的结合。以乡村为本而繁荣都市,乡村都市为自然均实的发展——这是在中国今后一定的路线,自然而然要走上去的。”梁漱溟先生反对走西方的道路,他提出以下经济建设“方针路线”:“散漫的农民,经知识分子领导,逐渐联合起来为经济上的自卫与自立;同时从农业引发工业,完成大社会的自给自足,建立社会化的新经济构造。”
梁漱溟认为经济建设主要是促兴农业,“所谓促兴农业又包括两面的事:一是谋其技术的改进;一是谋其经济的改进。技术的改进,是求生产的品质与数量的有进益,诸如改良种子,防病除虫,改良农具,改良土壤,改良农产制造等事皆是。经济的改进,是求生产费之低省与生产值之优厚,一切为农家合算着可以省钱或合算着多赚钱的办法皆是;其主要者即为各项‘合作’。”梁漱溟认为技术上的改进与组织上合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技术上的改进,需靠合作进行,而合作,自然有其技术改进的要求,因此,在乡村运动的具体实践中,引进科学技术与办合作社是一起相互推进的。
(三)教育改革
乡村建设的实质就是中国文化的改造问题,他的乡村建设实验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教育改革,试图通过发展乡村的教育来维护受到冲击的原有乡村秩序,稳定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他在《告别山东乡村工作同人同学书》中指出说:乡农学校一面为社会教育民众训练机关,一面又是下级行政机关,也就是政教合一的农村基层组织。梁漱溟认为只有通过乡农学校的形式,把乡村组织起来开展自救,才能解决中国乡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故乡农学校既是教育机关,又是梁漱溟实行“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梁漱溟认为,乡农教育的目的在个人方面是增进学识的语文教育、扶持健康的健康教育、学习技能的职业教育、启发心灵的品性教育、引导乡农参与并改进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公民教育;在国家方面是为了加速普及教育、培养健全国民、实现民本政治,扶植民族生命;在乡村社会方面是为了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充实农村经济,扫除文盲,化民成俗,刷新乡村文明,倡导自卫,除暴安良,奠定太平基础,减去乡建之阻力,增大乡建势力,使乡建事业推行,无阻亦无弊,可大亦可久。根据他的观点可以理出一条线索,即教育——乡村建设——社会改良的连环关系。
(四)社会改良
1、乡村自卫。乡村自卫主要是改组兵警,举办自卫训练,建立扩大乡村自卫组织,成立民团干部训练所建立干部队及征训队,组织联庄会训练和村集合训练,建立乡村自卫体系。
2、移风易俗。即对乡村不良风俗的改革。移风易俗:“乡间礼俗的兴革,关系乡村建设问题这甚大。不好的习俗不去,固然障碍建设;尤其是好的习俗不立,无以扶赞建设的进行。”因此,移风易俗成为乡村建设实践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3、乡村卫生工作。主要工作是开展预防工作,普及卫生知识,并在当地着力推广预防种痘等。另外,卫生院还培训了一批医务人员,在各乡设立卫生所。这些卫生所再培训各村医务人员,深入农村进行保健宣传和防疫活动。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2013年,农民有26894万人,这一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是新时期、新世纪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受限于当时形势,虽然未能找到解决农民问题的真正方法,但他敏锐地感到了解决中国未来的突破口是在农村。农业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的命脉;农村的稳定对保障全国大局的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农民农村问题的重要性,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前农民、农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加以解决,确保农村的稳定。
(二)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提高国民素质
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人的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民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已经注意到教育农民、改造农民的问题。乡村建设将教育视为大教育、社会教育、国民教育、平民化教育是有道理的,农村现代化的教育不仅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的问题,应包括为提高农民素质、国民素质而进行的社会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发挥综合性作用,有效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建设。
(三)通过系统改革和建设的途径解决农村问题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针对当时农村的具体实际,采用综合改革、综合建设、综合治理的方式对某一区域进行试验和实践,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只能获得暂时的、局部的效果,综合建设是不可能彻底、完全推广实行的。但这启发我们,综合建设对于中国农村而言是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走综合改革、综合治理、综合建设之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农村全面发展。
(四)注重发展农村的民主化进程和社会化进程
中国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过渡到现代社会,虽然建立了民主制度,但民主意识、观念都未能随即确立,民主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完善,这就需要现代化建设中大力加强民主化进程。农村现代化建设就要实行农村民主化,这就要创建农村民主化的体制来,它关系到现代化的民主建设进程,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通过改造农民、农村达到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当前中央已高度重视农村,更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新世纪更突出的位置上。乡村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进程实际上涉及到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梁漱溟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地区,局限于乡村和农民,而是通过乡村来透视社会,通过农民来透视国民和整个民族,最终达到救国救民、复兴中华民族之目的。正如他在《自叙两则牟于年谱之前》说道:“吾先世类代宦游北方,我自幼随父母住家北京,曾无一日尝过农村生活味道,然竟投身农村运动,恕苦自甘,号召国人以为创建设会主义复兴民族之惟一途径,砣砣十年,徒以日寇入侵未竟其志,起初吾标名曰乡治,旨在培养乡村自治体,实为目标远大之政治运动,其志正在建造新中国。”可见,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目标极其宏大深远。
(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之路
从梁漱溟先生一开始对中国问题的论证中就可以看出,他无时不刻的注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当代,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定位也同样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艾恺, 王宗昱.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 梁漱溟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4]孙明辉.浅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管理观察,2010.
[5]赵玉丽.梁漱溟的乡村组织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农村问题的启示[J].社科纵横, 2010.
[6]樊康, 高潮.梁漱溟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J].小城镇建设,2005.
[7]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 : 梁漱溟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8]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梁漱溟 乡村建设思想 新农村建设
一、前言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经济处于破产和崩溃的境地。许多志士仁人立志寻求一条民族独立、富国安民的救国之路。不同阶层、不同学派的人士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之策。民族资产阶级主张走西方的民主共和之路,共产党主张走俄国的十月革命之路。与两者不同,梁漱溟先生提出了乡村建设的理论,并躬身实践,先后三次在广东、河南、山东进行了八年的实验。
梁漱溟先生在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后提出,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在其千年沿袭的社会组织结构已经崩溃,而新的组织结构还未建立,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化失调。他曾说:“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因此,必须从文化方面入手,解决文化失调问题。为了振兴中国文化,他把眼光放到农民身上,以乡村建设思想落实其主张,以教育为重要手段,从改造乡村和农民入手改造改造国民性。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新社会组织构造建立——乡村组织
梁先生认为,西洋社会秩序的维持依靠法律,中国过去的社会秩序就是通过礼俗、教化来维持的,没有秩序则社会生活不能进行。不但过去如此,将来仍要如此。“所以新礼俗的开发培养成功,即社会组织构造的开发培养成功。” 具体落实阶段主要有以下任务。
1、乡约的补充改造。首先,乡约组织主要表现是消极防御的思想与现代地方所积极要求的很大主动性的组织思想相违背,因此将消极的彼此顾恤,变成积极的有所进行。其次,提升组织人员的志气,发挥理性精神,以理性治理和管理组织。再者,改变以前乡约的孤立自发性,在各个地方倡导建立这种乡约组织,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组织网络,使得各个团体能相互帮助共同推进。最后一点就是特别注意乡约的自发自治性,要求与政府机关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依靠政治力量推动组织建设,这样就会容易导致乡约组织被政治力量控制,从而破坏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性。
2、建立乡农学校。使领袖与农民结合,政事与教育结合,并以学包事,把人生向上之意放在里面是一个政教结合体,由乡长、乡农学校、乡公所、乡民会议组成。乡长是乡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其作用是监督教训,联络、调解教员(知识分子)与乡民的关系;乡农学校是核心组织,由教员组成,设计乡村发展的具体方案并领导实施;乡公所是办事机关;乡民会议是协调领袖意见和乡民意见的场合。
(二)经济建设
梁漱溟先生是一个“以农立国论者”,即“以农业引发工业,农业为适当的结合。以乡村为本而繁荣都市,乡村都市为自然均实的发展——这是在中国今后一定的路线,自然而然要走上去的。”梁漱溟先生反对走西方的道路,他提出以下经济建设“方针路线”:“散漫的农民,经知识分子领导,逐渐联合起来为经济上的自卫与自立;同时从农业引发工业,完成大社会的自给自足,建立社会化的新经济构造。”
梁漱溟认为经济建设主要是促兴农业,“所谓促兴农业又包括两面的事:一是谋其技术的改进;一是谋其经济的改进。技术的改进,是求生产的品质与数量的有进益,诸如改良种子,防病除虫,改良农具,改良土壤,改良农产制造等事皆是。经济的改进,是求生产费之低省与生产值之优厚,一切为农家合算着可以省钱或合算着多赚钱的办法皆是;其主要者即为各项‘合作’。”梁漱溟认为技术上的改进与组织上合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技术上的改进,需靠合作进行,而合作,自然有其技术改进的要求,因此,在乡村运动的具体实践中,引进科学技术与办合作社是一起相互推进的。
(三)教育改革
乡村建设的实质就是中国文化的改造问题,他的乡村建设实验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教育改革,试图通过发展乡村的教育来维护受到冲击的原有乡村秩序,稳定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他在《告别山东乡村工作同人同学书》中指出说:乡农学校一面为社会教育民众训练机关,一面又是下级行政机关,也就是政教合一的农村基层组织。梁漱溟认为只有通过乡农学校的形式,把乡村组织起来开展自救,才能解决中国乡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故乡农学校既是教育机关,又是梁漱溟实行“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梁漱溟认为,乡农教育的目的在个人方面是增进学识的语文教育、扶持健康的健康教育、学习技能的职业教育、启发心灵的品性教育、引导乡农参与并改进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公民教育;在国家方面是为了加速普及教育、培养健全国民、实现民本政治,扶植民族生命;在乡村社会方面是为了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充实农村经济,扫除文盲,化民成俗,刷新乡村文明,倡导自卫,除暴安良,奠定太平基础,减去乡建之阻力,增大乡建势力,使乡建事业推行,无阻亦无弊,可大亦可久。根据他的观点可以理出一条线索,即教育——乡村建设——社会改良的连环关系。
(四)社会改良
1、乡村自卫。乡村自卫主要是改组兵警,举办自卫训练,建立扩大乡村自卫组织,成立民团干部训练所建立干部队及征训队,组织联庄会训练和村集合训练,建立乡村自卫体系。
2、移风易俗。即对乡村不良风俗的改革。移风易俗:“乡间礼俗的兴革,关系乡村建设问题这甚大。不好的习俗不去,固然障碍建设;尤其是好的习俗不立,无以扶赞建设的进行。”因此,移风易俗成为乡村建设实践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3、乡村卫生工作。主要工作是开展预防工作,普及卫生知识,并在当地着力推广预防种痘等。另外,卫生院还培训了一批医务人员,在各乡设立卫生所。这些卫生所再培训各村医务人员,深入农村进行保健宣传和防疫活动。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2013年,农民有26894万人,这一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是新时期、新世纪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受限于当时形势,虽然未能找到解决农民问题的真正方法,但他敏锐地感到了解决中国未来的突破口是在农村。农业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的命脉;农村的稳定对保障全国大局的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农民农村问题的重要性,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前农民、农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加以解决,确保农村的稳定。
(二)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提高国民素质
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人的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民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已经注意到教育农民、改造农民的问题。乡村建设将教育视为大教育、社会教育、国民教育、平民化教育是有道理的,农村现代化的教育不仅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的问题,应包括为提高农民素质、国民素质而进行的社会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发挥综合性作用,有效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建设。
(三)通过系统改革和建设的途径解决农村问题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针对当时农村的具体实际,采用综合改革、综合建设、综合治理的方式对某一区域进行试验和实践,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只能获得暂时的、局部的效果,综合建设是不可能彻底、完全推广实行的。但这启发我们,综合建设对于中国农村而言是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走综合改革、综合治理、综合建设之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农村全面发展。
(四)注重发展农村的民主化进程和社会化进程
中国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过渡到现代社会,虽然建立了民主制度,但民主意识、观念都未能随即确立,民主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完善,这就需要现代化建设中大力加强民主化进程。农村现代化建设就要实行农村民主化,这就要创建农村民主化的体制来,它关系到现代化的民主建设进程,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通过改造农民、农村达到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当前中央已高度重视农村,更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新世纪更突出的位置上。乡村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进程实际上涉及到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梁漱溟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地区,局限于乡村和农民,而是通过乡村来透视社会,通过农民来透视国民和整个民族,最终达到救国救民、复兴中华民族之目的。正如他在《自叙两则牟于年谱之前》说道:“吾先世类代宦游北方,我自幼随父母住家北京,曾无一日尝过农村生活味道,然竟投身农村运动,恕苦自甘,号召国人以为创建设会主义复兴民族之惟一途径,砣砣十年,徒以日寇入侵未竟其志,起初吾标名曰乡治,旨在培养乡村自治体,实为目标远大之政治运动,其志正在建造新中国。”可见,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目标极其宏大深远。
(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之路
从梁漱溟先生一开始对中国问题的论证中就可以看出,他无时不刻的注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当代,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定位也同样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艾恺, 王宗昱.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 梁漱溟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4]孙明辉.浅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管理观察,2010.
[5]赵玉丽.梁漱溟的乡村组织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农村问题的启示[J].社科纵横, 2010.
[6]樊康, 高潮.梁漱溟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J].小城镇建设,2005.
[7]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 : 梁漱溟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8]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