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财神”茹振钢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iang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茹振钢】
  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他先后主持河南省“八五”、“九五”、“十五”小麦育种攻关项目,承担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个,获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获得国家品种权专利保护2项。从事作物育种20余年,培育并推广小麦良种多个,累计种植超亿亩,增产效益30多亿元,被誉为“粮财神”。
  
  1994年,美国农业及环境专家莱斯特·布朗,炮制出一篇长达141页的“大作”,在世人面前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布朗说,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虽然中国可以也有能力用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所有粮食,甚至买上几年美国的收成,但谁又能供应得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缺口?
  十多年来,这种质疑始终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直到联合国郑重宣布:鉴于中国政府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自2006年1月1日起,已无需再对华进行粮食援助。
  有分析认为,这一切,除却有赖于中国政府一系列强有力的扶农政策外,中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贡献则是居功至伟。然而,与显著的成绩形成巨大反差的却是他们极低的曝光率。事实上,财经媒体也应该多一些关注给这些致力于解决天字号(民以食为天)难题的群体,探寻他们的求索之路,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也正基于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粮财神”——全国知名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
  
  师恩如山
  
  很多人讲,要想成功,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读书五苦干。这话听起来像在讲玄学,但细想之下还是很有些道理:贵人相助即为命,机遇便是运,天时地利人和就是“风水”,足够的知识储备就得读书,要想成功必须苦干。
  用这来解释茹振钢所走过的路,极为准确。“我命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有利于我成长的老师。”茹振钢颇有感慨,他坚信今天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贵人相助。而这个贵人,就是育种界赫赫有名的国家级专家黄光正。
  黄光正是上世纪80年代小麦育种行业之翘楚,曾培育出百农221、百农3217、百农792等小麦良种。
  正是黄光正,在1981年将刚刚跨出校门的茹振钢“一把拉进”育种行业,进入专家云集、人才辈出,素有育种业“小黄埔军校”美称的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也正是这一把,改变了茹振钢的人生轨迹。从此,茹振钢以助手的身份,开始了与“小麦对话”、洞察生命之本的漫漫征程。
  但黄光正教授之所以让茹振钢铭心刻骨,决不单单是因为他给后者未来的成功搭建了一个广阔且起点极高的科研平台,更加让茹振钢难以忘怀的,是黄教授那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后继人才的良苦用心、小生命而大事业的科学精神。可以这样说,黄教授在茹振钢的心里是一个标杆,而从今天茹振钢的身上也能看到许多黄教授的影子。
  当年,师徒二人为收集科研材料,更为保护新品种免遭破坏,每天都干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性,几十亩的试验小麦必须一个一个手工脱粒。他们整日里一身灰土,两脚泥,汗水湿汗水,泥巴盖泥巴,从早到晚蓬头垢面,筋疲力乏。如此一天尚能忍受,而一干就是20多天,其中的辛酸和苦楚,只有他们师徒清楚。
  在时光的考验中,他们师徒二人的关系,竟是亦师亦友,配合默契,笙磬同音。茹振钢当时“一天不见黄教授,心里就难以踏实”, 毫不夸张地讲,这个时期他的知识长进速度真是“革命形势一日千里”。而黄光正教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遇到什么新的问题,也乐于同助手茹振钢讨论。
  在当时的“潜规则”里,助手就是助手,无论如何是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的。然而,黄光正教授为了锻炼和培养人才,每年只给助手安排70%的指令性工作,剩余的30%都留给助手去完成科研自选项目。也正因为连连受到黄教授的鼓励,茹振钢才能在当助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属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据说,当年茹振钢在啃遍学校图书馆全部农学书籍,读完由南京农学院最新编写的《生态学》后,针对当时盛行的区域性育种所存在的种种缺陷,提出了作物生态育种的新思路。而对此种颠覆传统的“异端”,作为其恩师的黄光正教授却是极为包容,赞赏有加。“想法很好,但实现它却很难很难,先不要发表这个观点,以免引起非议,你要用证据来证实新观点的正确性。”或许当时师徒二人都不曾想到,就是这种思想之花,竟能成就一个“粮财神”茹振钢。
  也就在师徒搭档的第八个年头,黄教授在刚刚制定好新的育种方案时,却被查出肝癌晚期。1988年5月5日,黄教授与世长辞。黄教授在遗书中不忘嘱咐:把科研事业继承下去,保证小麦新品种不断延续。
  “豫麦32功归黄教授,涵盖了黄教授的心血。他把科学研究的发展看得最大,而单单把生命看得最小,这是科学家真正的光彩。”当茹振钢已在小麦育种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培育出豫麦54高产多抗品种后,面对荣誉,他由衷地说:“黄老师把事业交给我,而我仅仅做到了继承,我知道只有发展才是目标,如果说现在有了点成绩,那也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取得的。”
  
  做事如石
  
  让人奇怪的是,国家现行的法定节假日似乎对茹振钢他们来讲意义不大:五一,正值小麦杂交授粉的紧要关头,前后长达25天;国庆节,刚好又是小麦播种的黄金时节;春节,要到试验田里观察鉴定每一种小麦的抗冻性。这一年下来,还有几天不工作的?
  即便是这样,当记者问起从事育种这个行业是否很苦时,茹振钢却是一脸轻松:“不苦,一点都不觉得苦,乐在其中,享受着创造的过程。”或许,以苦为乐正是他心境的彰显,这样的生活带给他的,更多的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满脑子全是小麦的这位专家,从进入这个行当的第一天起,也就意味着他这一生只属于小麦,小麦是他这一生的主旋律。否则,就很难理解他这26年孤独且漫长的求索历程。
  如果他这一生的主旋律不是小麦,你也就无法理解,当他的宝贝女儿腿部意外骨折时,正在带领助手们进行试验研究的茹振钢把担心埋在心底,坚持做完了当天的试验内容,第二天,大家又看到他那忙碌的身影……
  如果他这一生的主旋律不是小麦,你也无法理解,常对学生们讲“劳逸需结合,张弛应有度”的他,每次在忙完上课,忙完咨询后,都要急匆匆地赶往试验田,还要与大家一道对田间的几万号小麦一一观察评价。在田间试验的紧要关头,他往往是拖着过度疲惫的身躯一再坚持工作,实在不行就倒在田埂上躺一会儿。
  付出终有回报,作为研究成果惠及黄淮流域7省人民的全国知名专家,茹振钢是成功的:主持国家级小麦育种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专利保护两项,培育并推广了豫麦32、豫麦54、百农矮抗58等小麦品种,累计种植上亿亩,增产效益30多亿元。但正如冰心诗中所说的那样,“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泪。”
  
  做人如水
  
  在见“粮财神”之前,想像中的“他”应该是满脸沧桑,不修边幅,木讷少言的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着装得体时尚,思想超前,话锋犀利,逻辑性极强,并且很有些“煽动性”。应该说他是一个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强于总结,勇于表达的人。茹振钢健谈,但绝不是光说不练的嘴上功夫。
  茹振钢常说,“科研的关键是要培养人才,培养出一个人才比培育出一个品种要值得多。”在现实中,面对年轻老师经费尚未到位而又急于启动项目的,爱才如命的茹振钢将自己的资金拿出来救急。然而,谈起茹振钢,很多人更愿意把“赠车”的事搬出来。
  


  当年,茹振钢常常骑辆自行车挎个帆布包,穿梭于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民交流沟通,推广指导他的百农号品种。而当年这些品种也很争气,大获成功,以抗病高产赢得百姓的心,所收获的小麦也作为种子被抢购一空。中国老百姓很实在,知恩图报。河南新乡的农民在得到新品种的实惠后,1996年9月5日,集资购买了一辆豪华2000型桑塔纳轿车赠给茹振钢。茹振钢却将车当场转赠给他所在的河南科技学院。一时间,赠车与转赠车成为美谈,这也使得茹振钢名声大振。时隔9年,鉴于茹振钢对研发百农矮抗58小麦良种的突出贡献,种子企业准备赠送一部价值40余万的轿车给他。而这次赠车却让茹振钢不那么轻松。
  “压力很大,顾虑很多。”茹振钢坦言。其实说白了,因为怕有人说,“他交给学校,还是据为己有?车是超标车,只有他自己能坐,人家能给他明里送车,他暗地得了多少?”经过逐级汇报,各方面领导从保护专家的角度出发,决定先接收,后谈如何使用,为避免招至非议,采取低调处理。其实,茹振钢内心里早就决定将车转赠给学院小麦中心作为公用。
  上善若水。也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一个人一时的成功,可能取决于聪明才智,但一生的成功,一定是做人的成功。
  
  心境如海
  
  在良种培育这个行当,通常是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茹振钢说:“就目前的条件来看,可以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甚至说储备好30年至50年发展之所需。在掌握了规律后,不出成果反而是不正常的,突破性的成果是指日可待的。”
  现在的茹振钢,正是渐入佳境的状态——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丰66”、“百农矮抗58”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专利保护,正在大面积推广;百农金优32,应是引领小麦潮流;培育出的BNY小麦雄性不育系是迄今为止杂交小麦研究中最易广泛应用的独创品种,它的成功,将使小麦亩产1500斤以上成为现实。然而茹振钢却说,“相对于他人,我成绩平平,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我仍处在人生的稚嫩期,错误还难免,还需要不断学习。我的科研道路还很长,我想坚持下去,直到创造出一个超越小麦的人工合成新品种应用于生产。”他正在默默地向亩产极限2400斤的目标冲刺。
  但目前良种培育主阵地的高校科研机构,最大的薄弱点就在于成果转化率低;另一个制约良种培育的症结还在于人们习惯于发挥个人优势,而不注重团队协作。谈到这些,茹振钢感触颇深。他曾对学生说:“搞科研不仅要有科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的基本素质,还要有战略家的思维运筹能力”,“最大的成果不是单靠去发表,而是要去转化为社会所用。”
  如何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为社会经济,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过,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运作,或许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隆平高科所走的其实就是一条知本+资本的路子。科技成果需要与资本有机结合,更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毕竟事关国计民生。
  
  (编辑:张迎辉)
其他文献
有一句严肃的话是这样说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还有一句不太严肃的话与之相反: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不管是寿国梁,曹军这样的无奈者,还是张树新,王峻涛这样的迷失者,都曾是IT界的“早起者”,最后却都遗憾地成为上面那句不太严肃的话的印证。  从“先驱”到“先烈”的转变,折射出的是市场的易变性和持续成功的“无规律性”。这种“无规律性”既表现在你所需要坚持的东西上,也表现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  “8848”和王
期刊
乍一看,苏木卿文质彬彬,更像一个做文字工作的人;实际上,商场上的苏木卿从来都是敢作敢为,锐意进取,这很像他一手塑造的品牌“石头记”——名字听起来不那么张扬却有鲜明的个性,外表看上去不那么奢侈但有高贵的气质。  1998年,来自台湾的“石头记”真石饰品专卖店,以一种“不伦不类”的姿态杀入内地珠宝首饰市场,迅速得到少男少女们的追捧。随后,石头记红白相间的繁体字招牌便星辰般地铺满中国各大商业步行街。  
期刊
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随着王扶林版的《红楼梦》成为了一代人的银屏明星、青春偶像,当年她的人气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其的痴迷,是要让眼下的“腕儿们”羞愧死的。然而,最新的消息却让人大跌眼镜、舆论哗然: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剃度后的陈晓旭已不再接手公司管理工作,她接下来将云游四海,潜心修佛。  这不单单是一则娱乐新闻,尽管,明星出家未必算得上什么新鲜话题。但是,如果我们把陈晓旭出家放在一个宏大的时代
期刊
【人物档案·韩小红】  1966年6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曾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从事临床肿瘤内科工作。1997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任肿瘤内科医师。2001年,取得德国Heidelberg(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有论文和专著发表。2002年从军队转业创办慈济健康体检中心。现任北京慈济健康体检连锁机构总裁。    发达国家研究
期刊
洗手液不是什么稀罕物,但“个性洗手液”的新奇之处就在于“个性”两个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香型和颜色,任意调制和搭配。    发现新商机    2003年年初,一场席卷全国的“非典”过后,人们的健康意识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陈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决定经营洗手液的。  由于当时市面上的洗手液都是大瓶的,只适合放在公共场所或家庭里。于是陈明决定经营便携式洗手液,可以像纸巾、香水一样随身携带,
期刊
【人物档案·陈曦】  1981年出生。1995年考入天津大学少年班;2004年和同伴联合投资100万元在上海创立畅网科技公司;2005年获得东方卫视“创智赢家”冠军;现任畅网科技CEO。    14岁考入天津大学少年班,曾经三入大学,四次创业;曾经身家千万,也曾经仅剩50元。坎坷经历从未让陈曦退缩,“因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2005年,他从一万多名创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东方卫视“创智赢家”
期刊
在厦门大大小小的创业者中,王晓滨是少有的女性。她看起来似乎不像一个老板,但千万别小看她。正是她,一手缔造了“青年网络”,并在短短几个月内,使“青年网络”的资本从200万元扩大到1200万元,创造了因特网在厦门发展的神话。在这一期间,她还率领手下一班年轻人一举夺得60%以上的厦门吉通IP电话卡市场;创办了“中国资本运营网”。    王晓滨现在是厦门市资本运营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厦门大学经济学
期刊
三个大学生毕业后一头钻进废品堆,要做“破烂王”,而且还雄心勃勃地要把收破烂这个事业做大做强。是别无选择,还是少年壮志?    沈阳于洪区大方士村的卓创收购站的办公室内,悬挂着一个口号:做行业先锋,树回收典范。收购站的法人代表吴明煊说,这是他们的理想,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让人们重新看待这个行业。  吴明煊是东北大学金融专业2006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两个合伙人一个叫吕明江,一个叫王羽,分别是
期刊
【人物档案·陈晓旭】  1965年出生。1979年成为鞍山市话剧团演员;1985年在电视剧《红楼梦》中演林黛玉;1988年在电视剧《家春秋》中演梅表姐。1991年涉足广告界; 1996年创建北京世邦广告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5年被评为“中国年度经济风云人物”,同时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2007年2月23日,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法号“妙真”。 
期刊
一位打工仔发现,酒楼里用来捆螃蟹的“绳子”,原来就是长在海边的一种天然水草,这种水草居然可以卖钱。     奇特念头:打工仔卖水草    李可平出生在重庆市巴南区一个偏僻的乡村,因为家庭贫困,就和人一起来到了深圳,在一个水产养殖场打工。  养殖场主要给深圳的各大酒楼供应新鲜的螃蟹,每天早上三四点钟,李可平就要用一种特制的”绳子”绑好螃蟹,再送到酒楼去。  那些绑螃蟹的特制”绳子”,是一种长在海边的
期刊